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第三方提供的信用记录已经成为网上交易双方的重要参考信息
为了使自己的交易量级达到新的层次,在网上开情侣衫专卖店的颜颜开始了“冲钻”行动,但凡客户购买了店里那套价值68元的情侣衫,就白送一套价值20元,漂亮的“缘定三生”饰品。销路是很好,但其中一个客户却认为这是搭售,通过支付宝的评价系统给了颜颜一个“中评”。一个“中评”结束了颜颜100%的“好评率”,这让她懊恼不已。
随着互联网信用环境的改善,像颜颜这样看重网上“信用标签”的商户还有很多。
信用缺失时代的高交易成本
就在不久前,一则报道称,一位消费者在某知名网站上查找到一家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出售Thinkpad笔记本,即交付订金订购了一台。当他按快递公司的要求把款付清,开始验货时,才发现自己收到的只是几块砖头。
这绝不是当前互联网上的受骗个例。假冒B2C网站比比皆是,受骗消费者也比比皆是。曾经著名的互联网上的失信行为,令消费者以及商家都远离网络交易。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兴起,一跃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从沸点直接降至冰点。2001年底,当时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ww.my8848.com)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后人去网空,这直接引发了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信用危机,将网络信用推向崩溃。
其后,一家以租售网上商铺为卖点的电子商务网站更是在代商户们收完了货款之后,就玩起了拒付款的游戏,并且在网内发行所谓的虚拟货币,以虚拟货币作为付给商家的销售款。商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只好拿着这些虚拟货币去购买网站里其他商家的产品以达到兑现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不断延伸的连环套。
不断出现的网上失信行为,使得网上交易双方的信任度降低。事实上,目前主流的B2C网站中,最主要的支付形式仍是货到付款,原因就是消费者对网站的不信任。
在国外逐渐兴起的社区商务正在进一步改变网络交易的形式,而在中国,这种社区交易还处于最简单的萌芽状态。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交易双方对诚信的担心而造成了交易成本无限高,交易难度也随之加大,自然不会有什么交易。
网上信用第三方成气候
信用缺失,却又恰好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以阿里巴巴、支付宝为代表的领头羊企业,在竞争中意识到,在电子商务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如何解决“诚信”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经济环境,在互联网经济由网络游戏、无线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务化方向发展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互联网信用问题,势必影响到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几年前,国内互联网信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今年初发布的第19次互联网报告中,网民对互联网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40%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提升。
随着近两年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经常网上购物的人对信用问题大都有了足够的重视:网上交易如果不讲信用,信用等级就会很差,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比如淘宝网站上,如果买家或卖家的信用等级较低,或者是没有什么交易经历,往往会被对方另眼相看,设置诸多交易障碍。而信用等级高、好评率高的商户或买家,则能以非常优惠的条件达成交易。
这种结果的推手来自于以第三方信用评估为基础的交易行为。

2002年3月,阿里巴巴和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计划,通过第三方认证、证书及荣誉、阿里巴巴活动记录、资信参考人、会员评价等5个方面,来审核申请“诚信通”服务的商家的诚信度。2004年,“网商”概念的推出,使得“诚信”成为做网上贸易最好的招牌。
2003年,淘宝网的推出使得国内网上交易之风大盛,对于当时在网上做生意的网民来说,大部分都是个人性质,对买家而言,最大的障碍也是卖家最大的障碍——买卖双方对彼此信用的怀疑。同年末,支付宝开始推向市场。支付宝的推出从一开始就是以切入信用担保来解决客户交易上的诚信问题。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作为诚信、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提出了“你敢用,我敢赔”,起到了保障货款安全及维护买卖双方利益的作用。
2005年7月7日,超过千家购物网站加入“你敢用,我敢赔”支付宝联盟计划。2007年5月,这一联盟成员超过30万家,覆盖虚拟游戏、数码通讯、商业服务、机票等行业。
介入社会诚信体系
2007年,阿里巴巴上的四家网商,仅仅依靠“网络诚信度”,破天荒获得了建设银行“e贷通”的120万元贷款,这是国内第一批以企业网络诚信度为重要依据的无抵押贷款。经过4年的发展,支付宝所积累的网上交易记录,也引起多家银行机构的兴趣,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均将其作为向企业提供信贷融资的参考依据。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光是一种道德诉求,而是关乎人民的健康、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兴衰。”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33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0%,预计2007年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净收入将达460亿元,互联网经济未来势必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给网民带来极大自由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网上进行商务活动和建立互联网信用环境的难度,如果不加以重视,国民经济中因失信带来的损失将在互联网产业重演。
“中国的互联网缺少诚信,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今年3月,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指出,未来要加强国内网络诚信机制建设,推动诚信与利益捆绑是必定要施行的举措。目前,在国内,一些企业推出的诚信机制的约束力也暗含着事实上诚信与利益的关联捆绑,例如:企业在支付宝的交易记录将影响到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融资贷款,淘宝卖家的差评多少直接决定其卖出商品的数量。
前亚马逊网站首席科学家托马斯·基斯曼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展示不同的个性,同时也在为个人建立一种“声誉”(reputation),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建立不同声誉的机会。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1.44亿。2006年,全国互联网网站一共有84万个,其中有80万个都是个人网站。预计到2007年底,全国互联网网站数将达到110万个,其中个人网站100万个。互联网是个非常好的信用监测平台,为“信用标签”的推出提供了机会,随着网民参与商务活动的增多,互联网可以记录一切交易过程并展示给所需要的机构和个人,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为了使自己的交易量级达到新的层次,在网上开情侣衫专卖店的颜颜开始了“冲钻”行动,但凡客户购买了店里那套价值68元的情侣衫,就白送一套价值20元,漂亮的“缘定三生”饰品。销路是很好,但其中一个客户却认为这是搭售,通过支付宝的评价系统给了颜颜一个“中评”。一个“中评”结束了颜颜100%的“好评率”,这让她懊恼不已。
随着互联网信用环境的改善,像颜颜这样看重网上“信用标签”的商户还有很多。
信用缺失时代的高交易成本
就在不久前,一则报道称,一位消费者在某知名网站上查找到一家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出售Thinkpad笔记本,即交付订金订购了一台。当他按快递公司的要求把款付清,开始验货时,才发现自己收到的只是几块砖头。
这绝不是当前互联网上的受骗个例。假冒B2C网站比比皆是,受骗消费者也比比皆是。曾经著名的互联网上的失信行为,令消费者以及商家都远离网络交易。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兴起,一跃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从沸点直接降至冰点。2001年底,当时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ww.my8848.com)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后人去网空,这直接引发了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信用危机,将网络信用推向崩溃。
其后,一家以租售网上商铺为卖点的电子商务网站更是在代商户们收完了货款之后,就玩起了拒付款的游戏,并且在网内发行所谓的虚拟货币,以虚拟货币作为付给商家的销售款。商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只好拿着这些虚拟货币去购买网站里其他商家的产品以达到兑现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不断延伸的连环套。
不断出现的网上失信行为,使得网上交易双方的信任度降低。事实上,目前主流的B2C网站中,最主要的支付形式仍是货到付款,原因就是消费者对网站的不信任。
在国外逐渐兴起的社区商务正在进一步改变网络交易的形式,而在中国,这种社区交易还处于最简单的萌芽状态。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交易双方对诚信的担心而造成了交易成本无限高,交易难度也随之加大,自然不会有什么交易。
网上信用第三方成气候
信用缺失,却又恰好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以阿里巴巴、支付宝为代表的领头羊企业,在竞争中意识到,在电子商务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如何解决“诚信”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经济环境,在互联网经济由网络游戏、无线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务化方向发展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互联网信用问题,势必影响到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几年前,国内互联网信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今年初发布的第19次互联网报告中,网民对互联网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40%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提升。
随着近两年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经常网上购物的人对信用问题大都有了足够的重视:网上交易如果不讲信用,信用等级就会很差,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比如淘宝网站上,如果买家或卖家的信用等级较低,或者是没有什么交易经历,往往会被对方另眼相看,设置诸多交易障碍。而信用等级高、好评率高的商户或买家,则能以非常优惠的条件达成交易。
这种结果的推手来自于以第三方信用评估为基础的交易行为。

2002年3月,阿里巴巴和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计划,通过第三方认证、证书及荣誉、阿里巴巴活动记录、资信参考人、会员评价等5个方面,来审核申请“诚信通”服务的商家的诚信度。2004年,“网商”概念的推出,使得“诚信”成为做网上贸易最好的招牌。
2003年,淘宝网的推出使得国内网上交易之风大盛,对于当时在网上做生意的网民来说,大部分都是个人性质,对买家而言,最大的障碍也是卖家最大的障碍——买卖双方对彼此信用的怀疑。同年末,支付宝开始推向市场。支付宝的推出从一开始就是以切入信用担保来解决客户交易上的诚信问题。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作为诚信、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提出了“你敢用,我敢赔”,起到了保障货款安全及维护买卖双方利益的作用。
2005年7月7日,超过千家购物网站加入“你敢用,我敢赔”支付宝联盟计划。2007年5月,这一联盟成员超过30万家,覆盖虚拟游戏、数码通讯、商业服务、机票等行业。
介入社会诚信体系
2007年,阿里巴巴上的四家网商,仅仅依靠“网络诚信度”,破天荒获得了建设银行“e贷通”的120万元贷款,这是国内第一批以企业网络诚信度为重要依据的无抵押贷款。经过4年的发展,支付宝所积累的网上交易记录,也引起多家银行机构的兴趣,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均将其作为向企业提供信贷融资的参考依据。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光是一种道德诉求,而是关乎人民的健康、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兴衰。”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33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0%,预计2007年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净收入将达460亿元,互联网经济未来势必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给网民带来极大自由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网上进行商务活动和建立互联网信用环境的难度,如果不加以重视,国民经济中因失信带来的损失将在互联网产业重演。
“中国的互联网缺少诚信,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今年3月,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指出,未来要加强国内网络诚信机制建设,推动诚信与利益捆绑是必定要施行的举措。目前,在国内,一些企业推出的诚信机制的约束力也暗含着事实上诚信与利益的关联捆绑,例如:企业在支付宝的交易记录将影响到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融资贷款,淘宝卖家的差评多少直接决定其卖出商品的数量。
前亚马逊网站首席科学家托马斯·基斯曼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展示不同的个性,同时也在为个人建立一种“声誉”(reputation),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建立不同声誉的机会。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1.44亿。2006年,全国互联网网站一共有84万个,其中有80万个都是个人网站。预计到2007年底,全国互联网网站数将达到110万个,其中个人网站100万个。互联网是个非常好的信用监测平台,为“信用标签”的推出提供了机会,随着网民参与商务活动的增多,互联网可以记录一切交易过程并展示给所需要的机构和个人,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