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要持守学术自律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一个时代艺术创造力的凝结。美术研究则像“双面镜”,一面照向悠长深邃的历史,一面则映出研究者与艺术创造者的内心共鸣。美术研究者是沟通当下与历史的重要枢纽。这样说,不但是提醒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更是希望在中国更深刻地参与未来世界格局,更频繁地面对各种新事物冲击时,研究者能够不轻易随世界“热风”摇摆,持守学术自律,在尊重中国艺术生成和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对新事物、新方法进行过滤、转化后再生成研究成果。
  当下,在庞大的“地球村”中,人类的生活正在日趋同质化甚至单一化,这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慢慢消解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们常担忧文化不再“纯正”,更不想看到人类文明失去活力,一张面孔。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正是由于其对各种文明、各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包、化为己用。比如唐代都城长安,各种艺术形式在此生成、交汇、流转,但凭借唐代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最终成就了唐代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永恒魅力。这种能力依然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所需要的。有哲学家将中国从商周到清末几千年的生长方式,解释为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他认为随着更多参与力量加入,旋涡体量不断增大,优势资源不断累积,将进一步增强旋涡的向心力效应。21世纪的中国将再次处在“旋涡”中心,世界的目光将不断聚焦中国,各种优势资源也将纷至沓来、交汇融通。在这样一种新常态中,始终立足中国情境、关注中国问题,是将各种资源、力量化为滋养自身的“强大向心力”,是保障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前提。
  由此来看,中国美术研究将承担更为艰巨的责任,即海纳百川后孕育并壮大中国美术独特的闪光点,让它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持续发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美术在中国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所消解。


  与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相伴的,是人类文明数据化的浪潮。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发展从未离开过对数据的获得和使用,通过持续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建构成学科,人类为理解自身和世界搭筑认知框架。未来,“数据”将指向更为庞杂丰富、维度多样、全面完备的信息综合体,也会影响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美术研究也必然與“数据”的搜集和使用息息相关。目前,世界上许多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各类资料都在进行数字化形态处理并逐步对外开放。此外,与美术相关的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步产出,使用于美术研究的大量多维度数据沉淀在未来成为可能。数据就像触点,触点越多,人类以此搭建起的认知框架就越结实持久,美术研究也将跨入全新模式。未来美术研究者的性质或许会发生深刻变革:美术研究将从学者个人演变为研究团队,从专业领域的“单打独斗”演变为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精密合作后推出的“组合拳”。这样的研究团队中将不仅包括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甚至还会引入计算机专家和数据处理专家,这可能就是数据时代赋予美术研究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自律,是一种觉知后的自我约束,是理性踏实的践行,也是重构的前提。未来,中国美术研究需要不断对自身价值进行内省与观照,美术研究者应始终站在中国的时代情境中,重新认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美术是什么样的,怎样去守护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如何让美术的创造活力滋养中国文化。

其他文献
期刊
做好高速公路成本控制,对于提升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进行成本控制方法的总结,探索出高速公路成本控制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效益,减少人力财力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五年制高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难懂,动手实践怕脏怕累等问题,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采用“做、学、讲、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网站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体验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内容探知与讨论;以任务为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化手
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注重互动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放飞思维、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与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决定了工程整体建设效益,所以就必须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增强工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德育是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前学校德育重灌输轻体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德育高耗低效。实践证明,德育只有融入儿童的生活,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一、抓好常规教育,立足德育之本  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面对多元
赏识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欣赏孩子给他们自信;善待、欣赏每一位孩子;用宽容来对每一个孩子;用激励来赏识孩子;用发现来赏识孩子,这样才能够给孩子们成长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