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前言、指导思想和原则的解读

来源 :科普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是未来15年中国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对科学素质建设的成绩、问题、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判,对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进行了总体谋划和设计,对“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策划和布局,并对组织、机制和条件等保障做出了安排。文件中开篇段、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等是核心内容,每句、每段文字表述都有大量前期研究支撑和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科学素质建设科学普及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4.006
  收稿日期:2021-07-15
  *作者简介:高宏斌,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普战略、科学素质、科学教育、科普历史等,E-mail:gaohongbin@cast.org.cn。
  《全民科学素质行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于2021年6月25日正式颁布实施,其编制的研究工作从2016年开始持续4年,编写工作自2020年4月启动。
  1《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编制出台的重要依据
  1.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1]和“十四个坚持”。《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编制过程中,遵从“八个明确”的指引谋划未来15年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按照开启新征程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将时限设定在第一步,即2021年到2035年。时限设定是其编写内容的基本考量之一。基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助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在前言中明确:“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中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在指导思想中明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于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在前言中明确:“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前言中明确:“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保证科学素质建设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原则中强调:“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2 法律依据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为根本依据。
  我国现行《宪法》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明确要求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2]。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科普法》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立法宗旨[4]。
  1.3上位规划依据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上位规划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十四五”规划中与科学素质建设相关的表述有: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中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中提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中提出“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中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提出“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5]。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编制初期,将科普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在编制过程中,科普作为保障与实施其中的一节体现。因其还未公开发布,具体内容不做详述。
  1.4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科学家座谈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等会议讲话中,在给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致贺信、给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学生回信、给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贺信、给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等信件中,在《求是》杂志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文章中,在多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的讲话中,对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6]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普和科学素质的若干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根本遵循。   1.5科学素质的概念和意义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对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强调“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科学素质建设15年来的成就
  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具体成效如下。
  2.1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質的比例达到10.56%,比“十三五”中期2018年的8.47%提高了2.09个百分点,比“十三五”前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比《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前的2005年的1.60%提高了8.96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特别是“十三五”中后期的提速发展,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基础。
  2.2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三年级起始开设科学课程提前至一年级,突出强调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1—2015年共培训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地理等科学教育相关学科骨干教师640余万人,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3—2017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 000多万人;2012年公布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将科学素质相关内容列入各科教师“国培计划”课程模块。
  2.3大众传播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
  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科技报纸、科技广播和电视节目数量持续增加。2019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2 468种,较2006年增长294%,发行量1.35亿册,较2006年增长174%;出版科普期刊1 468种,较2006年增长158%,共计发行6 787万册;全国发行科技报纸1.71亿份,较2006年增长323%;播出科技广播、电视节目24.15万小时。
  2.4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科普中国”为代表的科普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4月,“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资源总量累计44TB,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360亿人次,全网用户达到1 961万,聚合传播渠道641 家,已成为国内最权威的科学普及品牌和最大的科普资源库。“科普中国”在2020年连续12个月荣登人民号政务榜榜首,“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疫情期间在热门微信公众号排行榜上连续两周排名第一。科学辟谣平台总传播量超过21亿人次。
  2.5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
  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和基层科普设施发展迅速。2019年,全国共有科技类博物馆943座,展厅面积709万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798%);科技馆518座,展厅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较2006年增长410%)。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等基层科普设施数量均有大幅增长。
  2.6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普人才队伍总量明显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从总量上看,2019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78. 49万人,比2006年增加16.14万人,增长10%。从结构上看,2019年,全国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共计108.88万人,比2006年增长55%,占科普人员总数的61%。
  2.7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
  中国科协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为首届大会致贺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委会,疫情期间遴选个人防护、公众出行、血浆治疗等精品科普内容向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口组织和国际机构推送。中国科技馆积极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在缅甸、俄罗斯等国巡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开展“一带一路”创客营,促进科学教育国际交流。广西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
  2.8建立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科学素质建设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科普法》为指导,以《科学素质纲要》为统领,国家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各部委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各省(区、市)结合地方特色、全力推进落实的政策体系格局。
  2.9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成绩突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协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联络办公室的联络协调职能,有效加强33个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125家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成员单位以及各类媒体和专业机构的协作沟通,深入发动全国32个省级科协及市县各级科协、210个全国学会及近3 500个省级学会全员、15 000多个科技志愿服务组织、250多万名科普中国信息员、373个科技馆,全面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科技为民服务直达基层一线,为支撑科学防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应有贡献。
  3科学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
  3.1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2020年上海和北京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4%,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领头雁,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湖北和安徽8个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全国总体水平。辽宁、重庆、河南、湖南、陕西和河北6个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吉林、江西、四川等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5%,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3.2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理性文明的社会氛围营造尚有较大距离。公众对部分科技成果应用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引发诸如针对核电、垃圾焚烧、转基因技术等科技成果应用的激烈反对,甚至在部分地区引发社会性群体事件,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造成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反科学、伪科学、极端思想等有抬头、回潮倾向。迷信、科学谣言等通过精心包装甚至披着科学的外衣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广泛传播,伪专家、伪大师仍有市场。例如,夸大健康产品宣传,部分领导干部轻易相信伪专家关于“水氢发动机”创新转化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关于病毒的谣言甚嚣尘上,境外极端分子传播迷信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毁坏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
  3.3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
  2019年科普图书的总印数仅为全部图书的1.28%。科技馆数量少且质量有待提升,每百万人拥有科技馆数量不足0.5个。文化馆、博物馆等科普功能未充分发挥。科普能力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明显,发展不平衡,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严重弱化。
  3.4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对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论述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发展重视科技创新,轻视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发展严重失衡。很多部门、地方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多数高校、科研院所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是“不务正业”,难以获得领导、同事的认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在基层,科普工作无专职机构、专职人员、专项经费,科普工作力量严重不足,科普工作体系不健全。省级科技管理部门仅上海市单设科普处。全国科普经费投入不足,来源单一,2019年全社会科普投入仅185.52亿,不足研究与发展(R&D)投入的1%,社会资金投入仅占1/5。科普工作激励、评价、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4国际国内相关发展形势与对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
  未来发展总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两个大局”是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世界大变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推动因素,世界大变局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也带来了潜在风险和挑战。这两个大局是谋划未来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适应未来形势变化,满足国家发展新需求,《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未来科学素质建设的四项使命。一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地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指导思想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指导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总体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二部分是未来15年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第三部分是科学素质建设的目的,“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目的、主线、重点和着力打造科学素质建设生态。
  5.1科学素质建设的目的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学素质高质量发展和科普高质量发展服务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5.2科学素质建设的主线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彰显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的全面价值,突出强调价值引领功能,《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
  5.3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
  针对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中突出的短板和问题,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强调更好地发挥科学素质建设广泛、灵活、多样的组织优势,有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科技共同体;充分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大力加强标准建设和评估评价;广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出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   6原则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改变《科学素质纲要》中对方针的提法,明确提出未来15年科学素质建设的原则。
  6.1突出科学精神引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主要考虑的是针对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提出科学素质建设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在任务和措施层面强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突出科学素质建设对科学兴趣、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的正确导向作用。
  6.2坚持协同推进
  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主要考虑是针对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制度不健全,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不足的问题,提出科技资源科普化、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等基础工程,大力发展科普和科幻产业,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责权分明、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大格局。
  6.3深化供给侧改革
  破除制約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主要考虑的是针对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加强科普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推动科普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提出青少年好奇心、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产业工人创新能力、老年人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务实抓手。
  6.4扩大开放合作
  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要考虑的是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响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号召,提出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力求准确、立体、全面地宣传中国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论科技创新(2016年)[EB/OL].(2018–11–16)[2021–07–20].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9150324932350542741&item_id=9150324932350542741.
  (编辑  颜 燕)
其他文献
摘要:在深入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领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以我校建设成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契机,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矩阵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制定,对其他新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通过研究指出,部
结合参与《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研究编制工作的思考和体会,全面解读这一未来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路线图,分析其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以“核心能力”为重点
摘要:本文以洛阳理工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从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实践平台的搭建四方面展开研究,对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实施途径    1绪论  为了适应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
摘要:能源作为宁夏的特色产业,是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金融作为现代商业工具,为经济的发展注入的新的动能。而宁夏的企业在金融工具的运用方面缺乏经验,未能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管理风险的特点,因此,加强企业套期保值过程的制度建设十分必要。而运用金融工具推动能源产业高效发展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事情,政府在其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政府提高区域金融竞争力,有助于推动金融服务能源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能源金融;套期保值
摘要:民宿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产业,越来越多的游客外出旅游选择体验当地的民宿,游客对民宿的安全感知则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本研究应用IPA理论对游客武夷山民宿安全感知进行分析,从民宿外部环境、基础服务、购物安全、餐饮安全等进行重要性跟满意度的分析,分为四个不同的象限,对应不同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IPA理论;武夷山民宿;民宿安全    1研究背景  近段时期,因为国家不断重视民宿的发展,以及各地
摘要: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关系着艺术类学生日常学习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但目前来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对此,综合性大学还需从完善适合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拓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以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摘要:从新时代发展角度出发,探讨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的新视角、新思路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研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时代价值,从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培育过程中思想梯度变化、物质资源流动和能力差距范围的梯度规律,总结归纳出能量梯度理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价值与影响因素,为高职学
摘要:機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普通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知识面较广,学生学习比较枯燥、积极性不高、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仅考虑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学效果较差。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多维评价的循环激励持续改进教育模式为手段,是未
摘要:在诸多生产环节中,常需要大批量具有某一固定长度的绳线,用于各种使用场合。目前常采用人工割断的方式,存在割断长度误差较高、耗费人工等问题。因此,设计一台能够进行柔性绳线定长高速切断的专用设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气缸作为牵引系统,设计了可用于多根柔性绳线同时定长高速切割的机电传动系统,主要包括绳线放置导向机构、收束捆扎机构、牵引机构与切割机构。其次,基于西门子smart200PLC与MCGS触
[摘要] 面向新时代的新挑战、新需求,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认知问题、目标问题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确立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着力点:强化科学素质建设的价值引领,提升科学执政的能力水平,坚持以评价为导向的贯彻落实,高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关键词]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科技治理《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