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的音乐梦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k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6日下午,北京刮起了6级大风,而我正计划去采访一位90岁的老法学家孙国华,本来料想这样的天气下,老人不可能会有室外活动。但是当下午两点拨通了老教授家里的电话说明来意之后,老人却表示需要去医院取药,时间推迟到晚上6点。
  到了西四环附近的人大家属院,我见到了满头银发但笑容可掬的孙国华教授。孙国华身上有多个头衔: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博士点的创建人、中国第一部法理学统编教材主编和编写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老人一直微笑着,没有一点摆架子的感觉,“你问吧,我有问必答”。
  对于这样一位在法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教授,原本预想他应该是从小喜爱律法或者受到先辈熏陶。可是问到老人求学经历的时候,他的回答很让人诧异,孙老说:“我1946年考入朝阳大学司法组,但是我并不喜欢这个法律,内心一直希望成為音乐家,只因为这里给了我公费的名额。”
  孙国华先生1925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阳高县一个小集镇(现属河北省阳原县),年仅16岁的他,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来到北平求学,就读于北平汇文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中学教育,然后阴差阳错地考入当时法科最负盛名的朝阳大学。
  进入大学后,孙国华一心想要转学音乐,他自己联系的北师大音乐系,却因为当时的学生运动久久不能如愿。后来朝阳大学并入人民大学后,他又积极地参加了人大文工团,以为可以在文工团学到关于音乐的知识。“谁知道去了之后,自己却成为了文工团其他人的音乐老师,甚至需要向他们介绍冼星海是何许人也。”孙国华说。
  后来,孙国华仍然没有死心,他自己辗转联系了天津音乐学院,当他正准备出去圆自己的音乐梦时,人大迎来了苏联法学专家传授法学知识。孙国华因为有法律学习的经历,无奈只能“服从组织分配”,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习法学理论的第一期研究生。“或许学习法律也是真善美吧!”他这么安慰自己,也这样走上了近70年的法学研究之路。
  整个采访过程中,孙国华谈论的他自己学习、研究法律的故事并不多,反而在他谈及自己的音乐梦想时语言却显得格外的畅快,或许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其他文献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近几年一直被全世界普遍关注,金融危机的发生,更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不良资产给银行和整个社会带来的隐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着巨额不良资产,这
中华遗嘱库开门的第一天,工作人员就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办公室被前来登记的老人围得水泄不通,不少老人转了几趟车专程找来,只前三天,现场预约的老人加起来就有600多人去年清明节,
11月24日,一架俄罗斯苏24战机在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被土耳其军方击落,两名飞行员跳伞逃生,其中一人被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杀害,一人被成功营救。然而双方就俄方战机是否侵犯土耳其边
核桃黑斑病是一种发生比较普遍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核桃果实,造成果实变黑、腐烂、早落,核桃仁干瘪。此外,还危害叶片、嫩梢。近年来,叶城县核桃黑斑病时有发生,常造成核桃
国外引进的高职课程模式CBE(能力本位教育)受到许多学者的称道,不少学校也竞相搬用此模式。认为此模式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地重视,文章主要思考了CBE模式的局
让“痛经假”先成为纸上的权利  杨让宁  http://yangrangning.fyfz.cn/b/870738  这项权利被引入公共舆论场域,其可行性乃至带来的一些隐忧被广泛而深入地讨论着,比如,有人认为此举有侵犯女性隐私权之嫌疑,也有人担心企业有法不依又怎么办?特别是带薪休假执行得都那么不理想,现成的例子活生生摆在那里,更让不少人担心即使有“痛经假”,也会和带薪休假一样又沦为镜中花水中月。但
5月5日,在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离闹市不远的一栋老式居民楼下,笔者看到了奥运冠军陪练李刚。李刚朝笔者挥了挥手,说他就住在这楼上。  44岁的李刚,拥有1.88米的身高、140公斤的体重,一般人站在他的面前显得特别渺小。李刚说:“我这体格,平时在大街上走,不少人都得多看一眼。”曾是3位柔道奥运冠军陪练的李刚,曾为此而感到十分荣耀。但如今,他因为年龄大、文化低、身体过胖有腰伤等原因,却难以寻到一份稳定工
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招生和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两项重要工作。通过对高校招生与就业现状及关系分析,提出了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提高就业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王天普涉嫌受贿、贪污一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江西省检察院侦查终结后,移送江西省南昌市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南昌市检察院
每次走在北京火车站的广场上,我都会习惯性地看向广场上方的巨大的时钟。两座高四米、重檐黄瓦的塔钟,不仅是北京站的标志性建筑,更是给来往此地的旅客及周边人群的生活出行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也长年累月见证着北京的历史变迁。  第一次登上北京站的塔钟,是为了采访在这里守候了十多年的张兵,也是北京通信段北京站通信工区工长。采访前聊起修钟人,我们心里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了。不过,现实中的修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