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作者一直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滞于传授基本的数理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要点,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因此要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创新,可以从探究学习着手。
一、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当小孩子对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到好奇时,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意识。
三、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五、确立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初步培养其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精神,了解进行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初步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造。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新课程强调“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的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促进受教育者作为“人”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使其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要点,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因此要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创新,可以从探究学习着手。
一、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当小孩子对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到好奇时,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意识。
三、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五、确立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初步培养其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精神,了解进行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初步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造。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新课程强调“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的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促进受教育者作为“人”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使其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实现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