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起病的烟雾病1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2000辽宁朝阳市中心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2.044
  2007~2009年收治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形式起病的患者10例,经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随着DSA技术的普遍推广,烟雾病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32~69岁,平均46.5岁;有高血压病4例,有糖尿病3例,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动脉硬化病3例。
  临床表现:本组均急性起病,表现双下肢交替出现无力、活动不灵5例,阵发性发作,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3~5分钟,可自行缓解。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3例,表现为偏盲2例。
  影像学检查:其中有5例头MRI及CT表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3例头MRI及CT正常,2例头MRI表现血管间隙,CT正常。见图1~3。
  治疗及预防:①内科治疗:对症处理,对于缺血性起病的可用血管扩张药及抗凝药。②外科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其中将颈外动脉引向颅内即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常用。
  
  讨 论
  烟雾病【sup】[1]【/sup】称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955年由日本学者最早报告,此病脑血管造影可见脑底密集成堆的小血管,酷似吸烟吐出的烟雾,由此而来。本病【sup】[2]【/sup】可分为特发性烟雾病、继发性烟雾病。特发性具有一定遗传性,儿童和青年多见,起病多<10岁,平均4.5岁。继发性可为脑膜炎、外伤、钩端螺旋体病等继发引起。可见于各年龄段,即10岁左右儿童和青少年及40岁左右的壮年。该病的临床可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大类。病理改变为颈内动脉内膜弹力纤维增生,逐渐使颈内动脉管腔狭窄,最终发生闭塞,使脑血流量减少,脑底及脑表面细小血管代偿性扩张。
  对于儿童、青年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不明原因TIA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尋找病因,进行DSA检查。经DSA和MRA显示特征性的烟雾状颅底血管影可确诊。近年来,随着脑血管造影(DSA)、MRA的广泛应用,烟雾病的诊断病例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荣军红,高婕,李利东.烟雾病及其治疗[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4).
  2 张东,赵继宗.重视并开展烟雾病的外科治疗[J].山东医药,2009,49(8):3-5.
  图1
  图2
  图3
  图1~3 DSA显示脑底血管呈烟雾状
  
  参考文献
  1 刘涛,施小彤.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9,15(5):705-708.
  2 蒋超,姜虹.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6):537-539.
  3 邓云新,金珏,金善良,等.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以不同溶液行高容量填充对胃黏膜灌注的影响[J].上海医学,2009,32(1):23-28.
  4 袁向华,吴建新,贺涛,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在围术期血液保护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5):767-769.
  
  表1 3组患者Na【sup】+【/sup】、CVP、Hct、Hb的变化(X±S)
  
   注:组内与T【sub】0【/sub】比较,【sup】*【/sup】(P<0.05);A与B、C比较,【sup】△【/sup】(P<0.05);B与A、C比较,【sup】■【/sup】(P<0.05);C与A、B比较,【sup】▲【/sup】(P<0.05)。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变化对大鼠脑内不同部位酪氨酸激酶A(TrkA)表达的影响.方法 21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卵巢切除组(OVX组)、雌激素治疗组(E2组)
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利用实时同步采样和频谱分析技术进行电能质量综合测试的方法,分析了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中的程序功能模块结构、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用户交互界面
提出了用偏最小二乘法解决大型动(静)叶调节轴流泵调节性能的多元非线性曲面拟合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优化数学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步骤.以一个实际的动(静)叶调节轴
目的:观察细辛脑与氨溴索两种不同方案对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24例毛细支毛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抗感染、平喘及雾化治疗基础上,细辛脑治疗组给予细辛脑静滴;氨溴
摘 要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加诱导化疗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同步放化疗组(对照组)和同步放化疗加诱导化疗组(观察组),化疗全部采用NP方案,共化疗4周期。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技术。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2.9%、78.4%,3年生存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同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等)、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而血液成份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病因之一[1].
目的:为了掌握山东省茌平县手足口病流行现状,评价该县目前防控措施的效果,为今后制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