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烛照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c235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是名画,人是名人。
  静夜里,我扭亮窗前的台灯,柔和的光线驱散了满室的黑暗,也照亮了一位西方女子的脸庞。抬头一看,挂在眼前的是那幅闻名遐迩的《蒙娜丽莎》。
  说来真是好笑,不知一向简单好俗的我为何对这幅含蓄隽永的传世名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女主人公那迷人的微笑总如一个遥远但清晰的片段闪现在眼前。不为打发时间,也不为考古研究,好像只为“看”这个平实的字眼,只为静静地融入那终成永恒的意境去升华灵魂,拥抱这来得轻松飘逸的域外之风一般。
  渐渐地,着迷的我竟发现这位意大利女子的神态在不同气氛中可以产生微妙的变化。或许是逼真的画像容易产生视觉误差,但你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玄妙。一次,我心慌意乱,为了发泄,我无聊地撕起了纸片。无意之中突然看见蒙娜丽莎讥嘲冷漠地打量着气呼呼的我,似乎在笑我愚昧无知。这情景让我足足痴了半晌。待走近细看时,她又笑成原先温柔美丽的模样。还有一回,我坐在窗前读《巴乔,风采依旧》,当读到巴乔在美国世界杯上射失点球,悲痛地扪心自问时,出于习惯,我又望了望蒙娜丽莎:只见她的眼眸中好像盛满了忧伤,难道她也为英雄的失足和无奈而潸然泪下吗?然而一阵清风吹来,忧伤又随风而逝,只剩下梦境般的不尽疑惑:为什么已定格的面孔还能展示出如此多变的表情?恐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奇妙之作往往能产生捉摸不透的心灵感应吧!尽管画中的谜团令人费解,但我始终坚信此画是一种清爽中的缥缈,而不是阻隔中的含糊。
  家中摆有《蒙娜丽莎》,就等于藏了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问,因为这生命和青春的真实素描简直就是一幅深含象征意味的精神像。欣赏《蒙娜丽莎》要有耐性,更需要一颗能与过去和现在相通的心。过惯了喧嚣浮躁的都市生活,看到了太多花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场面,是无法读懂那笑的内涵的。任何简单、随意,甚至粗略的注视观望,都只能让其中的美成为过眼烟云,它根本不会永驻心田。这如同品茶,外在的朴素典雅凝聚着内在的厚重沧桑。初识蒙娜丽莎,陌生茫然之间会有点“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的感觉。唯有望穿时光的屏障,在忘我的境界里静静地观察,细细地品味,才能让她的目光秋水浸入你的双眸,润透你的心灵。
  宁静的夏夜,蒙娜丽莎可以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她那如烟似雾的乡愁。朦胧的月光中,静默的她似乎挥手间便带来了清凉的海风与扑鼻的花香,为你孤寂的心房升起一轮湛蓝的明月。温馨的冬夜,你能够退去往日的忙碌,与蒙娜丽莎来一场温柔且浪漫的烛之邀约。闪烁的光焰中,一个是活生生的少年,另一个却是凝固于画板上的生命,一件沧桑无语的艺术精品。两者之间既是如此贴近,又是那么遥远。无论怎样,人和物的共同空间都因沟通相连而显得前景无限,也许这就是与《蒙娜丽莎》独处的妙处吧!
  选择一幅好画布置家居环境,实际上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营造一方寄放灵魂的净土,聊以自慰被现代生活腐化了的心灵。《蒙娜丽莎》正是以它一贯的艺术视角带领我们走进文艺复兴时代,领略历史尘烟和文化积淀。醉心其中,不知不觉也被那绮丽的神韵浸润了身心,有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甘醇。
  在敏感豁达的人心中,这幅画是一个不老的感受,是一片倒映着感悟诗行与遐想情愫的无边风月。面对依旧含笑不语的蒙娜丽莎,我期待着她的灵魂能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烛照,让这足以回味百年的微笑来感召自己,并以此来延续一生的艺术情怀,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期待构成了美丽和善良的生命线。”蓦地,我发现其实在自己看似浅显的生命中,已经有了一泓宁静、一脉温馨的印痕了。
  【评点】
  作者把心沉醉于《蒙娜丽莎》中,体味历史的永恒与现实人性的碰触,领悟《蒙娜丽莎》对心灵的呼唤与净化,在赞赏《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含蓄地揭示深刻的意义所在:灿烂的传统文化与高尚的文化修养能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给人以知,又传人以道。语言抒情性强,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读来美不胜收。
其他文献
【原文】  有两虎诤①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②;人者,甘饵③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④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诤:同“争”。  ②戾虫:戾,凶猛,暴烈。戾虫,凶残的野兽。  ③甘饵:甘,可口,使人满意的。饵,糕饼,这里指美食。  ④兼:并,这里指同时得到。  【译文】  有
期刊
我小时候就有过幻想,有过希望,想写点什么,也许是一首诗吧,写海岸——那使人产生联想和起划分作用的一条线,那接合点,那汇合处,固态与液态紧紧相连之处——那奇妙而潜伏的某种东西(每一客观形态最后无疑都要适合主观精神的)。虽然浩瀚,却比第一眼看它时更加意味深长,将真实与理想合而为一,真实里有理想,理想里有真实。我年轻时和刚成年时在长岛,常常去罗卡威的海边和康尼岛的海边,或是往东远至汉普顿和蒙托克,一去就
期刊
【名师引路】  写作不仅需要功底,更需要创新。正如面对同一片林海,多数人看到的是生机盎然的树木,你却注意到了万绿丛中的一朵红花;同样面对一片沙漠,多数人欣赏到的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人间胜景,你发出的却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感慨。有了这种与众不同的智慧与视角,我们的作文才会闪现出新颖夺目的光彩。具体而言,这种新颖可以表现为文體、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从2016年
期刊
我是一枝梅。  悬崖峭壁,直插云天,云雾密密地织着,笼一层舞女纱裙——整座山上,只有我一枝梅。  熹微的晨光点点,聚拢了又散开,融着河间的冰水,泛着粼粼波光,美得清纯又妖冶。我却只痴痴含着苞儿,低垂着头,不知该做些什么。开花吗?  我尝试着攒起花瓣儿,小心翼翼地一片片散开,恨不得吸尽太阳的光芒与热量,可阳光却总像是有意避开我似的,只吝啬地赐予我一星半点,直到黄昏,夕阳已残,徒留一轮剪影。可能是初春
期刊
琴 歌①  李 颀  琴 歌①  李 颀  主人②有酒歡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③。  月照城头乌半飞④,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⑤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⑥。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⑦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⑧从此始。  【注释】  ①琴歌:听琴有感而歌。歌是诗体名。  ②主人:东道主。  ③广陵客:指琴师。  ④半飞:分飞。  ⑤华烛:饰有文采的蜡烛。  ⑥渌水、楚妃:古琴曲的名
期刊
夜深了,霓虹灯早已熄灭,微弱的路灯光照在厚厚的积雪上,显得格外清冷。寒风不停地呼啸着,那声音令人胆战心惊。凌晨时分,父亲到家了,带着满身的疲惫……  父亲是特地回来给我过生日的。听奶奶说,他为了回来给我过生日,加了好几天的夜班。我摸着他給我买的生日礼物——雪人娃娃,想着他夜晚辛勤工作的样子,不禁红了眼眶。父亲是位医生,这份工作,意味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  难得能休息一天,父亲起得很晚,可起来后的第
期刊
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我的爸爸,我成了他的弟子,自然“压力山大”啊。为了学好语文,我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优的方法。现在,我把其中三个点子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你为我“点赞”。  第一个,和书交朋友,培养对语文的真挚的感情。只有情有独钟,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对书动了真情,语文学习才会如鱼得水。我对语文书可以说是呵护有加,给它穿一件贴身的铠甲,不让它轻易受到损伤。按照老师的建议,在白色封面纸上写上
期刊
有一种平凡的爱叫听着。  ——题记  窗外树影婆娑,透过缝隙落下了深夏的影子,在地上,摇动着,远处一阵清幽,平凡的迷人的香浸入我的鼻腔,思绪万千。  想想差不多也有一个多月没有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了,最近中考临近,着实也没有时间。想到这里,心头突然翻滚着,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奶奶的耳朵听不见了,大约是在很多年前。家里的人总会在她面前少说话或尽量不说,免得让她很难受,而她却总是说:“你们说,我听得
期刊
那栅栏后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  听几个伙伴说:栅栏后面有个小花园,还有池塘,里面有鱼儿游来游去。有许多别人种的果树,可以偷偷摘几个吃,尽管它们又酸又小。还有游走于树系的蜈蚣,飞跃于草丛之间的蚱蜢,吊在空中的蜘蛛……但是,你必须有勇气翻过这冰冷的栅栏。  有事没事的时候,几个伙伴总是喜欢翻过栅栏,进入那片圣地。看着他们轻盈地翻过栅栏,我心中总是满满的羡慕,因为那时我比较矮小(尽管现在也是),
期刊
尊敬的诸葛亮先生:  您好!  惊悉街亭失守,阁下追思先主遗言,思过责己,且自贬三级,窃以为不智也。先生既为“中华智星”,又有“鬼神不测之机”,应善为自谋,如何能陷自己于不义,自毁前程呢?小子虽不才,也愿为先生谋划一二。  其一,街亭之失,马谡之过。两军相接之初,先生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且一一授以战术要诀,可谓劳心尽力,周详之至。然马谡违先生节度,举动失宜,最终失了街亭。先生完全可以“舍车保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