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泉地处秦巴之间,汉水由西向东穿境而过,素以山清水秀著称。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当地土著先民的后裔极少,湖广、江南一带的历代移民居多,他们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既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把故土的民间文化习俗带到了这里。外来文化和当地的文化长期交流、互学互补,给这里的民间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既有秦风亦有楚韵。
相传火狮子是天中的神灵图腾。神灵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相传这神灵夜间降临,为了祭祀这个神灵,先民们就用“堆火”来迎合神灵。这个火狮子只能用“火”来烧它,才能显出神灵的威风。随着时代的发展,烟花爆竹的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代替了“堆火”,当火狮子与烟花爆竹交融,就呈现出一团火红吉祥如意的图腾。后来人们在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中,不断地改进火狮子的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火狮子。
石泉火狮子是石泉郭氏家族流传下来的一种地方舞蹈,清光绪年间郭开先(郭八老爷)曾主办火狮自乐社,传人郭希斌等捐资在县文昌阁收徒传技数百人,到民国中早期郭连文团总曾做火狮会首,到民国中晚期传给后人郭从喜,孙子郭世义。解放初的50年代,郭世义、郭学奎父子继承了先辈技艺,保留了民间舞蹈“石泉火狮子”的传统风貌。
石泉火狮子俗称耍狮子,是流传于陕西省石泉县的一种汉族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耍狮子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的性格。还有测字、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武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摆,耍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
狮子的表演技巧花样繁多,在锣鼓声中狮子摇头摆尾,做舔毛、搔痒、抖毛、俯卧、打滚、耍赖、抢绣球、大喘气等动作,这是常见的基本动作。也有些让狮子拆字、猜谜、上高台、天鹅抱蛋等玩法,这些玩法则在表现玩狮人的高难技巧和智力测验上做文章。更有甚者在高架上用线吊个红包,让狮子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设法摘取,舞狮头的艺人设法踩到玩狮尾艺人的肩上,俩人互相配合,站立起来,跳跃摘取,能摘下来,红包就作为主人的奖赏给了玩狮人。若俩人配合不好,也可能人仰马翻,引起哄堂大笑。还有一种玩法叫“葡萄架”,是用高杆搭成四方架子,架上布满火炮、花筒和用硫磺为主要原料做成的“葡萄”状物。狮子进入架内,主人迅即点燃架上火炮,炮响花燃,架上的“葡萄”遇火熔化,硫磺下滴。在锣鼓声中,狮子跳跃躲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硫磺水烫伤。这是一种难度极高的玩法,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
石泉玩火狮子讲究“烧花”。这种“花”是用硝、生铁末、柳木炭等原料配制成火药,装入竹筒、棕筒或纸筒中,中心有一根火药捻。当晚上狮子到来时,主人家便鸣炮迎接,狮子随着热烈的锣鼓点摇头摆尾舞动起来。首先打场子,“拜四方”,请观众让出舞狮子的场地,然后围观的群众手持“花筒”,燃放起来,对着狮子“烧”;“花”烧得越旺,锣鼓敲得越紧,狮子也舞得越欢,在火光冲天,烟雾腾腾之中,狮子翻腾跳跃,充分表现雄狮“勇猛威武”的习性。有时“花”也可能把狮皮烧燃,但不管有多危险,玩狮人都不得把狮皮弃在主人家大门口,否则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事,主人家必遭横祸,如此玩狮人犯了耍狮子的大忌。
玩狮子通常是在大街场院宽敞地带,但也有一些妇女久不生育的人家把狮子像迎接神灵一样请到家里去玩的。狮子进了家门,先拜过家神后迅即跳上床,在床上连连打滚翻腾,主人家适时拿出红包表示感谢。据说,狮子在床上打滚后,主妇不久即可怀孕。也有一些小孩常常闹病的人家,此时趁机把多病的小孩抱来从狮子口中送入,再由腹中接出,小孩即可四季平安,祛病强身。也有一些人趁人不注意,偷偷剪下一些狮须带回家中,据说此须亦能治病。
石泉火狮子的表演动作及形态都充分体现出秦巴山区人民勇敢、豪放、粗犷、热情的性格特征和勤劳、聪慧、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南方舞彩狮的杂技技艺,对石泉舞火狮的影响较大,既热闹、喜庆、幽默、风趣,又惊险刺激,让人叫绝。
石泉火狮子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融进了石泉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石泉舞火狮子文化,它是石泉人民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安康市石泉县文化馆
相传火狮子是天中的神灵图腾。神灵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相传这神灵夜间降临,为了祭祀这个神灵,先民们就用“堆火”来迎合神灵。这个火狮子只能用“火”来烧它,才能显出神灵的威风。随着时代的发展,烟花爆竹的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代替了“堆火”,当火狮子与烟花爆竹交融,就呈现出一团火红吉祥如意的图腾。后来人们在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中,不断地改进火狮子的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火狮子。
石泉火狮子是石泉郭氏家族流传下来的一种地方舞蹈,清光绪年间郭开先(郭八老爷)曾主办火狮自乐社,传人郭希斌等捐资在县文昌阁收徒传技数百人,到民国中早期郭连文团总曾做火狮会首,到民国中晚期传给后人郭从喜,孙子郭世义。解放初的50年代,郭世义、郭学奎父子继承了先辈技艺,保留了民间舞蹈“石泉火狮子”的传统风貌。
石泉火狮子俗称耍狮子,是流传于陕西省石泉县的一种汉族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耍狮子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的性格。还有测字、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武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摆,耍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
狮子的表演技巧花样繁多,在锣鼓声中狮子摇头摆尾,做舔毛、搔痒、抖毛、俯卧、打滚、耍赖、抢绣球、大喘气等动作,这是常见的基本动作。也有些让狮子拆字、猜谜、上高台、天鹅抱蛋等玩法,这些玩法则在表现玩狮人的高难技巧和智力测验上做文章。更有甚者在高架上用线吊个红包,让狮子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设法摘取,舞狮头的艺人设法踩到玩狮尾艺人的肩上,俩人互相配合,站立起来,跳跃摘取,能摘下来,红包就作为主人的奖赏给了玩狮人。若俩人配合不好,也可能人仰马翻,引起哄堂大笑。还有一种玩法叫“葡萄架”,是用高杆搭成四方架子,架上布满火炮、花筒和用硫磺为主要原料做成的“葡萄”状物。狮子进入架内,主人迅即点燃架上火炮,炮响花燃,架上的“葡萄”遇火熔化,硫磺下滴。在锣鼓声中,狮子跳跃躲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硫磺水烫伤。这是一种难度极高的玩法,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
石泉玩火狮子讲究“烧花”。这种“花”是用硝、生铁末、柳木炭等原料配制成火药,装入竹筒、棕筒或纸筒中,中心有一根火药捻。当晚上狮子到来时,主人家便鸣炮迎接,狮子随着热烈的锣鼓点摇头摆尾舞动起来。首先打场子,“拜四方”,请观众让出舞狮子的场地,然后围观的群众手持“花筒”,燃放起来,对着狮子“烧”;“花”烧得越旺,锣鼓敲得越紧,狮子也舞得越欢,在火光冲天,烟雾腾腾之中,狮子翻腾跳跃,充分表现雄狮“勇猛威武”的习性。有时“花”也可能把狮皮烧燃,但不管有多危险,玩狮人都不得把狮皮弃在主人家大门口,否则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事,主人家必遭横祸,如此玩狮人犯了耍狮子的大忌。
玩狮子通常是在大街场院宽敞地带,但也有一些妇女久不生育的人家把狮子像迎接神灵一样请到家里去玩的。狮子进了家门,先拜过家神后迅即跳上床,在床上连连打滚翻腾,主人家适时拿出红包表示感谢。据说,狮子在床上打滚后,主妇不久即可怀孕。也有一些小孩常常闹病的人家,此时趁机把多病的小孩抱来从狮子口中送入,再由腹中接出,小孩即可四季平安,祛病强身。也有一些人趁人不注意,偷偷剪下一些狮须带回家中,据说此须亦能治病。
石泉火狮子的表演动作及形态都充分体现出秦巴山区人民勇敢、豪放、粗犷、热情的性格特征和勤劳、聪慧、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南方舞彩狮的杂技技艺,对石泉舞火狮的影响较大,既热闹、喜庆、幽默、风趣,又惊险刺激,让人叫绝。
石泉火狮子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融进了石泉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石泉舞火狮子文化,它是石泉人民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安康市石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