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之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话前要有准备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确实谈话的对象,要真正了解谈话对象。“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谈话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
  二、把握谈话的时机,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
  捕捉谈话时机,把握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知错认错,试图改变,需要帮助时,当犯了错误,已经自责,需要谅解时,当骤遭不幸,悲痛万分,需要安慰时,当内心抑郁,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均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过早,时机不成熟,“话不投机半句多”;过迟,事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三、谈话要有明确的目标
  找学生谈话,要有明确的谈话主题,即要明确谈什么问题,得到什么目的。找学生谈话,谈话的目标要尽量集中,内容要围绕主题进行,时间不可拉得太长,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厌倦。要适可而止,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谈话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要遵循谈话的原则
  找学生谈话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需要遵循学生思想活动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真诚原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以情感人。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理上有了沟通,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将内心坦露无遗。在谈话过程中,如果班主任带有厌恶的情绪,甚至皱一皱眉,有一点走神,学生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若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轻视、被愚弄的愤怒,就会引起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影响谈话效果。
  2.尊重原则。找学生谈话时,要态度和蔼,给对方以亲切感、实在感,要倾听对方的诉说,让对方把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疙瘩、怒气、忧愁尽情地倾述出来;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要与人为善,正面引导,鼓励帮助;不要高声训斥,挖苦讽剌,话难听、脸难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为之倾心,与之交心。
  3.差异原则。找学生谈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因事施法,不可千人一面。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情绪心态,根据谈话的内容、主题、环境等诸多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同学是直性子,性情豪爽,谈话就要开门见山。有的同学自尊心较强,谈话要就应含蓄一些,旁敲侧击,慢慢渗入,对方更能容易接受。
  五、要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
  谈话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还要有广博的学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美学等综合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运用谈话的技巧,这样,与学生谈话时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一)方式技巧
  1.循循善诱。交谈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或叙述经历、谈感受,或树观点、辨是非,或引典设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顺耳,使学生心悦诚服。觉得教育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之功效。
  2.目标激励。对鼓励进步的谈话对象,要帮助其设立恰到好处的奋斗目标,并激励其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生活、学习中的目标。
  3.理解安慰。对遭受挫折、打击,或非主观原因成绩骤然下降的学生,一方面要体贴安慰,表示理解,帮助抚平其心灵的创伤,另一方面要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尽快走出低谷。
  (二)言语技巧
  1.有理有据。谈话时始终要把握不容置疑的道理,要运用恰当的说理方法,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所涉事实要有理有据、准确无误。
  2.有节有度。话语要注意分寸,适可而止,批评不可把对方说的一无是处,弄得对方垂头丧气,毫无自信。表扬不可把对方说得完美无缺,吹得对方头脑发昏,得意忘形。同时,话语要做到散而不乱、活而有度、张弛相间、刚柔相济、进退有序。
  (三)情态技巧
  1.表情亲切 谈话时表情要友善、亲切,目光温和,充满爱心,不可面若冰霜,也不可嬉皮笑脸。
  2.手势得当 谈话时要根据话语内容辅以必要的手势,以便于沟通情感,体现言语意图,但手势不宜过于频繁,幅度不宜过大,不宜手舞足蹈,不可翘脚架腿。
  3.语调适度 谈话时要随着情绪和气氛变化,采用适当的语调,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以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增强表达效果。
  做为小學班主任,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不要高高在上以“法官”自居,动不动就训人,而应该是以诚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班主任还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不论家庭好差,不分成绩高低,不分性别,不分是否犯过错,班主任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进而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的目的。要重视与学生谈话的技巧和艺术性,才能和学生愉快的很好的沟通,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品行端正、情操高尚的人。我祝愿天下所有的教师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他文献
万寿菊属菊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臭芙蓉、蜂窝菊、金盏菊等,高60厘米~100厘米,茎直立、粗壮、有分枝、叶对生,头状花序、单生、花直径5厘米~10厘米。春万寿菊生长势强,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高温酷暑,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移栽。其栽培要点如下:  一、育苗  繁育万寿菊是关键,对于这个环节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或者集中育苗。  1.育苗时间、面积、用种量  育苗时间可根据移栽时间而定。一般春万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课堂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英语教学大纲》也规定:
期刊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
期刊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历史课是各门学科中最富于民族性,最能启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一门学科。因此,利用历史课,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
期刊
【摘 要】摩擦力是高中物理一种很常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三种,其中滚动摩擦力高中物理中暂不讨论。  【关键词】摩擦力 静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研究背景:  摩擦力提供给你前进的加速度,当你启动的时候,你给地面一个推力,然后由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地面给你一个摩擦力,然后你才能前进,所以,摩擦力与你的加速度运动方向一致。传送带靠静摩擦力把货物送到高处。当你匀速行驶的
期刊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下,我们老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的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生物成绩优秀率低,生物课堂效率低。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他们之间的平等地位,这是教学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美术特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在课标的指引下以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因此,我在课程教学设置安排上采取“全面推进、分类分层次教学”的运行机制。从而对初中美术特长班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围绕着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中发生的一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对课堂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对课堂氛围进行恰当的营造,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学生参与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差异学生进行高度的关注,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高效、快乐和谐。  【关键词】高效课堂 展开幽默的翅膀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
期刊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生活垃圾的产生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还多以填埋为主,但由于我国生活垃圾存在产量大、种类繁多、含水率高、易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等特点及土地、资金、管理等各种原车,给垃圾填埋工作造成越来越大的困难。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法规的强化,对有害废弃物的处理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形势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对环境的监测是我们警醒环境保
期刊
有语文教师向我说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理由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