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层次越高,越能够达到深度学习的境界。特级教师王晓春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微型小说《桥》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着力找寻文本信息的精髓,咀嚼人物情感的起伏,破解语言表达的机理,探索学习方法的路径:联结同类,深思行文妙义;聚焦独特,深究人性魅力;逐层思辨,深掘文字意象。这样教学,锻炼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高阶思维;深度学习;教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67-03
  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紧密关联起来。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所示,高阶思维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学生的思维层次越高,则学习中交互的信息越丰富,涉及的角度越多元,反应的速度越敏捷,使用的策略越灵活,所得的结论越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学习的效果越显著,即达到了深度学习。
  特级教师王晓春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微型小说《桥》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着力找寻文本信息的精髓,咀嚼人物情感的起伏,破解语言表达的机理,探索学习方法的路径,克服了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联结同类,深思行文妙义
  在深度学习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良好的情景素材把语文要素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在《桥》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便是非常好的情景素材,有利于学生投入文本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时,王老师以“小说三要素”为切入口,抽丝剥茧,将文中的七处环境描写联结起来。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了洪水之肆虐,形势之紧张。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进一步引导——
  师:同学们,整个故事的环境描写散落在各个角落,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呢?能不能不要它?
  生1:它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特点,并且为下文做铺垫。
  师:意思是写环境是为了衬托这个人物,是吗?
  生2:是的,并且也是在为情节服务。
  生3:没有这个环境描写,会让文章变得无趣,我们就不想读了。
  生4:环境描写还可以烘托气氛。
  师:对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这描写环境的七句话能随意更换顺序吗?
  生5:不能。这些环境描写的顺序是符合情节发展的。
  师:作者一开始把洪水比作野马。你们继续读三、四、五、六句,这里的洪水更像什么了?
  生6:像人,像死神,像野兽,像魔王,像强盗。
  师:老师用其中的一个词做总结——洪水像魔。
  以上片段中,王老师尝试将学生的思维做三个梯度的高阶提升。第一梯度是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在环境描写中所表达的内容,已经“知其然”。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价值是什么,这几处环境描写的内容与老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还需要进行分析才能“知其所以然”。第二梯度是综合。既然环境描写是必要的,那么是否可以随意交换、杂糅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在对七处环境描写进行逻辑整合的时候发现,环境描写有时间顺序,有事情发展顺序,有逻辑顺序,从而领悟了小说作者的行文手段之高。第三梯度是评鉴。当学生体会了环境在文中的价值及其顺序安排后,王老师又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重点词上,帮助学生抽取了洪水的“魂”。学生在认识洪水的过程中舍去所有的非本质现象,抓住它的本质加以评鉴,最终得出了“像人,像兽,像魔”的结论。洪水如魔!短短四个字,却是学生跟着教师先从全文读出七句话,再分析七句话的作用,最后品鉴出了洪水的本质。学生在一个“将书读薄”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领悟了小说作者的行文之妙。
  实践性学习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而在于学生悟出来多少,获得了多少。新知识、新理解是在具体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就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聚焦独特,深究人性魅力
  孙邵振先生在《表达力:语言的常规用法和超常规用法》中说:“有时候,恰恰有这样的现象,越是看来不正确的运用,越是精彩;越是不伦不类的运用,越有趣味。”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眼光,也是只有深层学习才能到达的境界。在体会老汉人物矛盾处,感受立体的人物形象时,王老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话。第一句话对儿子来说是铁面如山,第二句话对儿子来说是父爱如山。在不同的环境下,老汉对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有没有什么关键的字眼能看得出他截然不同的表现?
  生1:第一句话是“揪出”。
  生2:第二句话是“推”。
  师:同学们,做一下这两个动作。第一个“揪”,第二个“推”,正好相反,说明当时的老汉既是“铁面如山”,又是“父爱如山”,两种内心交织,造成了两个动作的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3:第一句话是“排到后面去”,第二句话是“快走”。
  師:看到没有,我们从一个“排到后面去”,一个“快走”,感受到了老汉截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从我们刚才对两句话的读和悟中找出四个字来形容老汉所有的品行,是什么?
  生(齐):老汉如山。
  在《桥》这篇课文中,老汉表现的无私与大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无私和大义之下,他却唯独对一位小伙子不同。在大家都要逃的时候,他严厉批评他的自私,一个动作“揪”,一句“排到后面去”,将他的“铁面如山”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人们都逃走后,他又力劝小伙子逃,一个动作“推”,一句“快走”,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行为一致的是,他都是在命令这个小伙子;逻辑一致的是,他的态度都是不容拒绝的;人性一致的是,他都如山一般,一边是铁面如山,不容许任何一人违抗自己的命令,一边是父爱如山,在最后一刻,把逃生的可能留给了儿子。这是文本描写的独特之处,也是老汉作为村支书和父亲两重身份下行为的独特之处、情感的矛盾之处。王老师驻足文本,聚焦独特,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深层学习之下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性的合理之处。   三、逐层思辨,深掘文字意象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创新学习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通过逐层思辨,像层层剥笋般从文本的表层进入人物的内里,从单纯地接收信息到高阶的思维演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有所进步,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走个来回。
  (一)深度学习人物形象
  在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老汉这个人物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找找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了“老汉如山”。但这只是一层感悟,老汉为什么“如山”?又有哪些地方具体地刻画出了老汉“如山”?王老师又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进行第二层感悟——
  生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它像一座山。
  师:你觉得当时他身上的什么东西像一座山?
  生2:他十分坚定。
  师:坚定如山。还有吗?
  生3:沉着、坚持、稳重。
  師:其实在这里有一个词“镇定自若”,我觉得很好,镇定如山。他稳住了慌乱的群众。
  (生齐读)
  师:镇定如山就是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稳住了大家。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谁来读一读。
  生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简短的三句话可以看出老汉很冷静、铁面无私。
  师:同学们,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他此时此刻最最神圣的一项使命是什么?是保护全村人的生命,要带着全村人和洪水抗争。这是一场战斗,是没有硝烟的战斗,老汉的喊话其实是给村民发布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有三句话。
  生5:命令如山。
  师:命令如山,这是必须执行的。请大家一起读,读出这种命令如山的感觉。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详教了老汉在慌乱的人群前镇定自若的形象。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得出了老汉镇定、智慧、担当、无私的品质,但这些标签式的字眼只是学生理性分析的结果,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深层的体悟需要学生在静思默想中酝酿,在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生发,在与文中人物共生共存时生成。因此,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直面课文,潜心会文,充分浸润是极其必要的。按着这样的发展,学生慢慢地触摸到了老汉如山的意象:镇定如山、命令如山、冷峻如山、规则如山、父爱如山……深度学习的效果尽显。
  (二)深度学习题目含义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生的参与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不然以一己之力是无法走向深度学习的。在解读文章题目《桥》的过程中,王老师极具教学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深层潜行——
  师:学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情节解决完了,环境解决完了,人物解决完了,我突然对这个课题有了疑问。“桥”,你们有问题吗?
  生1:这篇文章是写书记指挥人们撤离,应该说文章的主角是书记,那为什么用了一个课文里最不起眼的东西来作为题目。
  师:作者这篇文章获得了全国大奖,说明大家对这个题目是很肯定的,为什么呢?这个“桥”一定有丰富的含义在里面。你们仔细想想,学到现在,你们觉得这个桥有哪几层意思?最浅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2:最浅层的意思就表示一座木桥。
  师:就是文章中那窄窄的木桥,是吧?这是第一层意思。我们继续往下想。还可以是什么?
  生3:我觉得是父爱之桥。因为他刚开始拽住小伙子,让其他人过,可后来又推小伙子上木桥。
  师:这是一座父爱之桥。这是你读到的,从桥当中感受到父爱在里面,为了儿子的生存,要把他送过去。还有吗?
  生4:这是一座救命之桥。因为如果没有这座桥,群众的生命就遭到了威胁。
  师:是的。这是一座木桥,这是一座父爱之桥、救命之桥。还有吗?
  生5:这是一座忠于职守的桥。
  师:忠于职守是人的一种精神。嗯,把这桥的内涵往上提升了。还有吗?
  生6:这座桥可能指的是老汉。这桥和普通的木桥是不一样的,如果单单只有木桥,人们可能过不去,正是因为有了老汉,人们才能安全通过。
  师:所以,这座桥已经提升为老汉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这是一座精神之桥。你还想说什么?
  生7:这座桥是一个生命线,也是故事的起源。因为文章说了东面和南面都没有路,只有西面有座桥。既然这样说了,故事一定就是发生在桥这里。
  师:除了父爱之桥、生命之桥,还有其他想法吗?说到父爱之桥,同学们想想,父爱只是给自己孩子一个人的,但这位老支书他只是对一个人吗?他是对全村人。因为他是一个党员,他是这个村党支部的最高领导,他和群众之间架着一座桥,心连着心,是一座连心桥。
  深度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符号去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和意义。学生在王老师的连续追问、反复引导、证据反驳、引导启发中主动、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桥”这一个字中看到了一座木桥,一种精神,乃至共产党这一类人物,把“桥”这一意象读丰富、读形象、读深刻了。
  当然,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须得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运用高阶思维,深解教本学案,深通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和组织教学。学生只有经历了课堂教学中的碰撞与触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深度学习,只有感受了思维的交融和涤荡之后,才能更好地走向深度学习。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要以貌取人,但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发现,脸是透露性格的窗口。  研究员卡门·勒费夫尔解释:“生物学因素(比如基因及激素水平)會影响人们的成长,同样,它们会塑造性格。”例如:雄性激素水平高的人往往颧骨会更大,性格上也更倾向于有主见,有时带有侵略性。脸较瘦的人不容易得传染病,除此之外,他们往往也更不容易抑郁、焦虑,这是因为心理健康往往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过去形容坏人常说“满脸横
[摘 要]有序表达是三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教师以“比”作为设计手段,以“图”作为学习路径,深化有序表达训练的过程,探索有序表达的优化策略。同时,通过整合、复现文本语言表达的散点与亮点,培养学生的构段意识,使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实现“言之有序”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有序表达;思维
◎纽约刮起“魅力北京”风  以“魅力北京”为主题的2016年第十届“中华之夜”系列活动在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花旗球场举行。当晚,容纳4万余人的花旗球场到处洋溢着中国文化元素,中央大屏幕循环播放的北京旅游宣传片和图片格外醒目,球场外专门搭建的舞台上国粹京剧和太极表演等中国传统艺术赢得阵阵喝彩,响彻球场上空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向球场数万名观众和百万电视观众发出盛情邀请——“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别得瑟了,知道你靠结婚翻身!  女孩也是独生女,但从小生在一个城乡接合部的穷人家。穷不是问题,问题是家教不好。  上高中开始还挺努力,想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给爹妈长脸啥的,可是随着青春期荷尔蒙的强势来袭,课堂上渐渐心猿意马了。最后早恋,早恋的少女容易结成一小帮,互相比谁男朋友对自己好。早食禁果已经根本不拿当回事,甚至觉得是无上的荣光!觉得那是男人爱自己的结果。就是得了妇科病也会坐在诊室里当着医生和别
[摘 要]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走进“图文分离”的误区,辩证地处理教材中图与文的关系,借助课文插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想象,从而真正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  [关键词] 课文插图 运用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25  现行人教
前些日子,王先生心胸烦闷,自以为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说他仅仅是工作太累了,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功能衰弱,休息休息就能好。哪知,王先生对“心脏衰弱”四个字耿耿于怀,进而怀疑自己得了心力衰竭,整天感到心跳气喘,两腿发软,头昏脑涨,站立不稳。多家医院均未诊断出任何毛病,王先生因此更加焦虑,人也消瘦许多。医生进行了解释性心理治疗、结合性治疗才使他恢复了健康。  专家提醒,注意身体健康是个好习惯,但切记适度
[摘 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环节构成的。对细节的处理,决定教学的成败,决定学生解读文本的深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矛盾处叩问、在文本的细微处感知、在文本的浓情处留意,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关键词]文本解读;细节;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35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事情发
[摘 要]“一唱三叹”,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相和,源于远古民歌,后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小学语文习作中“一唱三叹”教学范式主张教师抓住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里最关键的习作训练主线进行艺术地指导,学生围绕训练主线在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回环往复,循序渐进地展开练笔,现场成文和反复修改,这一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收到良好效益。  [关键词]一唱三叹 教学范式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
20世纪最后十年,北京五道口还是一片暴土扬尘、遍地矮旧平房的城乡接合部,是地下摇滚中心、盗版碟和打口唱片的销售窝点、冒牌服装的集散地,成为众多追逐新潮的年轻人心向神往的一方圣土。围绕以各国留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学院,周边遍布着廉价地摊、倒汇黑市、满墙涂鸦的夜店、熙熙攘攘的服装大棚、各形各色的中西餐馆,充斥着长发披肩的艺术家、三五成群的朋克党、穷困潦倒的北漂族和倚门揽客的发廊妹。直到新建的轻轨穿空而过,
[摘 要]《狮子和鹿》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道理浅显易懂,可借助阅读提示,通过与《陶罐和铁罐》的对比来感知。细读文本,发现课文中大量运用动词,特别是鹿摆脱狮子追赶的这一段。因此,紧紧抓住表示动作的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辨析,并学会迁移、运用,能有效习得语文要素,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关键词]略读课文;动词;积累;辨析;一课一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