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的理性思考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加藤君,你将小原雅博著《日本走向何方》译成中文出版,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外交官、特别是了解负责对华外交的官员的想法,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日前,该书已在中国官方网站全文转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据我的记忆,迄今为止,还从没有过现役日本外交官的著作能在中国的官方网站上全文转载。你是怎么想到要翻译这本书的呢?
  加藤: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翻译一事是受一位与小原先生有多年交情的中国朋友的委托。但说实话,当时我并没能在自己的脑海里把这一构思具体化,毕竟是从未做过的事情。后来经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理解,我逐步产生了一种想法,就是如果在2008年这个对中日关系来说具有象征性意义之年,能把日本现役外交官的“国家利益观”和“外交观”介绍给中国朋友,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吧。因为通过对近几年中日关系所遇到的风雨曲折的观察,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无论如何,中国人对日本或日本人是很“关心”的。“关心”是推动两国关系的最大基础,“互不关心”则不会产生任何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批评也罢,赞扬也罢,都是促进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的过程。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点,不断推动相互关心。这是我想到要翻译这本书的“公”的原因。另一层原因是有“私心”的。虽然我曾翻译过大量文字,也做过国际会议上的同声传译,却没有翻译过一本书。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至少我未听说过一个纯粹(非华人)的日本人把一本日语的书译成中文的情况。
  
  提倡“开放的国家利益”
  
  冯:我感到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就在于它是“日本现役外交官”的著作,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外交官所说的往往是“外交辞令”,而小原副局长这本书确实给人以“坦诚”的感觉,讲了不少心里话。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对国家利益做了深入的阐述,提倡“开放的国家利益”,提出“国家利益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外交的根本”。第三个特点是作者结合自己在外务省的具体职务,专门设了一章论述“日中关系新思考”,就日本的对中外交提出了不少“大胆”的、创新的见解。那么,你认为小原先生的想法有多大程度体现在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上呢?日本的主流政治家会同意他的看法吗?
  加藤:正如小原先生在接受某家中国报纸采访时所说,“本书提出的思考也反映战后日本贯彻的基本外交态势。除了政府内部,许多国内有识之士、媒体人也对‘开放的国家利益’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大多数国民也对此能达成共识。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提出的见解基本上与日本政府、多数国民的想法是相一致的”。作者同时提出,“日本国内也有一部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但那些主张并没有成为主流。我相信,在这点上中国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被这部分狭隘、强硬的声音所左右,也不应该对此过多反应。”作为本书的译者,我认为,这段描述恰恰反映着今天日本舆论界的真实面孔。小原先生提出的“开放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世界利益的相互协调”、“国际主义、地区主义、和平主义”、“开放与创造”等理念和原则深刻反映着日本战后外交路线的方针和决心。我们必须本着对战前错误外交政策的真诚反省,务实地制定外交政策。这一点是政府部门、政治家、舆论界、甚至“沉默大多数”都能够达成共识和默契的。当然,我也赞同小原先生的说法,部分激进民族主义者在日本也确实存在,主流声音也不能忽视激进民族主义者每时每刻展开的舆论操作或舆论攻击,但我相信,日本舆论整体上是理性的,比如在日本当局的对华政策上,所谓“反华”将不太可能成为“主流”。
  
  小原的“国家利益观”与麻生的“意识形态观”
  
  冯:我手头有一本麻生首相在2007年出版的题为《自由与繁荣之弧》的书,他的这个“弧论”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被认为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地缘政治关系上,“弧”显然带有“包围”的意思,有人认为麻生的主张是要集结共同具有所谓“自由与繁荣”意识形态的国家来构筑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主要是对中国的“包围圈”。这种看法在中国国内学者中相当普遍。当然中国并非不要“自由与繁荣”,而只是因为按照西方某些人的标准,中国是被排除在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之外的。
  那么,小原的“国家利益观”如何与麻生的“意识形态观”相协调呢?日本人处理日中关系究竟是以小原所说的“国家利益观”为基础,还是以麻生的“意识形态观”为基础呢?
  加藤:到底是“国家利益观”还是“意识形态观”,在这个问题上我一贯认为,冷战解体后,不仅日本,其他国家也在迈向“国家利益外交”,即弄清本国的国家利益,务实地实行外交政策。冷战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现”已经不合时宜。冷战时期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也要学会与原来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打交道,而不能从“你是姓社还是姓资”的角度去决定与谁打交道。今天,仍有许多国家依然带着“冷战思维”来看待现实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美国,日本、中国都有类似的现象。麻生首相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确实引起过中国方面的疑虑和指责,中国人认为它是意识形态的、冷战思维的、甚至围堵中国的产物。中国有些学者曾把它描述为“价值观外交”加以批判。我并不认为麻生首相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的。在他看来,以“价值观”为战略基础,巩固与他国合作关系是一种合理、可取的做法。今天,美国人依然认为“推进民主”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它应该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问题是,以意识形态来判断和决定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各国却无法走出意识形态所遗留的阴影。在我看来,中国人把“自由与繁荣之弧”视为意识形态这种认识本身就带有冷战思维,这是相互的。我认为,消除误解,促进理解,还需要一段沟通的过程。
  冯老师您曾经对这本书写过书评《一位日本外交官的“对华新思维”》。日本人确实需要从适应新时代的新视角看待、探讨对华思维和对华政策。您能否进一步谈谈对小原著作的看法呢?
  
  中日间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共同课题
  
  冯:我很欣赏小原先生的那句话:“国家利益界定的失误,必定导致国家衰退”。他将日本的国家核心利益概括为六点:(1)东亚的稳定;(2)防止日本周边出现敌对国家;(3)打击威胁日本国民生命财产的恐怖主义;(4)维持和加强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5)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6)海上航线的安全。从多年对日本的研究和理解来看,我感到他这个概括相当准确。从中日关系看,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第六点,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对于日本能否确保小原先生所说的“日本的国家核心利益的六点”非常重要。   加藤:在翻译该书的过程当中,我重新认识到,一个国家必须基于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基于对本国发展阶段与国情的正确认识,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并积极而有耐心地加以实施。您觉得,小原先生提出的六点对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来说有何借鉴意义呢?其实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两国的国家利益应该具有重叠的、能够共享的地方。
  冯:正是如此。比如,日本可以说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中国也受害不轻,我们两国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等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都知道美国疯狂地开动印钞机对我们这些美元资产持有国意味着什么,因此,大力改革当前这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课题,而且对世界、对美国本身也有好处。日本没有必要为了重视对美关系而对改革当今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存有顾虑。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日两国都应把抓经济、保安定作为首要课题,我们都不应该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再在两国关系上搞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中日关系是合作和摩擦并存的关系,在处理两国之间的矛盾方面,外交政策不应受激进的民族主义影响。外交不可能只有斗争没有妥协,但民众总是希望外交部门的态度硬一点。如何处理好民众情绪和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加藤:小原先生提出的“开放的国家利益”,是中国和日本一定能够达成共识的、并且很有理由为接下来的地区合作议程加以应用的大理念。国家利益必须在尊重国际利益的前提下加以处理,这一点都没错。日本战后始终奉行和平政策,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努力扮演“和平发展”的角色,去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时,两国首脑在“互相视为和平角色”、“互不构成威胁”这一点上达成了协议。
  冯: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小原先生对日本与中国各自的国家核心利益进行了深入的比照,令人很自然地读出中日两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存在着巨大的交汇处和共同点,从而在“国家利益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的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真理。我基本同意小原先生在分析中国2002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利益所做出的概括:其一是国家繁荣,其二是国家安全(包括台湾问题和周边环境)。不过,我认为还有其三,这就是环境保护。中国经济学家胡鞍钢提出,应对以气候变化为首的环境问题也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之一,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环境破坏了,就会既没有国家的繁荣也没有国家的安全。那么,加藤君认为,环境利益在日本的国家利益中的位置如何呢?
  加藤:“环境利益”对中日关系以及中日合作来讲是新领域和新机遇。从两国交往的现状看,大家总是强调政治、经济、军事等“硬件”和文化、国民感情等“软件”,而往往忽视影响到两国全民的环境问题。日本曾在经济高速成长期经历过严重的公害灾难,深知忽视环境问题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灾难。今天日本老百姓已经亲身经历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环境问题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多么的深刻。毋庸置疑,中国领导人提倡的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都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环保”与“保八”(GDP增速)同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既然两国政府和公民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环保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就应该把它视为“中日关系的核心利益”加以推进。两国甚至可以建立“中日环保基金会”等专门机构,官民一体地推进下去。
  冯:我相信,应对环境危机的威胁,终将成为中日关系的最重要的战略纽带,战略纽带、战略互信和战略互惠“三足鼎立”,终将构成稳固的、经得起风浪的中日睦邻关系。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美国》是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我甚至认为,该书和《资中筠集》《追根溯源: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财富的归宿》一起,很可能成为资先生美国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不管喜欢与否,美国是当今对全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少数大国之一无论是“美国世纪”还是“美国现象”,如本书作者所说,美国“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典型,值得深入研究”本书独辟蹊径,主要是从美国的人文条件和
中国古人在谈到“下属关系学”时总会搬出“亲贤臣远小人”二分法,不过,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估计被很多人遗忘。  近日,英国资深传媒人安德鲁罗恩斯筹划于3月份出版一本新书,书名为《政党的终结》(The End of the Party)。消息传开后,引起英国首相布朗的不安。  原来,这位据说是布莱尔的座上宾的传记作者,把新书的“卖点”押在了布朗与下属的“不和谐”关系上。  
中国和俄罗斯(苏联)两国有关43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历经44年山重水复的艰难历程,终于在2008年10月14日得到解决。这天,中俄两国代表在黑瞎子岛举行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标志着从1964年开始的中俄(苏)边界谈判从划界到实地勘界立标,最终全部完成。两国几代领导人、政治家、外交家贡献了他们卓越的才干、智慧和经验,为中俄关系的历史书写了重要篇章。  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边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球地理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约3.62亿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相当程度上是人类认识和开发海洋的历史。海洋,从最初沿海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整个海洋变成了“世界交通重要通道”、“资源宝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向海洋要财富、要资源、要粮食、要空间。世界各国历经一轮又一轮的海洋圈地运动后,又
“世纪前我们为世界贡献得太多,世纪后我们应该享受”。    一封给希腊总理的公开信    一场债务危机,也将希腊人的“懒”与“慢”的工作、生活节奏凸显出来,欧元区许多国家的纳税人就声称,因为希腊人的“懒”与“慢”,而不愿拿自己的血汗钱出手相助。不久前,德国《图片报》就给希腊总理写了这样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总理先生:  如果你读了这封信,那就说明你已进入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你到了德国。  在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等个别域外国家不时对“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表示“关注”,声称南海问题“是地区安全问题”。越南等个别南海周边国家则公开表示欢迎这些“关注”,多方推动南海问题“地区化”、“国际化”。这些域外、域内国家在一唱一和。事实何在?用意何在?    南海“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近来,美国高官频频就南海问题说三道四。为正视听,有必要说清楚几个问题。    南海问题是双边性质的问题    南
一、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可能性  我们传统观念中,心理咨询和政治思想教育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目标方向、评价标准等毫不相干,各自为政,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也有观点认为,政治思想教育要高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其实这些都是对两者的误解,我们认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部分重叠的交叉关系。除了在内容和个人成长等部分的交叠之外,最重要的相通之处就
他很“不常识”也不顾“常识”,一定要喊“周恩来万岁”,表达自己的心愿,但他不知道“万岁”在中国政治文化中代表至高无上的神圣和权威,不知道错用“万岁”有可能引起何等严重的后果。   外事无小事,那么,外事中的一些与军国大事无关的“小事”,便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    老外喊出“周恩来万岁”    对当年独具“中国特色”的“万岁文化”,一些外国人确实无法理解,因此险闹后果可能严重的“笑话”。  周
这次出访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名字分别以“赵、钱”为代号。由于我国当时的民航专机尚未飞出国境,不可能承担这样的跨洲国际旅行。解密档案中有关包机事务的文件就多达107页,而且每份文件均标明“绝密”等级。    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国家主席胡锦涛新年的首次外交之行就定在非洲,这充分表明发展对非合作和友谊在中国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位置。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4日,周恩来总理先后
民进党一手不错的“牌”变成乱局;国民党一心想在南部翻盘赌注不小;  无论谁输谁赢改革后的第一次选战都值得玩味。    眼下台湾政坛的国、民两党均陷于“五都”选战人选布局的“精算”阶段,在党的利益、政客个人利益难以摆平的情况下,让这场选举充满变数。民进党从原先的一盘“好局”逐渐变为“僵局”,甚至“乱局”。而国民党也未能抓住机会,迟迟确定不了人选,策略混乱。五都选举乱局充分体现了台湾选举政治下的种种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