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略作总结,以求抛砖引玉。
一、“听”是思维的转化过程
“听”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最初环节,学生通过听接收信息,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理解,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思维下的数字关系。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引申到学生如何实现思维的转化,运用数学思维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互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捕捉数学信息,要能听出话语中内隐的数学内容,边听边思,听思结合。如,听到“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花圃”,很快就能想到“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18米”。只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数学语言,才能引发学生正确的思维。只有抓住了问题,才能明确目标,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展开思维。因此,听题时必须十分注意根据所求的问题(包括中间问题),去搜集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主要条件。
二、“说”是思维的熟练过程
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顺序地阐明思路、描述过程、概括结论,让学生从不知如何开口到会用,化“意会”为“言传”。
中年级学生的语言已有一定的基础,老师要放手让学生“简洁叙述”。如“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应当描述成“一个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表达的简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说”的形式,如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口算57 9,先算7 9=16,再算16 50=66。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因机械操练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又有利于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这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三、“读”是思维的思考过程
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具有高严密性和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尤其在教材的提示语处,如“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等等。让学生学会“停下来思考”,要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猜测,养成主动式阅读习惯。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读题、学会读题,进而养成读题的好习惯。有效的数学读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读题要咬文嚼字
数学习题的遣词造句,大都是经过编题者严密的推敲,其文字叙述或者言简意深,或者语言晦涩,或者拐弯抹角,而且还常常有一些容易看错、容易混淆的字词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经常引导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读题习惯,认真地看清题中的每个字词、数字和符号,咬文嚼字地琢磨题意,逐字逐句地弄清问题。
2.读题要抓住关键
在许多习题中,往往会出现关键性的词句,这是审题的重要信号。因为在关键词句中,大都隐含着重要的数量关系或未知因素,体现问题的本质,随着关键词句的破解,问题也就一通百通。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要充分注意抓住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把其中隐含的条件或数量关系挖掘出来,为顺利解题找到突破口。
3.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比如,在计算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的习惯,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精算;是找规律算,还是比较计算;是否要求验算……我们都要一一弄清楚。其次,要读清楚数字和符号。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前要先将算式完整地读一遍,然后再动笔抄写题目,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而空忙一场。第三,要培养学生认真读计算过程的习惯。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要先读题目,接着弄清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再动笔,头脑要清醒,勿贪快,应先求准。
四、“写”是表达思维的过程
“写”是让记忆、熟练、思考这三种思维方式形成相互转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写”首先是一种辅助理解的手段,用画图等方法去转换问题,让数学问题变得形象易懂。有人说,画面是解题的利器。事实上,画图的过程实则就是一种审题的过程,它首先为正确审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数学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复杂,不易看懂,但只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图像化,恰当地用模拟实物图或线段图画出来,进行观察思考,那么题中的数量关系就能直观形象地暴露出来。因此,画图观察,发挥图形直观形象的效能,是审题的极好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责编杜华)
一、“听”是思维的转化过程
“听”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最初环节,学生通过听接收信息,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理解,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思维下的数字关系。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引申到学生如何实现思维的转化,运用数学思维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互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捕捉数学信息,要能听出话语中内隐的数学内容,边听边思,听思结合。如,听到“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花圃”,很快就能想到“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18米”。只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数学语言,才能引发学生正确的思维。只有抓住了问题,才能明确目标,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展开思维。因此,听题时必须十分注意根据所求的问题(包括中间问题),去搜集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主要条件。
二、“说”是思维的熟练过程
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顺序地阐明思路、描述过程、概括结论,让学生从不知如何开口到会用,化“意会”为“言传”。
中年级学生的语言已有一定的基础,老师要放手让学生“简洁叙述”。如“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应当描述成“一个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表达的简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说”的形式,如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口算57 9,先算7 9=16,再算16 50=66。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因机械操练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又有利于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这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三、“读”是思维的思考过程
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具有高严密性和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尤其在教材的提示语处,如“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等等。让学生学会“停下来思考”,要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猜测,养成主动式阅读习惯。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读题、学会读题,进而养成读题的好习惯。有效的数学读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读题要咬文嚼字
数学习题的遣词造句,大都是经过编题者严密的推敲,其文字叙述或者言简意深,或者语言晦涩,或者拐弯抹角,而且还常常有一些容易看错、容易混淆的字词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经常引导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读题习惯,认真地看清题中的每个字词、数字和符号,咬文嚼字地琢磨题意,逐字逐句地弄清问题。
2.读题要抓住关键
在许多习题中,往往会出现关键性的词句,这是审题的重要信号。因为在关键词句中,大都隐含着重要的数量关系或未知因素,体现问题的本质,随着关键词句的破解,问题也就一通百通。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要充分注意抓住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把其中隐含的条件或数量关系挖掘出来,为顺利解题找到突破口。
3.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比如,在计算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的习惯,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精算;是找规律算,还是比较计算;是否要求验算……我们都要一一弄清楚。其次,要读清楚数字和符号。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前要先将算式完整地读一遍,然后再动笔抄写题目,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而空忙一场。第三,要培养学生认真读计算过程的习惯。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要先读题目,接着弄清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再动笔,头脑要清醒,勿贪快,应先求准。
四、“写”是表达思维的过程
“写”是让记忆、熟练、思考这三种思维方式形成相互转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写”首先是一种辅助理解的手段,用画图等方法去转换问题,让数学问题变得形象易懂。有人说,画面是解题的利器。事实上,画图的过程实则就是一种审题的过程,它首先为正确审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数学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复杂,不易看懂,但只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图像化,恰当地用模拟实物图或线段图画出来,进行观察思考,那么题中的数量关系就能直观形象地暴露出来。因此,画图观察,发挥图形直观形象的效能,是审题的极好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自觉形成,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