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实质化的弊端

来源 :学术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理论从形式与实质两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分类。犯罪的形式概念是仅从形式上对犯罪进行描述,一般是指由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也就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是犯罪的实然状态。犯罪的实质概念力图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探求立法者何以将此类行为规定为犯罪,是犯罪的应然状态。犯罪的混合概念则是上述二者结合在一起。犯罪的实质概念以社会危害性为中心,但社会危害性的标准过于模糊抽象,是立法者在立法时考量的因素,在司法实务中却容易沦为入罪的工具。即使是犯罪的混合概念,由于刑事违法性理论过于薄弱,无法成为制约社会危害性的理论工
其他文献
基于"主体、客体、行为"的传统研究范式,政府监管通常被分解为对监管主体(即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客体(被监管企业)、监管手段(包括方式、方法和工具)以及三者之间适应性关系
介绍了大塑性变形(SPD)细化晶粒的发展历史、原理及细化条件,总结了大塑性变形制备块体纳米材料的4种方法及其应用,分析了纳米材料的强度和超塑性变形特征,以及当前研究中存
1名83岁男性患者因胆道系统感染,静脉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0g,1次/白天;1.0g,1次/晚上。用药6d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由164×109/L下降到68×109/L。停用头孢哌酮钠
本研究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2和2012年中圜固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效率,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