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欢离合,生死际遇,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活动,也是以爱情婚姻为基础的历代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到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古典言情小说,无一不印证了这一鲜明的特征。
在这一背景下,仕女这一特定的鲜活艺术形象,也逐渐渗透到绘画、雕塑、织绣等不同的艺术领域,盛唐则达到极致。仕女图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画中女子体态饱满,肌肤丰盈,带有鲜明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以肥为美的流行风格。宋元因花鸟画的霸主地位,仕女图则极为罕见。明清是仕女图的鼎盛时期,明初,受青花料发色不稳的限制,仕女图在瓷器上难得一见。宣德开始,各种形式的仕女图在瓷器上广为流行,内容多以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为主,如仕女吹箫引凤,赏月拜月,仕女乘车,仕女婴戏,扑流萤,仕女琴棋书画等,上述题材影响了整个明代。此时,仕女图虽绘技不精,却颇具古意。而真正赋予仕女图具体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的却始于清初。据有关记载,将戏剧人物《西厢记》和神话传说“天女散花”等引入瓷器的为顺治初年。清代仕女图大量涌现,历朝均有绘制,但风格不尽相同。如顺治仕女图的飘逸洒脱,康熙仕女图的妙笔传神,雍正仕女图的精描细绘,乾隆仕女图的翔实写真,均具备自身特有的时代风格。康熙朝首开在仕女图瓷器上题记诗句先河,并开始了以诗入画、以画传情的艺术创作高潮。如,此时常见仕女图的题诗有“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
美女养眼,诗意煽情。这一题材迎合了封建官僚、乡绅富贾及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形成了特定时期休闲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乾隆时,皇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社会浮华奢靡之风盛行。仕女图瓷器作为休闲文化中的“大众情人”,自然会轻松地进入市场,成为大众精神消费的“热点”。“惜花春起早,爱日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这些带有煽情和娱乐色彩题记的仕女图受到社会的广泛喜好。此风一直延续到清末,为众多封建官僚和文人墨客津津乐道,引为美谈。
而笔者一藏品——清末粉彩仕女婴戏图冬瓜罐(见图),却一反休闲文化的鄙俗之风,以清新豁达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对冬瓜罐,高29厘米,口径9厘米,底足直径13.5厘米,曲线流畅,品相完好。其正面,在林花吐红、嫩草铺绿、暧意融融的春日,一神情凝重、若有所思的美丽少妇高挽发髻,上披绿衫,下罩红裙,端坐于花园一卧石之上。身边站立一穿红着绿、年轻貌美的侍女,另有一身着红衣蓝裤在一旁嬉戏玩耍的儿童。乍一看去,这件藏品与常见的仕女婴戏图并无二致。其背面有墨彩楷书五言诗一首,“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这首《观永乐公主人番》为唐玄宗时刑部侍郎孙逖所作。唐开元四年,东平王外孙杨元嗣之女,受封为永乐公主,远嫁塞外契丹可汗松漠郡王李失活。作者目击这一过程,对永乐公主寄予了极大同情,感慨之余,赋诗一首。这种以和亲题材构思的画面,思想深邃,情节感人,观后顿觉画面意境和人物形象呈现出非同凡响的升华。
公主和番始于汉高祖,以宗女嫁给外番首领,作为安抚番邦、消除边患的一项国策。西汉时的“昭君出塞”,唐代“文成公主入番”,都是为后人千古传颂的范例。契丹为东胡一族,原居热河省辽河上游一带,唐于此设松漠府,以契丹王为都督,封松漠郡王,赐姓李。远嫁蛮荒之地的永乐公主,举目无亲,备尝艰辛,在气候恶劣、文化迥异、生产生活方式极度落后的环境下,其内心情感世界的悲凉孤寂,伤心落寞,思亲念乡的复杂和痛苦之状可想而知。这种为保全大我,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清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险象环生。特别是道光以后,面对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这对冬瓜罐上的仕女装饰,反映了生活在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真诚愿望和精神追求:身处乱世之秋,向往汉唐盛世,呼唤爱国情怀,期盼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这在人心躁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王朝末日,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反思和清醒。
(责编:雨 岚)
在这一背景下,仕女这一特定的鲜活艺术形象,也逐渐渗透到绘画、雕塑、织绣等不同的艺术领域,盛唐则达到极致。仕女图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画中女子体态饱满,肌肤丰盈,带有鲜明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以肥为美的流行风格。宋元因花鸟画的霸主地位,仕女图则极为罕见。明清是仕女图的鼎盛时期,明初,受青花料发色不稳的限制,仕女图在瓷器上难得一见。宣德开始,各种形式的仕女图在瓷器上广为流行,内容多以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为主,如仕女吹箫引凤,赏月拜月,仕女乘车,仕女婴戏,扑流萤,仕女琴棋书画等,上述题材影响了整个明代。此时,仕女图虽绘技不精,却颇具古意。而真正赋予仕女图具体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的却始于清初。据有关记载,将戏剧人物《西厢记》和神话传说“天女散花”等引入瓷器的为顺治初年。清代仕女图大量涌现,历朝均有绘制,但风格不尽相同。如顺治仕女图的飘逸洒脱,康熙仕女图的妙笔传神,雍正仕女图的精描细绘,乾隆仕女图的翔实写真,均具备自身特有的时代风格。康熙朝首开在仕女图瓷器上题记诗句先河,并开始了以诗入画、以画传情的艺术创作高潮。如,此时常见仕女图的题诗有“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
美女养眼,诗意煽情。这一题材迎合了封建官僚、乡绅富贾及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形成了特定时期休闲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乾隆时,皇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社会浮华奢靡之风盛行。仕女图瓷器作为休闲文化中的“大众情人”,自然会轻松地进入市场,成为大众精神消费的“热点”。“惜花春起早,爱日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这些带有煽情和娱乐色彩题记的仕女图受到社会的广泛喜好。此风一直延续到清末,为众多封建官僚和文人墨客津津乐道,引为美谈。
而笔者一藏品——清末粉彩仕女婴戏图冬瓜罐(见图),却一反休闲文化的鄙俗之风,以清新豁达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对冬瓜罐,高29厘米,口径9厘米,底足直径13.5厘米,曲线流畅,品相完好。其正面,在林花吐红、嫩草铺绿、暧意融融的春日,一神情凝重、若有所思的美丽少妇高挽发髻,上披绿衫,下罩红裙,端坐于花园一卧石之上。身边站立一穿红着绿、年轻貌美的侍女,另有一身着红衣蓝裤在一旁嬉戏玩耍的儿童。乍一看去,这件藏品与常见的仕女婴戏图并无二致。其背面有墨彩楷书五言诗一首,“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这首《观永乐公主人番》为唐玄宗时刑部侍郎孙逖所作。唐开元四年,东平王外孙杨元嗣之女,受封为永乐公主,远嫁塞外契丹可汗松漠郡王李失活。作者目击这一过程,对永乐公主寄予了极大同情,感慨之余,赋诗一首。这种以和亲题材构思的画面,思想深邃,情节感人,观后顿觉画面意境和人物形象呈现出非同凡响的升华。
公主和番始于汉高祖,以宗女嫁给外番首领,作为安抚番邦、消除边患的一项国策。西汉时的“昭君出塞”,唐代“文成公主入番”,都是为后人千古传颂的范例。契丹为东胡一族,原居热河省辽河上游一带,唐于此设松漠府,以契丹王为都督,封松漠郡王,赐姓李。远嫁蛮荒之地的永乐公主,举目无亲,备尝艰辛,在气候恶劣、文化迥异、生产生活方式极度落后的环境下,其内心情感世界的悲凉孤寂,伤心落寞,思亲念乡的复杂和痛苦之状可想而知。这种为保全大我,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清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险象环生。特别是道光以后,面对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这对冬瓜罐上的仕女装饰,反映了生活在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真诚愿望和精神追求:身处乱世之秋,向往汉唐盛世,呼唤爱国情怀,期盼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这在人心躁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王朝末日,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反思和清醒。
(责编:雨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