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浓浓诗意盎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zi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极具跳跃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意境犹如诗歌的灵魂与生命,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的和谐统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法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现实中跨越时空,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才能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想象;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作诗需要想象,中国古诗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发生感情的交流和融合。读诗更需要想象,读诗要擅于抓住几个最感人的镜头,体悟作者创作的本质及抒发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欣赏诗歌,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浸入情感的元素,充分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读懂诗、读好诗。
  一、体会意境,扫除想象的障碍
  简介背景。古诗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要对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解词释句。如教学王维的《鹿柴》时,我积极与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前两行是写空山人语,从有声衬托寂静。其中,“空山”是指山的空旷、寂静,“不见人”,那为什么“不见人”又写有说话声呢?仔细品味,这“人语响”更衬托出山的静寂。诗的后两行写残阳的一缕余晖,照在林中的青苔上。“返景”的微弱短暂与“深林”长久空旷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将学生带到一种“空山人语、深林返照”的幽静深沉的意境,使他们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艺术美的沉醉。
  想象补白。古诗用词高度凝练,意味深长,所含空白极多,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如能善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空白,就可以更好地体会意境。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可设计“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让学生补白。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出作者和童子对话的具体内容、神情语气等,让学生对诗句所表现的情景展开想像,用生动的语句描绘出来,就能使学生走进并领悟诗歌的意境。
  品析修辞。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和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引导品析这些修辞句,引导学生体会并进入诗的意境。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因为露珠是在月光的辉映下,故以“珍珠”喻“露”;因为九月初三是上弦月,故以“弓”喻“月”。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给全诗谱入了美的韵律。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品析这一比喻,必有助于全诗意境的领悟。
  赏读体会。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特意安排一个欣赏的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在脑海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幅送别图: 孟浩然在草长莺飞、柳絮如烟的三月,乘船直下扬州,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久久地目送挚友。除了让学生欣赏范读外,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朗读训练时,要使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的基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语气、节奏等,准确地读出诗的韵味、充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引导,展开想象的翅膀
   【摘 要】古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极具跳跃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意境犹如诗歌的灵魂与生命,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的和谐统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法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现实中跨越时空,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才能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想象;想象力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作诗需要想象,中国古诗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发生感情的交流和融合。读诗更需要想象,读诗要擅于抓住几个最感人的镜头,体悟作者创作的本质及抒发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欣赏诗歌,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浸入情感的元素,充分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读懂诗、读好诗。
   一、体会意境,扫除想象的障碍
  简介背景。古诗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要对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解词释句。如教学王维的《鹿柴》时,我积极与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前两行是写空山人语,从有声衬托寂静。其中,“空山”是指山的空旷、寂静,“不见人”,那为什么“不见人”又写有说话声呢?仔细品味,这“人语响”更衬托出山的静寂。诗的后两行写残阳的一缕余晖,照在林中的青苔上。“返景”的微弱短暂与“深林”长久空旷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将学生带到一种“空山人语、深林返照”的幽静深沉的意境,使他们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艺术美的沉醉。
  想象补白。古诗用词高度凝练,意味深长,所含空白极多,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如能善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空白,就可以更好地体会意境。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可设计“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让学生补白。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出作者和童子对话的具体内容、神情语气等,让学生对诗句所表现的情景展开想像,用生动的语句描绘出来,就能使学生走进并领悟诗歌的意境。
  品析修辞。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和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引导品析这些修辞句,引导学生体会并进入诗的意境。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因为露珠是在月光的辉映下,故以“珍珠”喻“露”;因为九月初三是上弦月,故以“弓”喻“月”。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给全诗谱入了美的韵律。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品析这一比喻,必有助于全诗意境的领悟。   赏读体会。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特意安排一个欣赏的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在脑海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幅送别图: 孟浩然在草长莺飞、柳絮如烟的三月,乘船直下扬州,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久久地目送挚友。除了让学生欣赏范读外,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朗读训练时,要使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的基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语气、节奏等,准确地读出诗的韵味、充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引导,展开想象的翅膀
  抓住诗题,引导学生遐想。一首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的精华,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在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培养学生抓住诗题展开想象的习惯,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而且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抓住字词,引导学生联想。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用字精当、含意隽永的名著佳篇。在教学中,如能抓住诗中的这些字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抓住空白,引导学生补想。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讲解完诗意后,可启发学生想象:李白和汪伦的情谊为什么会比桃花潭的水还深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李白的两大爱好:喝酒、作诗。而汪伦可能是酿酒大师,也是饮酒高手,他们在饮酒品酒上是棋逢对手、难分高下,因此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生在补想中丰富了知识、开拓了思路。
  抓住结尾,引导学生续想。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看似结束,但细细咀嚼,余味无穷,像饶梁之音,三日不绝。对这些诗歌,在教完之后,如能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能进一步领略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画、演”古诗,表达想象的结果
  用画表达想象。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想象。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
  用“演”表达想象。例如,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勺,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这种种表现,正是学生发挥想象的结果。
  古诗给学生开拓了一片想象的天空,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激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习惯,相信他们的想象力将会在无限广阔的天空中纵横驰骋。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堂课的开头,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新旧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若新课的导入效果不好,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新课导入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愈发得到重视。目前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导入形式过于枯燥、缺乏新意;导入形式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符;导入时生硬刻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规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利于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因此,加强数学课堂的互动性构建,才能让数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领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互动教学展开,具体分析见下几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
期刊
【摘 要】课改进程中,教材内容的更新是给教师最为直接的印象,但这一印象并没有引起教师的深刻认识,很多教师只是把新教材的新内容简单的呈现、传授给学生,没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一、现实呼唤生活化教学  1.主观需求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
期刊
【摘 要】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来源,数学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都给学生传递一种数学信号,读懂数学文本语言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要想让低年级学生爱学数学,能学数学,会学数学,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读书中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与数学书中的文本亲密对话。阅读数学文本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者的思维进行对话,让学生更好地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要扎实高效,前提是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方向、学习材料的有趣、矛盾揭示的时机,这样的预约可以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预约;生成;精彩  【教学片断】  师:在研究约数和倍数前,我们首先来研究整除的概念。教师 板书:整除  师:你觉得整除与什么运算有关?  生:整除与除法有关。  师:你能举几个除法算式吗?  生:28÷4=7 (教师板书)  生:30÷5=6
期刊
【摘 要】数学“分层作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减轻了课业负担,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一、“分层作业”的概念厘定   “分层作业”就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游戏化教学,要倡导以游戏的精神贯穿到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游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自由轻松,又愉快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游戏教学不仅是教学实践层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游戏教学也符合小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因此深受他们的欢迎。本文就游戏教学展开如下几点实践见解,希望给其他的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教学;趣味;智力  一
期刊
【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扩词训练是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但在一些课堂上,原本带着神圣使命的扩词训练却变成了教师的“纠错会”,同时也使得扩词训练在识字教学中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本文将从适当的把握扩词时机、从多角度着手扩词、扩词中要适度的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这三方面来探讨低年级扩词训练的拿捏分寸。  【关键词】低年级扩词训练;积累词语;拿捏分寸  《语文
期刊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练习就是朗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中的一些文章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又有着精美的语言,因此,这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良好素材,而内化和吸收这些优美语言的根本渠道就是朗读。如果在教学语文时,没有贯彻实施朗读,就很难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几点阐述了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几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积极创设情境,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教育思想强调“快乐学习”,重视学生的愉悦感受,这诚然是人性合理的,但体育教学,作为偏重身体体验、精神培养的素质学科,对学生的感官影响更加突出,为此也多了一份责任:由身到心的抗挫品质培养,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得到技能与意志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抗挫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小学体育,对学生来说是调节身心的必要课堂,同时也是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