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是一种语言交际形式,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总体英语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阅读能力滞后,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很多学生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阅读,很难上升到自如的阅读境地和完整地理解篇章。那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学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马上获得益处,学生的阅读感觉会开始麻木,知觉迟钝,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阅读材料的范围、难度、长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教学。其次,灵活的运用多些阅读手段方法,如课内课外相结合,限时不限时相结合,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等。最后,对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地进行反馈,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场,对其不足也应以激发、鼓励、帮助为主。对学生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责备的语言。
二、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搜索性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具体步骤:(1)引导学生找出所读材料的主题段;(2)引导学生指出某一小节的主题句;(3)引导学生找出某一小节的关键词;(4)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所读的内容;(5)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并据此概括所读的内容;(6)引导学生抓住所学文章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7)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逻辑线索等。
现以JEFC Student’s Book 3 unit11 planting trees Lesson 42为例,教师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并做相应的预习题;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回答一些问题,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Lesson 42第一段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要点的方法完成,即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森林的作用),归纳出“森林与环境的重要性”这一主旨大意。在该单元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作者是怎样陈述森林与环境的关系的?你是如何从文章中找出作者陈述这些问题的词句?它对读者有什么影响?这样既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阅读文章时除了生词以外,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句子的能力:(1)重视新《课标》中所规定的语法项目教学;(2)重视阅读材料中典型例句的示范分析;(3)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3.指导学生学会严谨思维和正确推理的阅读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时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典型的范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阅读题材的广泛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设置检测题,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以及抽象与概括等良好的思维习惯,从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JEFC Book 3 Uint 17 Lesson 66“The missing necklace”和Lesson 67“Who stole the necklace?”后,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或重点事实编写成无次序的文段,然后根据文章中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让学生重新排列。学生正确排序的过程就是凭借储存在头脑里的已有知识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顺向思维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发展的自然顺序或一般的逻辑线索经过顺向推理得出结论;逆向思维则是假定阅读后得出的某一结论是错误或正确的,再用这一结论检验与原文所提供信息不一致,就说明结论欠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所读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4.培养学生检查和复核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复核答案的习惯非常重要。检验答案实际上是重新审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有机结合的重新运作。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仔细分析摒弃错误选项的原因,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正确选项与材料中的基本事实、语法结构、逻辑线索、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等诸多方面是否一致。这是一种思维提炼或思维升华的过程。事实上,有些答案在复核过程中仅凭语感就会发现错误之所在。因此,检验答案核对全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其理解正确率的重要措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长期的、有效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掌握阅读材料的難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易于接受,易于实施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马上获得益处,学生的阅读感觉会开始麻木,知觉迟钝,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阅读材料的范围、难度、长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教学。其次,灵活的运用多些阅读手段方法,如课内课外相结合,限时不限时相结合,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等。最后,对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地进行反馈,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场,对其不足也应以激发、鼓励、帮助为主。对学生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责备的语言。
二、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搜索性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
具体步骤:(1)引导学生找出所读材料的主题段;(2)引导学生指出某一小节的主题句;(3)引导学生找出某一小节的关键词;(4)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所读的内容;(5)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并据此概括所读的内容;(6)引导学生抓住所学文章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7)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逻辑线索等。
现以JEFC Student’s Book 3 unit11 planting trees Lesson 42为例,教师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并做相应的预习题;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回答一些问题,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Lesson 42第一段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要点的方法完成,即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森林的作用),归纳出“森林与环境的重要性”这一主旨大意。在该单元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作者是怎样陈述森林与环境的关系的?你是如何从文章中找出作者陈述这些问题的词句?它对读者有什么影响?这样既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阅读文章时除了生词以外,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句子的能力:(1)重视新《课标》中所规定的语法项目教学;(2)重视阅读材料中典型例句的示范分析;(3)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3.指导学生学会严谨思维和正确推理的阅读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时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典型的范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阅读题材的广泛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设置检测题,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以及抽象与概括等良好的思维习惯,从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JEFC Book 3 Uint 17 Lesson 66“The missing necklace”和Lesson 67“Who stole the necklace?”后,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或重点事实编写成无次序的文段,然后根据文章中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让学生重新排列。学生正确排序的过程就是凭借储存在头脑里的已有知识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顺向思维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发展的自然顺序或一般的逻辑线索经过顺向推理得出结论;逆向思维则是假定阅读后得出的某一结论是错误或正确的,再用这一结论检验与原文所提供信息不一致,就说明结论欠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所读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4.培养学生检查和复核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复核答案的习惯非常重要。检验答案实际上是重新审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有机结合的重新运作。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仔细分析摒弃错误选项的原因,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正确选项与材料中的基本事实、语法结构、逻辑线索、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等诸多方面是否一致。这是一种思维提炼或思维升华的过程。事实上,有些答案在复核过程中仅凭语感就会发现错误之所在。因此,检验答案核对全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其理解正确率的重要措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长期的、有效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掌握阅读材料的難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易于接受,易于实施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