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营改增”一夜回到解放前

来源 :资本交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改增”最新政策——财税[2013]106号文和财税[2013]121号文执行之初,融资租赁业怨声载道,普遍反映售后回租业务开票难、实际税负增加。至今政策已执行半年有余,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售后回租业务仍难操作,税负增加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部分企业为继续开展售后回租业务,采取“变通”的方式开展业务,承租人不给出租人开具增值税发票,出租人按利息给承租人开具发票,这一做法解决了售后回租业务的开票问题,却为企业留下了极大的税务风险。这一做法与营业税下差额开票的方式别无二致,折腾了半天的融资租赁“营改增”一夜之间被打回了原形。
  大部分回租业务仍难操作
  针对此前业界普遍反映的售后回租业务本金开票难题,一些地方诸如山东、福建、上海、深圳等都积极出台政策予以回应。地区政策的明确为当地售后回租业务的开展扫清了障碍,然而融资租赁公司(即出租人)面对的承租人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业务在实务中还是很难操作。
  在与政策不明确地方的承租人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时,融资租赁公司会面临诸多难题,例如:税务局会要求承租人向出租人开具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当承租人为企业时,承租人到税务局开具零税率发票,税务局除了查证业务相关的资料,还会要求查承租人的其他全部账目;当承租人为个人时,税务局会以不便管理为由拒绝给承租人代开增值税发票。
  此外,现行政策也给税收征管增加了很多麻烦。在售后回租的“出售”环节,承租人给出租人开具零税率发票,需要到税务局申请或报备。
  售后回租利息开票 税务风险暗藏
  重重阻碍下,一些融资租赁公司放弃在政策不明确地区开展售后回租业务,另一些融资租赁公司则选择通过“变通”的方式处理售后回租业务的开票问题。
  “为了继续正常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承租人不给出租人开具零税率的增值税发票,出租人给承租人开具的增值税销项发票中只包含利息,不包含租赁本金。”一名融资租赁公司的从业者如是说,据笔者了解,采取上述做法的地区以及融资租赁公司并不少。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没有造成偷税漏税。但从严格执行“营改增”政策的角度来说,出租人和承租人这种操作不完全符合政策的要求,会给融资租赁公司留下很大的税务风险。
  税负增加 而实缴增值税减少
  测算一个简化的售后回租案例,租赁本金为100万元,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利息加本金为130万元(假设增值税和营业税下承租人支付的租金金额相同),出租人的借款利息为税前7万元,当地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的比例分别为7%、3%、2%。
  根据最新“营改增”政策的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或者商务部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动产价款本金,以及对外支付的借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发行债券利息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出租人应缴纳的增值税及附加税为(130-100-7)/(1+17%)*17%*(1+7%+3%+2%)= 2.12万元。
  而在营业税下,出租人应缴纳的营业税为(130-110-7)*5%*(1+7%+3%+2%)=0.73万元。
  对比之下,增值税下税负增加近2倍。
  虽然实际税负增加,但实际上很多融资租赁公司从试点至今没有缴纳过增值税,原因在于直租业务产生的大量进项税额造成税负跨期效应。直租业务下,出租人收到设备本金的全额增值税进项发票,而销项发票是根据租赁期分期开给承租人,因此单从直租业务本身来说,出租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始终会大于销项。售后回租业务下,出租人收到的是零税率进项发票,销项发票也是根据租赁期分期开出。综合考虑直租业务和售后回租业务,如果融资租赁公司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直租业务,则始终会增值税进项大于销项,不用缴纳增值税。
  从融资租赁公司角度来看,税负增加,短期内节省了更多现金流,但长期来看可能埋藏下资金风险。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无疑在短期内会减少税务局收到的税收。
  利息扣除难
  最新政策实施半年多以来,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另一问题“利息扣除难”也依旧没有解决。
  借款利息若想在计算销售额前扣除,必须在税务申报系统中输入增值税发票号,而银行还没纳入“营改增”试点,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因此,实务操作中融资租赁公司的借款利息很难在计算销售额前扣除,直接导致税负進一步增加。
  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寄希望于预计今年底出台的金融业“营改增”政策。
   13号文仍有效“出售”环节不征增值税
  山东、福建、上海、深圳对售后回租业务开票问题的回应中,均肯定了此前有效性受质疑的《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文的效力,明确指出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增值税。
  笔者查询国家税务总局的网站也发现,13号文仍继续有效。
  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地区的国税局要求承租人向出租人开具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的要求显然是不合理的。
  至于政策具体执行中的开票难问题,融资租赁公司则普遍希望税务总局能出台统一的政策。
其他文献
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到省城参加太原府乡试,家中噩耗传来:内蒙包头高粱霸盘,长兄乔致广心急猝死。乔致庸临危受命肩负起整个家族的命运。这个故事的确有着事实依据,也的确发生在包头,只是主角并非乔致庸的大哥,而是其二儿子乔景仪。  清代的晋商集团,除了贩运和票号以外,一些小商人的确是以农产品投机生意而发家的,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就是个显然的例子。乔氏一门的兴起,他是个起点和重要坐标。后来乔致庸的经
期刊
几乎每一位管理者都信奉团队合作的意义,至少在口头上他们是这么说的。然而可悲的是,真正在自己的企业中实现团队合作的人寥寥无几;真实世界中他们反而常常在企业中制造勾心斗角和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环境。但他们却仍然不断地兜售自己对于团队合作的信仰,好像仅凭口头上的推广就能让它成为现实。尽管“《财富》500强”中有超过1/3在自己的网站中公开宣称团队合作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实际上只有很少的企业真正理解和在行动
期刊
宇宙奇趣全集  卡尔维诺在本书中展现他独特的写作企图,以文字将宇宙演化过程诗化,将无限无垠的时空注入了有限生命的记忆。这部作品呼应着卡尔维诺对文学的信仰:“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有信心,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方式让我们感知的东西。”  并购之王  中型企业并购的内行指引和最佳指南!关于并购,你所不知道的和应该知道的一切。探讨了中型企业兼并与收购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对于企
期刊
在全球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之际,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只能用“惨淡”一词形容。固然,宝马2004年在中国的失意表现是由诸如总体车市不景气等诸多原因所致。但更多的应归结为宝马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失误。只有放在宝马全球战略的总体格局中,才更能准确地分析出宝马在中国大陆的成败得失。  回顾20世纪世界汽车品牌的发展与演变,宝马的成功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宝马比其他汽车品牌更高一筹地把握住了品牌竞争的制胜之
期刊
也许你不相信,龙口矿业集团改制三年多的时间,企业就发生了巨变。我国唯一的海滨矿区龙矿集团以龙作为徽志,寓意为“奋发有为、勇往直前”。正如期望的一样,龙矿集团的跨越式飞速发展,其气势、其气魄真的是巨龙升腾,迅猛提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现了三年翻两番的目标;生产规模和结构性调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海下采煤工程更是开创中国第一的科研与实践结合的项目。三年多来,龙矿人以不同寻常的经营理念和创新
期刊
如何明智地开拓新业务    1/3是个极为偶然的机会。然后当零售业的公司在搜寻那些取悦股东与公司利益相关人的增长战略时,许多公司都将赌注押在其核心业务之外的产品服务、市场或商业模式上。贝恩公司对1989~2004年间60多家美国零售业公司近300个试图进入邻近业务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29%的尝试取得了盈利性的增长。而且,只有15%的尝试达到了“积累赌注”,也就是说不仅满足了净现值为正而且实现
期刊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今天最引人瞩目的事件无疑是马云的阿里巴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马云将自己一手打造的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带到了国际市场,即将创造纽约交易所有史以来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马云的成功,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证明,也是互联网经济改造社会的最丰硕成果。  当马云十五年前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新浪、搜狐等企业如日中天,那是一个门户为王的互联网泡沫时代,门户、广告、点击率等等
期刊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可谓历尽坎坷。原因之一,就是从上到下总有市场参与者在试图挑战资本市场的铁律——比如试图控制价格,或者说控制定价。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虽然上下有波幅,有时也会出现较大偏离,但可以明确的是在一个有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一定不会唯一固定。但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从监管层到投资者,从机构到个人,无一不表现出对价格控制权的欲望。  股改一步三回头:监
期刊
尼采说,一切价值都将重估。当空调产品步入更多寻常百姓家的时候,空调产业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空调产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也不断制造着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空调业没有重步当年彩电的覆辙,在行业还没有行到崩盘的时候,中国空调制造企业开始步入理性价值竞争时代,找到了新的拐点。  七月份,郎咸平教授受邀为南海本地企业家布道时,引用了日本某几个企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并总结说“我们过去的想法,都
期刊
自从三大传统通信运营商进军互联网理财的第一炮“添益宝”打响之后,“话费宝”、“和聚宝”则支起了运营商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三足鼎立”的版图。  最先打响战役的是支付走在最前端的中国电信,率先推出余额增值理财服务“添益宝”;今年5月,中国联通即和安信基金联合宣布,将试推针对手机套餐用户的“话费宝”,同时实现话费充值和余额理财功能;8月13日,中国移动亦加入转型行列,正式推出旗下第一只互联网金融产品“和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