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本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宗旨。在新形势下,要在有限时间内普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文章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单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教学改革 能力提升 规范与创新 分级分类
[作者简介]刘道文(1980- ),男,河南信阳人,许昌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部,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汪凯(1981- ),女,河南驻马店人,许昌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河南 许昌 46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学会2009年科研课题项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与高校公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JYXHS33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4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计算机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协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文科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多元化及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势必进行改革。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为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及改革指引了方向。要想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就必须了解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提出稳健的改革思路并进行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引言
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需遵循社会需求及培养方案有序进行,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学生在本课程上的知识结构,切实把握学生知识结构中缺什么、想学什么、将来可能要用到什么。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及学生反应进行调查,适时修整教学思路。最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方案和对策。笔者根据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近三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过程,阐述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新生现有应用能力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工作甚至生活中必备的应用工具,但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学生进入高校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水平不尽相同。普遍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
笔者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每级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学生当前的计算机能力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分5个层次,25个典型知识点,每年均随机抽取文科类不同专业50个样本进行调查,量化分析学生现有水平。
通过对2006~2008级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我们了解到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状况,见图1。近三年来我校文科专业新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知识结构分布表明:从横向考察,学生在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掌握了相当的知识与能力,但在一定深度的理论、复杂及综合操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能力缺失;从纵向考察,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入学的学生较往届学生同一时期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及整体的应用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学生在一定深度理论知识及复杂、综合应用方面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应用能力提升速度较为缓慢。通过随机样本调查可以直观了解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及其变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明确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中缺什么,结合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侧重点地教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师教学效果调查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评价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教师角度主要是看教师的教学是否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生角度主要是看学生在取得这样的考试成绩后,是否真正学到想学习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我校从2006年开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更新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措施,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统计与调查了我校文科类专业2005~2008学年,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均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认可度评价)。发现进行教学改革初始阶段,学生的成绩及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均同步得到提升,教学改革后续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而学生对教学认可度却呈趋于下滑的态势,见图2。
在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的同时,对教学认可度却在下滑,表面上看,二者是矛盾的,但分析其实质可以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改革的节奏跟不上学生学习需求的更新,导致学生没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2)教学内容没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内心愿望,教师没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致使部分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致使该课程考核成绩得到了提升,而相对应的能力则不然。(3)教学模式相对单调,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单一,师生缺乏互动交流,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对策分析
1.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包括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教学效果认识等方面。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摒弃敷衍塞责的作风;其次要正确认识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就是良好教学效果体现的观念。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摒弃片面认识等方面,有些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浮躁的态度、学习无用的看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些片面的认识将会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向积极方向转变,将会促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顺利、有效地开展。
2.规范与创新。学习是将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化于学生头脑中的过程,是有序的、规范的、系统的过程。先规范后创新同样也要从教师及学生两个角度去考察。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认真地实施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领会和把握教学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实质,在此基础上,将教育教学普遍原理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条件及特点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规范”,再“创新”,可以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学改革,避免盲目行动。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认真梳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学习和掌握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方法,将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总之,规范是基础,创新是升华,在规范的前提下推动教学改革,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3.深化教学改革。首先,突破统一灌输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尝试“点、线、面”的教学新模式。在把握学生当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采取由“点”到“面”的教学模式,由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点”,以课程内容为“主线”带动周围学生形成“面”,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发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单单在课堂上做知识点的“播放器”,单纯地讲解和灌输书本内容。其次,追踪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根据文科专业学生现有基础,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专业培养方案,适度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实用技术引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能充分地为学生所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探索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无纸化上机随机抽题组卷考试方式,相对于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只是在考试形式上做了改进,但考试内容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继续积极探寻能突出素质培养的考核方式。
4.实施分级分类教学。在入学时,对新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调查,按他们已有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层次分班教学,打破僵化的分班模式,实施动态分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专业学习的需要及学生基础,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既能照顾到起点较低学生,又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结合其专业进行学习,在规范教学与学习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进行创新实践。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不分专业,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在秉承公平原则基础上,做到教学班级分级、教学内容分级和考核内容分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化实施教学目标、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继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文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3]刘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教学改革 能力提升 规范与创新 分级分类
[作者简介]刘道文(1980- ),男,河南信阳人,许昌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部,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汪凯(1981- ),女,河南驻马店人,许昌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河南 许昌 46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学会2009年科研课题项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与高校公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JYXHS33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4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计算机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协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文科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多元化及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势必进行改革。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为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及改革指引了方向。要想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就必须了解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提出稳健的改革思路并进行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引言
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需遵循社会需求及培养方案有序进行,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学生在本课程上的知识结构,切实把握学生知识结构中缺什么、想学什么、将来可能要用到什么。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及学生反应进行调查,适时修整教学思路。最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方案和对策。笔者根据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近三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过程,阐述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新生现有应用能力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工作甚至生活中必备的应用工具,但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学生进入高校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水平不尽相同。普遍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
笔者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每级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学生当前的计算机能力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分5个层次,25个典型知识点,每年均随机抽取文科类不同专业50个样本进行调查,量化分析学生现有水平。
通过对2006~2008级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我们了解到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状况,见图1。近三年来我校文科专业新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知识结构分布表明:从横向考察,学生在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掌握了相当的知识与能力,但在一定深度的理论、复杂及综合操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能力缺失;从纵向考察,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入学的学生较往届学生同一时期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及整体的应用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学生在一定深度理论知识及复杂、综合应用方面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应用能力提升速度较为缓慢。通过随机样本调查可以直观了解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及其变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明确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中缺什么,结合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侧重点地教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师教学效果调查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评价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教师角度主要是看教师的教学是否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生角度主要是看学生在取得这样的考试成绩后,是否真正学到想学习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我校从2006年开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更新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措施,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统计与调查了我校文科类专业2005~2008学年,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均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认可度评价)。发现进行教学改革初始阶段,学生的成绩及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均同步得到提升,教学改革后续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而学生对教学认可度却呈趋于下滑的态势,见图2。
在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的同时,对教学认可度却在下滑,表面上看,二者是矛盾的,但分析其实质可以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改革的节奏跟不上学生学习需求的更新,导致学生没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2)教学内容没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内心愿望,教师没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致使部分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致使该课程考核成绩得到了提升,而相对应的能力则不然。(3)教学模式相对单调,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单一,师生缺乏互动交流,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对策分析
1.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包括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教学效果认识等方面。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摒弃敷衍塞责的作风;其次要正确认识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就是良好教学效果体现的观念。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摒弃片面认识等方面,有些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浮躁的态度、学习无用的看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些片面的认识将会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向积极方向转变,将会促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顺利、有效地开展。
2.规范与创新。学习是将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化于学生头脑中的过程,是有序的、规范的、系统的过程。先规范后创新同样也要从教师及学生两个角度去考察。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认真地实施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领会和把握教学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实质,在此基础上,将教育教学普遍原理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条件及特点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规范”,再“创新”,可以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学改革,避免盲目行动。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认真梳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学习和掌握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方法,将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总之,规范是基础,创新是升华,在规范的前提下推动教学改革,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3.深化教学改革。首先,突破统一灌输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尝试“点、线、面”的教学新模式。在把握学生当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采取由“点”到“面”的教学模式,由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点”,以课程内容为“主线”带动周围学生形成“面”,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发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单单在课堂上做知识点的“播放器”,单纯地讲解和灌输书本内容。其次,追踪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根据文科专业学生现有基础,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专业培养方案,适度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实用技术引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能充分地为学生所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探索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无纸化上机随机抽题组卷考试方式,相对于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只是在考试形式上做了改进,但考试内容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继续积极探寻能突出素质培养的考核方式。
4.实施分级分类教学。在入学时,对新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调查,按他们已有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层次分班教学,打破僵化的分班模式,实施动态分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专业学习的需要及学生基础,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既能照顾到起点较低学生,又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结合其专业进行学习,在规范教学与学习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进行创新实践。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不分专业,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在秉承公平原则基础上,做到教学班级分级、教学内容分级和考核内容分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化实施教学目标、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继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文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3]刘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