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斯格模德曲线”的第二线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s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理斯·汉第在他那本非常有启发性的《充满吊诡的年岁》一书中提出“斯格模德曲线”。他以此曲线指出:“不断成长的秘诀,就是在第一条斯格模德曲线走下坡之前,开始一条新的曲线。开始第二条曲线最正确的时间是A点,因为在A点有时间、资源和精力,可以在第一条曲线开始下降之前,帮助新的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期和可能会产生的错误。”
  大部分人的一生只有一条曲线,慢慢上升到中年期,然后急剧下降进入退休期。汉第建议,最好在第一条曲线还在上升的时候,就开始另一条新的曲线,理想的人生应该是由一系列重叠的曲线组成。
  教育学者李海林先生根据“斯格模德曲线”以及日常的研究,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由两次成长构成。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第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
  在我校,像这样处于第一条曲线上升期的教师(即第一次成长期的教师)被认为是“成熟期”教师。“成熟期”的概念与“高原期”并不完全相同。“高原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这种“高原期”现象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处在“高原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我们所指的“成熟期”主要是从教龄上来划分的,通常指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特别是学校中间层次的教师,包括已经进入“高原期”的人员,他们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关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人。国内外研究的一些理论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避免这类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打破教师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开启“斯格模德曲线”的第二线?“成熟期”教师的再发展研究应运而生。
  一、整体设计,适合教师“自发展”
  自2010年3月起,我们成立了“成熟期”教师再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根据预期研究目标,分阶段推进实验工作,在注重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次调整研究思路,就“成熟期”教师再发展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实验,突出对研究的整体设计,以适合教师的“自发展”。
  1.价值引领,强调规划
  “自发展”的动因首先源于积极的价值引领。我们倡导“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的发展观,引导教师为了尊严而发展。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相关内容的调研活动,结果表明,对于教师发展的概念定位,76%的教师认为是胜任目前的工作,不丢自己的面子;14%的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抓好质量就是发展了;还有10%的教师认为除了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如果能在研究方面有好成绩那就更好了。
  对于教师发展的需求,23%的教师提出“想发展,但不知如何发展”;45%的教师认为,发展似乎离自己很远,那是一个很高的目标;10%左右的教师表示“很想发展,希望学校多提供舞台”;还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考虑到健康等多种因素,能保持目前稳定的现状就好。有教师提出,自己对做班主任工作没兴趣,感觉压力太大,想在学科上寻求发展。还有教师指出,教师发展纯属学校有这个要求。
  “成熟期”教师陷入困惑、瓶颈与迷失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尽早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性。“这个时代你最重要的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规划得更早,实施得更快、更多、更好!”术业有专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优势不同,教师的发展方向也就不可能相同。课题组首先指导基于教师发展的需求,帮助教师从多个维度认识自我,其中重点包括对教师发展内涵的界定——看绩效,重素养。进而明确切合自己成长实际的发展方向,拟订属于自己的成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教师”的发展规划。包括类型定位、中短期具体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辅以学校日渐成熟的教师“五自考核”“综合评优”等机制,强调实践,强调落实。
  2.氛围营造,突出学术
  学习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参与此项课题研究,需要掌握当前国内外在本课题上研究的动态和信息。因此,积极学习,扩大课题组成员的信息量成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情,学校努力营造温馨的环境,实施学术引领。首先加强了硬件建设。根据教师的建议,学校开辟了集阅读、休闲为一体的颇具茶吧风格的教工阅览室,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让大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其次,建立“科研日”制度,确定专门的负责人,每月开展教科研活动,突出学术引领教师成长。第三,将“教师博客”作为大家学习分享的阵地。倡导实验教师把平时读到的好文章介绍给大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第四,学校在网站上开辟了“校长推荐”栏目,校长在认真学习教师撰写的学习心得之后,将质量高的文章推荐在网站首页,激励教师撰写高质量的学习心得。校长还会推荐一些教育前沿的信息。这样既为实验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实验教师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合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3.“异质”介入,推动改变
  “异质”,与“同质”相对,我们理解为“非常态的”,“非典型性”的,对于教师而言是具有陌生感的。为什么要“异质”介入?因为“同质”的内容大家早已熟悉,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已经很有限了。如果只在“同质”的内容中转来转去,很可能就转不出去,视野受到局限,水平也难以提高。这点对“成熟期”教师而言显得尤为贴切。成熟期教师再发展中的“异质”介入,我们着力推进“非典型性”的校本研修——与高校培训机构挂钩,先后组织实验教师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参加专题培训;成为“苏派名校联盟学校”,获得更多的学习以及学术支持的机会;加入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让转变成为可能。通过这些前沿的、异质的、新鲜的项目、方式,促使广大“成熟期”的教师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职业之路,换个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发展,以期寻找到再发展的突破口。   4.特长发展,迁移成功
  在考虑这一策略时,需要规避一些学校在谈教师专业发展时总把目光停留在全体教师的同步发展上,总提出对百分之百教师的群体要求。尽管我们并不否认全体教师都应发展这个基本观点,但一个群体发展的水平不仅是由教师整体的起点水平决定的,更是由群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决定的。我们根据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基于“供给”与“需要”相平衡的考虑,在具体分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对象,构建特长发展的目标。如总辅导员赵老师,他曾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并不出彩,但他对主持节目、诵读经典却情有独钟,并在武进地区声名鹊起。课题组针对他的特点,特地为他构建了“通过特长的成功促进专业的发展”这一目标,鼓励赵老师做好主持人,并把主持人的成功经验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上来。现在,赵老师不仅是优秀的主持人,更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因此,通过特长激励成熟期教师的再发展,是策略,也是一种理念。
  二、创新方式,从“做职业”到“做事业”
  调研分析结果以及各项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价值期待不仅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果成熟期的教师固守陈旧的教育观念,依赖自身的经验之道,最终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这样的行走方式很难让他们职业生涯的品质得到更高的提升。因此,要由“做职业”以谋生的行走方式转变为“做事业”的行走方式。李海林认为:“教师团队是呈金字塔式结构,以团队合作形式发展后,才能推出金字塔上的卓越型老师。”因此,有必要通过团队建设来促进成熟期教师个体的发展,我们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探索出有效的方式、方法。
  1.“名师在线”,开拓视野
  课题组依托学校打造的“名师在线”活动,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开拓视野。学校先后邀请了特级教师张世善教授、芮火才校长、赵刚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名家来校为老师们举行《仰望课程,俯抱课堂》、《做一个老师的幸福》、《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等专题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基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贴近他们克服专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实际需求,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自课题实施以来,“成熟期”教师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自己的偶像、榜样,在教育思想、教学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了切实的指导。省内外的一批名师专家与学校课题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渠道,频繁的交流引领了教师精神世界的成长,助推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我校成为《江苏教育》编辑部“期刊促进学校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支持。
  2.落实抓手,贵在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这一公式生动地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虽然“成熟期”教师积累了相当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但其中的大部分老师仍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课题组以“五个一”行动为抓手,即每个学期都能上一堂公开课、指导一名青年教师、组织一次专题讲座、撰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主持一项课题研究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提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几年来,课题组老师对新时期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对语文学科校本文化审美特质的研究、对小学思品课的实践与探索等都体现着课题组成员经年累月的思考痕迹和足迹,并在市、区及其以上的活动中相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极行动,有效反思,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3.搭建平台,制造“事件”
  “成熟期”教师发展平台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在成效上。有研究表明,成功教师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关键事件,也就是对自己的后续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事件。这类事件,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参加高级别、高规格课堂教学活动,一是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我们也力求在成长对象的经历中加入这类关键事件。因而,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对一定的对象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与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使得教师形成强烈的意识:时刻有人在关注自己,要不断地追求,否则会有环境的压力。为了加速部分“成熟期”教师的成长速度,学校有意识地给相关教师“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如负责学科建设,参加省、市、区的教学比赛,担任课题主持人,组织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等,努力创造各种利于“关键事件”发生的机会,并充分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使参与者在具体工作的磨练中迅速成长。
  4.研究个案,凸显意义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微型课题。个案研究,就是要由点及面地推进这样的微型课题,使之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线,帮助我们摸索着找到规律。这样的微型课题能在参与研究者以及那些即使是局外的人面前形成一幅幅清晰的个人成长画卷,极易唤起参与者及旁观者的共鸣。
  课题组的个案研究大致形成了一点多线的模式。一点即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个点;多线指通过访谈、交流、追踪、探源等线索的交叉与编织,使课题组的其他成员能根据各自的视角形成认识,获得启发,收获成长。为做好对“成熟期”教师的再发展有助推价值的个案研究,课题组的老师认真参与,在剖析自身成长历程酸甜苦辣的同时点亮了全体观摩老师的心灯。成长的故事厚重而美丽,个案研究放大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了积极的团队共进文化。
  三年多来的实践探索表明,“成熟期”教师再发展的研究是可行的,且有一定的实效性。毫无疑问,教师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不同教龄、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态度的研究对象,其成长路径与成长速度是不同的,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着所谓的“代差”。
  有人说,一个教师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探索期”,在这个阶段里,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第二个阶段称之为“成熟期”,其标志一是开始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二是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个阶段称之为“创造期”。可以说,从“探索期”到“成熟期”是一次飞跃。而往往处于第二阶段的教师不自觉地进入了教师生涯的高原期、瓶颈期,更令人关注。
  对不同类别的“成熟期”教师我们究竟应该确定怎样不同的培养途径呢?我们还可以有多少可为的空间?“斯格模德曲线”的第二线还可以怎样开启?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继续探求的问题。■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校长)
其他文献
板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字符号、绘图、列表等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启发思维,发展智能。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黑板设计出恰到好处的板书呢?    一、板书设计的内容要精简化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一节课下来,整个黑板写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教学内容全部列入,面面俱到。殊不知,板书
毕加索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得像达·芬奇一样好,而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画得像孩子一样。”  张庆老师问著名的思维科学家、“相似论”创立者张光鉴教授:“以学生为本应该怎么理解?”张教授说:“很简单,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  类似这样的话语无不在传达着相同的信息——向孩子靠拢,生活、教育的真谛就在那里!  然而,回归现实,回归教育,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相反的步履:稚嫩的孩童蹒跚着走向成人,
2009年初,寒假将至,本应是特别喜庆的日子,经过了一年的辛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好好休养调整一下了。可是,我们校领导和初二年级英语组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我们有两个班的英语成绩遭遇了“滑铁卢”,实在出人意料,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寒假过后,我们连续召开了三次研讨会。第三次研讨会从下午5:00一直开到了7:30。起身的时候,才发现天已全黑,但我们的心里却有了一道亮光。因为我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创设的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沟通应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流素养。  【教学目标】  1.能用口语在小学毕业之际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临别赠言”,激发恋恋不舍的同学之情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说“临别赠言”做到感情真挚,写“临别赠言”做到文从字顺。  2.在相互赠送“临
在苏北平原上,有一条神奇的充满传说的灌河,她北倚花果山旖旎风光,东与黄海潮激荡交响。灌河之畔的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从灌河入海、海河成潮的自然景观中得到启示,与时代发展相承接,与地域文化相对话,关注每个人的生长状态,提出了“悦纳如海,勇进如潮”的文化主张。  “悦纳如海”,像大海一样博纳,像童年一样愉悦,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胸襟,一种宽容的风度,一种博取的态度,一种优雅的气质,是对师生智能特征、个性品
在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如何生长的,感受到运用数学智慧不断创新知识结论的乐趣,感受到如何科学有效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唯有这样的数学教育,才是富有活力的教育。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姚老师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数学教育理念。他没有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概括”等知识结论,而是不断让学生重构已有认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片段一】魔盒猜数,引出变化
策划人语  教学是一门行为科学,更是一门行为艺术。艺术,展示的就是一种美。我们听一些教师上课,感到赏心悦目,甚至于回味无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美的力量。优秀的教师上课,都有意识、无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以审美为中介来提升教学品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为本、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的现代课程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的“功利主义”“应试教育”依然广泛存在,教学成了“异化的劳动”,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
笔者前阶段听过一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课,深为教者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所叹服。下文将以此课中一道教材习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资源创造性使用的相关策略。    [案例]    习题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1 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意图解读:  教材习题要求学生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
【设计理念】  英语学习本是一段奇妙精彩的旅程,学生从感受懵懂到感知意会最后悟行意用,其间的历程就是语言学习的真谛所在。我们的英语课堂应给学生创设一次次好奇与期待的行程,教师“导游”的角色在于引,引学生“游客”胜景处留足,顺势而指,探秘之心留于“游客”,引其勃勃然而神往之,欣欣然而言行之,没有烦躁,没有疲乏,只有同行后的意犹未尽,这才是精妙的教学之旅。  源于此,依据2011版英语新课标理念,强调
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闲暇之时,诗词歌赋、经史哲学、杂文小说皆成他怡情养性的食粮。因为书的濡染,成就了他文质彬彬的教师形象;因为书的滋养,厚实了他的专业底蕴,丰富了他的教学思想。  他是一个善思考的人。他能经常捕捉到课堂教学中转瞬即逝的智慧和灵光;静坐独处,他的思绪又会随着时间静静流淌而驰骋飞扬……最近几年,他有十余篇力作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他倡导的小学英语“四学三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