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读者文摘公司旗舰杂志《读者文摘》是全球发行量极高和读者人数很多的刊物,以50个版本21种语言在全球60多个国家发售。它为什么吸引那么多读者?公司总裁马睿讷曾来到上海,他介绍说,其中的秘诀是“文章一定要通过真人真事的讲述来打动读者”。真人真事的讲述就意味着要有真情实感!
《高考作文分等级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如何写出“真情实感”,这是同学们在作文时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产生真挚情感的土壤。从生活中取材才会有真挚情感,这是任何矫情、虚构所不能实现的。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标“教学建议”的“表达与交流”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让生活气息融进作文?
当代作家贾平凹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中写道:“母亲……唯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父亲去世后……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每次出门就带两角钱三角钱,她(母亲)塞在袜筒里。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这些文字中,母亲对儿子原始、朴素的爱,儿子由于工作原因只能通过寄钱一表孝心以取得心理平衡的坦白、内疚,以及作为一个乡下妇女母亲的勤劳等,无不是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出来。
二、善于对生活作真挚的体验和思考,在体验和思考中表现情感
真实的体验和思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生活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来自知识经验的个体体味。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朝晖夕阴、兔走鸟飞、花开花落、潮涨潮落、喜怒哀乐……这些自然的、生活经历的、内心感受的诸多情景我们都曾有过经历、体验,那么,把这种经历和体验写出来就行了。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而是从阅读中获得过有关的经验,也可以加上我们的想象。体味或思考,写出富有真挚感情的内容来。如明朝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写到母亲时,就是借助祖母的奴婢之口:“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奴婢所述,作者并没有眼见为实,而“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奴婢的网忆、作者的想象共同创造了一个慈爱母亲的形象,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也真实动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已将其作为了侧重点。如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命题)等,其意图正在于引导考生要注重对主体感情的真实体验和在真情中感悟、思考生活。
“还记得您(母亲)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抬头看看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未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2007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本文作者“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至于母亲爱吃什么菜“我根本未曾想过”,“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这些体验都来自于作者真实的生活或情感体验,都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与思考。
三、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以更有利于抒发真实感情
通过具体的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写人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都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具体到某种表达技巧,还可以通过更细致的方法来提高表达效果。比如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2006年高考江苏卷有篇优秀作文,作者用心叙写亲情,在表现祖孙情深方面便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小道的尽头,你(祖父)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质朴而有光彩,其间饱含的情感张力,足以让我们潸然泪下。这些就是奇妙的写作“味精”。“味精”从哪里觅取呢?平时多读、多记、多品味,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你提供灵感;再者,平时生活中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荣誉感,多一点责任感,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有“味儿”的,你的记忆仓库中就会有些“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到时候快速优化,它们就会呼之即出。
此外,最好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展示原汁原味的高中生活。有些同学在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写,假如找准一个合适的感情倾诉对象,就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真挚的情感,也容易打动读者。要想做到这_点,就必须展示原汁原味的高中生活画面,展示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比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命题作文“诗意地生活”,有篇佳作写的是“永葆童心才能诗意地生活”,读来让人眼前一亮。文章书写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童心渐渐离“我”远去,“我”渴望把它找回来,因为童心中包含着趣味、诗意和对生活的好奇心。
《高考作文分等级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如何写出“真情实感”,这是同学们在作文时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产生真挚情感的土壤。从生活中取材才会有真挚情感,这是任何矫情、虚构所不能实现的。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标“教学建议”的“表达与交流”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让生活气息融进作文?
当代作家贾平凹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中写道:“母亲……唯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父亲去世后……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每次出门就带两角钱三角钱,她(母亲)塞在袜筒里。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这些文字中,母亲对儿子原始、朴素的爱,儿子由于工作原因只能通过寄钱一表孝心以取得心理平衡的坦白、内疚,以及作为一个乡下妇女母亲的勤劳等,无不是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出来。
二、善于对生活作真挚的体验和思考,在体验和思考中表现情感
真实的体验和思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生活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来自知识经验的个体体味。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朝晖夕阴、兔走鸟飞、花开花落、潮涨潮落、喜怒哀乐……这些自然的、生活经历的、内心感受的诸多情景我们都曾有过经历、体验,那么,把这种经历和体验写出来就行了。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而是从阅读中获得过有关的经验,也可以加上我们的想象。体味或思考,写出富有真挚感情的内容来。如明朝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写到母亲时,就是借助祖母的奴婢之口:“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奴婢所述,作者并没有眼见为实,而“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奴婢的网忆、作者的想象共同创造了一个慈爱母亲的形象,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也真实动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已将其作为了侧重点。如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命题)等,其意图正在于引导考生要注重对主体感情的真实体验和在真情中感悟、思考生活。
“还记得您(母亲)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抬头看看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未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2007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本文作者“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至于母亲爱吃什么菜“我根本未曾想过”,“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这些体验都来自于作者真实的生活或情感体验,都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与思考。
三、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以更有利于抒发真实感情
通过具体的描写、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写人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都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具体到某种表达技巧,还可以通过更细致的方法来提高表达效果。比如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2006年高考江苏卷有篇优秀作文,作者用心叙写亲情,在表现祖孙情深方面便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小道的尽头,你(祖父)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质朴而有光彩,其间饱含的情感张力,足以让我们潸然泪下。这些就是奇妙的写作“味精”。“味精”从哪里觅取呢?平时多读、多记、多品味,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你提供灵感;再者,平时生活中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荣誉感,多一点责任感,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有“味儿”的,你的记忆仓库中就会有些“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到时候快速优化,它们就会呼之即出。
此外,最好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展示原汁原味的高中生活。有些同学在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写,假如找准一个合适的感情倾诉对象,就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真挚的情感,也容易打动读者。要想做到这_点,就必须展示原汁原味的高中生活画面,展示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比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命题作文“诗意地生活”,有篇佳作写的是“永葆童心才能诗意地生活”,读来让人眼前一亮。文章书写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童心渐渐离“我”远去,“我”渴望把它找回来,因为童心中包含着趣味、诗意和对生活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