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着农耕文化的沁州“土特”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今日沁县,当这里的人用香喷喷的猪肉夹馍、酸甜甜的山枣饮料、热辣辣的地方家酿招待你,临走还要给你带上沁州黄、咸味核桃、黄豆酱等等,你就会以游人的阅历评判:沁州的“吃”在旅游六要素中占有极为引人的地位,而且,这极富地方特色的土产,深深印着同样的标志:沁州耕读文化中的“水崛起”牌。
  
  明清两代《沁州志》这样记载:“专力农耕,少事商贾”。 这说明至少到了民国前夕,沁州百姓还以农耕为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民国后期到新中国初期,这里的工业有所发展,但对比农业仍处弱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中国成立,沁县人民向水要农耕文化的变化,于是,水利万物,水资源冲击了一以贯之的农耕常态,农林牧副渔像放闸的水涌流,给了沁州食文化进一步丰厚的可能性。
  传统的农耕经济在漫长的岁月之河里流淌了2000余年,州变县、县变州,沧海变桑田,不变的是这里的土壤、水的好和美,吃惯了的是这里的谷子、小麦、玉米、高梁、豆子的香和甜。••••••
  
  1.旅游的,你跟我走,去看沁州小河水
  种植业至今是沁县的一道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风景。那天,我们去看一道道河流、一座座水库,不少河沿上有戴农用草帽、穿粗布黑衣的农人,劳作在他们脚下开出的“边角地”间,水鸟就在近岸上飞飞落落,把人带到久违了的或者根本就没见过的田园风光中。这时,你虽然不是伟人毛泽东,你却非常想像毛泽东在延安那样,与渔民耕农唠嗑。享受啊!“彼黍离离,彼稷之实”,如果还有亲近衣食父母的情商,你真就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归属之乐。
  劳作着的农民后生,还愿意你在背后称他“老农”,愿意仍用草料纸卷着他们一亩三分地上种的旱烟,与你唠过去的故事。
  他们会问:“到我们沁州,吃着粉了吗,土锅炆驴肉香不香啊?”你要说:“吃到了,香!”他们就会指着更远处的田野和近处能看到的拉车耕地的马、驴、牛,传扬着老辈人的讲头:
  早先,沁州县不大,知名的财主却有近百家。上世纪20年代初,这里虽没有电影里演的“南霸天”,但在沁县南乡南底水村有个李华国,在北乡山曲村有个李庆福,那都是骡马成群、牛羊无数,家耕地一占就有数十顷的大地主,给他们种地的老农把二李分别称为“南财主”“北财主”。称二李地主是财主,因为这样的大户家还办粉坊、磨坊,把店铺开到集镇上。
  有店铺有集镇,就出现了这样的商务旅游:祁县、太谷人来经营杂货,平阳府人专卖棉花布匹,河南人多开药店、文具店,河北人专事皮革经销。临县长子人到集市剃头赚钱,本地人开些饭馆、干馍铺、醋酱坊、粮油店,卖吃食。
  久而久之,本地人把每年定期的敬神聚会耕读文化现象移植到集市贸易场所,生发了沁州庙会活动。热闹中,农民成群地挑担拉車,带着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去赶集。那时,故县镇、册村、漳源、新店、郭村、松交、松村、待贤、庶纪、西汤等处都有集,故县镇的集市与襄垣县虒亭镇对开各日集,东西走向的集市上,坐店经营的就有130多家,以外县外省客商为主体的成交额最兴盛时每集都在几十万元。穷人家赶集上庙会总要给孩子们换点儿稀罕物,这主要是吃的。看着孩子们有吃没穿的日子,大人们给地主老财的经营方式编句顺口溜:“要想富得快,庄稼揽买卖”。
  
  这方水土上的百姓是到啥时、又靠啥成了吃穿的主人呢?
  耕读文化的土壤上,最早吹来了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开展的土地革命风。上世纪40年代,“消灭剥削,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带来农民的翻身、生产热情,“30亩地1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成了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然而,耕作方式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农具操作,老天爷给收成上成色。
  解放后,全县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劳动形式逐步走向集体化,统一安排,统一劳动,给了沁州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大农业格局的巨大可能性。这个农业县开始仰仗农民深深的耕读文化意识,提倡水资源利用,以水利为农业命脉,改变耕作的老态面貌。
  1957年5月1日,白白流淌了几千年的后泉村丰富的泉水,在民工修筑的自流灌溉渠中撒欢(此渠叫“五一渠”),尧山坪、寺庄村等5000亩旱田成为可浇地。当年8月,县乡干部、水利技术员、老农共同勘测、选址的迎春河上游水库建成,数万人参加“迎春”水库落成典礼,又有1万亩旱田成为可浇地。这些在全省首创的大手笔起到示范效应,从1957年后半年至1960年,又先后修筑了圪芦河、月岭山、徐阳、景村、石板上、百里湖等十几座中小型水库。月岭山水库在全国首例采用苏联先进技术。
  农田灌溉,养鱼又养鸭,潺潺流水,让沁县农业逐步走上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道路,在1958年,沁县就被称为“太行水乡”,水乡中的樊村村坪上种有数百亩水稻,筑有数十个鱼塘,沁县鱼种场应运而生,“太行水乡”中又有了“鱼米之乡”的称谓。
  也是1958年,县政府在气候温和的漫水村建立了“经济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大胆引进大黄牛、优种猪、细毛羊、优种苹果树、优种桑苗等种植养殖新品种,还办起养鹿场,从野生到圈养,经过驯化后又变成放牧,是山西省唯一的驯化养鹿场。
  “牧果桑”成为今天沁县的支柱产业,都是从那时候起步的。
  ●慢吞吞的农耕脚步中,沁县人民陡然旋起亢奋的水之舞,而今,这些亲肤融心之水给了新一届沁县领导班子之灵性,以水托旅游文化产业之舟,用水利赢得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又给了沁州今非昔比的旅游食文化、文化土特产。
  走到21世纪,沁县已经实现了农、工、商全面发展,但那种耕读文化意识也仍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罐头生产线装成的核桃仁、饮料加工厂无菌化生产的杏仁露,也都包含浓浓的、实惠的土特味儿。
  水质、土质就像这些粮食作物的生身父母,给了它们太好的天然基因,也让耕作它们的人太愿意做授出餐桌上的各种吃食,饱得土地与水脉赋予的口福。
  
  
  2.旅游的,你品品味,沁州土特会让你沉醉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沁县始终保持粮食作物的产业中心地位,因此,沁县的作物之美,如同奠基在耕读文化上的“出水芙蓉”——在水一方的佳人。
  走进沁县就仿佛去参加一场异地婚庆,看这位农作物佳人下轿、拜堂、揭头盖,一步步读懂她被人翘楚的往事和今朝。
  《沁县农事新皇历》是1958年按沁县农事活动特点和24个节令,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产物,非常具体化、地方化、群众化,刊登在当年《山西日报》的头版头条。
  沁县在种植农作物上,也确实有新皇历。
  你去沁县吃了烀玉米,不会厌倦下次的餐桌上还有它。
  沁县培育和繁殖的玉米、高粱杂交种子,曾是沁县上世纪60年代初相当轰动的中国农业史大事记,也曾拉动了特种旅游。
  那时候,培育和繁殖新品种是件大事,山西省农业厅把任务交给了当年保卫毛主席先锋队战士、沁县种子站经理郭兆堂。9亩“春杂12号”玉米双交种在故县、樊村、王可三村试种,只有樊村获得成功。总结经验教训后,在漫水公社高庄沟村再次试验获得大面积成功,40亩“春杂12号”制种田收获杂交玉米种子28000斤,亩产700斤,优种被社员群众抢换一空,引来了北京农大教授李竞雄、国家农业部种子局专家任贤如等人常驻沁县,玉米制种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高粱制种面积发展到300亩。双杂种子繁育体系推向全国和世界。1966年,全县门庭若市,接待省内外来宾2万多人次,支援全国各省市双杂种子500多万公斤,出口阿尔巴尼亚双杂种子50万公斤,100多名由农耕后代培养成的技术员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应邀指导制种,被外省聘走数十人。
  而我们今天坐在沁县餐桌前,真是吃也吃不够金黄色的又嫩又黏又香又甜的烀苞米粒。并非是本地人的一位老者告诉:“不少地方的苞米,虽是用的这里的种,但,从沁县往北去的不甜、种到南方的发柴,水土管的。”
  水土啊,沁县的好水土,出落了多么可人的农家饭!
  水土保持靠树木,“四级育苗保绿化”也是沁县当年轰动全国的事情。与研种苞米的年代一起,沁县机关、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机构大搞树木育苗工作。
  平川、丘陵、山区、半山区,自力更生大造林。荒山以刺槐为主,河流、道旁以钻天杨为主。后来,绿化逐渐扩大到了干果、水果树和松柏树。荒山、大山造混交林和松柏树,近山、沟坡造干果、水果树。
  10年过去,树木已成林;20年过去,即改革开放初的1984和1985年,山西省政府先后授予沁县“绿化太行山先锋县”称号,授予当时的县委书记马贵书“绿化功臣”称号。
  因此,我还看沁县的青青河边柳是在水一方的佳人。
  旅游和文物局局长常宏,带我们走水路看水库,几乎每村都临水,临水的村宅有的很老,斑驳的春联贴在木质老门框上,映衬着殷实的湖岸景致:十几只鱼竿垂钓在绿水上,脸红得比鸡冠花还鲜艳的母鸡“咯咯嗒”地高叫——不是一只两只,而是很多只母鸡刚从下蛋的草窝里走出来,那真叫草窝啊,下着蛋小蚂蚱都兴许飞到嘴边来!生活在这里的生灵真幸福,看家狗懒散地躺在阳光下,青草味儿的空气沁润着心和肺,住这里根本不用洗肺清肠,喝的也不是西北风。这里的人家已经接待过几拨勘量者,这让他们知道了县里人要在湖边人家开辟“农家乐”休闲点。我想,采风的作家和写生的画家,吃完口口都绿色的农家饭也不会寂寞,往水边或炕头一坐,有听不完的故事,这里的文化土壤层厚实,风物不凡,90多岁的老太从小土坡上走下来,前边的小鸡带路,当时我的第一想法是,这里的老人都吃啥呢,这么硬朗。
  电视剧《大宅门》里很勾眼的是驴皮熬成的那种大补药,好吃不好吃不敢肯定,但是大补是一定相信了的。两回沁县之行吃了两回能大补的炆驴肉,一回是在黑铁锅里炆,一回是在黄沙锅里炆,咕嘟咕嘟冒气,香味就随白气散,你得赶快夹起一块吹吹放嘴里嚼,那香得呀,直叫人猛然回味起曾经是那么没有感觉的吃谚:“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吃了沁县的炆驴肉,不知道龙肉啥滋味也无妨,那龙肉也不过像这驴肉一样,闻来就垂涎欲滴。
  这说吃不像说景,不尝就不知其绝,水带不走、土壤装不来,请个沁县的大厨过来,既没有长在那里土壤上的植物,又没有喝那里水的家禽牲畜,巧妇势必难为无米之炊。从外地到沁县置业的大厨说了:“用沁县土特烹饪,做出来委实比别处的香。”
  那就在文章后面给你拉个沁县土特小名单吧,到那里按图索骥尝一尝。
  传统名优土特产品
  沁州黄小米:沁县独有的谷物品种,原产于次村乡檀山一带,曾用名“爬坡糙”。明、清两代作为贡品向朝廷敬献,遂称“沁州黄”。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庆祝巴拿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上,沁州黄小米荣获国际金奖。1986、1988年,在石家庄、洛阳全国赛米会上蝉联黍米首席。省报曰:“檀山沁州黄,神州米中王”。2006年,“沁州”牌小米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檀山皇和檀山村被推荐入选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沁州豆酱:生产历史逾300年。色泽红润,香味浓郁,久贮色味不变,以优质大豆为主要原料,配以白面和多种香料,经过一套精湛的酿造技艺制作而成。在晋东南地区名产名吃展销会上多次荣获第一。
  干馍:相传起源于唐朝,李渊遭遇4万人马追击,被围困在月岭山上,徐茂公为解救他们,急中生智所做。李渊问徐茂公这香脆可口的饭怎么称呼,徐茂公随口叫它“干馍”。干馍不霉不烂,极耐贮存,四季可食。
  南瓜籽:土种南瓜籽个大、仁肥、含油量高。因瓜籽特大,早前沁县人出门将它当干粮携带。它生食能驱虫,炒食能健脾、养身,又是一味中药。
  新创名优土特产
  新创名优土特产
  核桃仁罐头:沁县产的核桃仁久负盛名,包装多样化的核桃仁罐头分咸、甜口味,是宴会之佳品,中医常用之药用食品,省优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欧洲各国。
  玉米笋罐头:是新兴的高档蔬菜罐头,属全省首创。1987至1993年多次获省、国家、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银奖。销往国内许多大城市和出口10多个国家。
  杏仁奶饮料:杏仁奶饮料是沁县的新型饮料,省级优质产品,获国家24届奥运会运动饮料银奖。利用当地产的杏仁和优质矿泉水为主要原料。
  七星矿泉水:在沁县后泉村有七处泉水,昼夜喷涌,严冬不冻,酷暑不减,流量约55立方米/秒,当地群众称之为“七星泉”。
  另外,还有册村镇的高锶矿泉水、次村乡的清泉米醋等名优土特产品。
  ●水,是沁县的宝,给了沁县城镇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也给了沁县旅游“吃”要素的发展空间。生态强县、农副产品加工县、绿色产品基地县是这个耕读文化之城的发展目标,目标中确立的“两种三养”(沁州黄、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鱼鸭、肉兔、黄牛养殖)都与水有关。由于水足,不仅稳定了粮食作物生产,也使这里成了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目前,沁州黄种植近8万亩,优质核桃林5万亩,肉牛、肉兔、肉鸭、蛋鸭饲养量年年有突破,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产业步步壮大。••••••
  富有绿色、人文、山水、田园风光特色沁县,给了自己又一个打造北方水城的充沛理由,那就是饱蘸着沁州之水书写的今日沁州食文化。
其他文献
Living together in a tourist camp   天天/文 于文江 蒋运安/图    凡是在旷野沙滩、田间地头露过营的“驴友”们,恐怕不少人都有过当“混客”的经历。  有的“混客”有自己的“混帐态度”“混帐逻辑”,有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与美女混帐的“混帐想法”,还有人成了能找到各种理由经常“混帐”的“混帐专家”,更有新混客在第一次“混帐”的夜晚胆怯地问一句:我们是真“混帐”吗? 
期刊
当身边的风景已觉漠然、平淡的生活使人慵懒的时候,我们决定去西部,用手中的相机和虔诚的心愿,去寻访玉洁冰清的雪山圣境,在行行摄摄的奔波中去感受那一份壮美。沿着西部与国境线近乎并行的长路,我们7个人,驾两部车,在夏末初秋时节开始了漫漫旅程。      与梅里美景擦肩而过    越秦岭,走川西,进云南,绵绵不绝的青山被甩在车后。一路上风光无限,我们无法满足相机贪婪的胃口,在滇北忽高忽低的盘山路上急行,只
期刊
石刻文字和图像,是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承载和表达方式。这种从远古时期先民们的自然崇拜而衍传下来的岩石文化,有特别的永恒性和文化精神魅力。    青海的和日石经墙,就是一处充满了宗教色彩和高原文化神秘的石刻胜迹。邓小平曾在日本一位来访首相面前夸耀过和日石经墙:“我们的和日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是世界之最,比你们机器印的经书更久远更有价值……”    石经艺术的洋洋奇观    石经,就是工匠们一凿一錾镌
期刊
红条绒大花袄!在城里,几乎没有谁穿它了。  可是,打一盆瓦凉瓦凉的“洋井”水,坐在小板凳上洗山蘑的农家嫂子穿着它就恁地好看,因为,有翠屏式的绿山衬着,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明朗的天空下,就是好红喜绿!  你看那被地下冷水冲得透明亮的盆和桶哟,你看那干干净净、毛亮眼威的看家狗哟,你再看看穿着白色T恤衫的汉子,那笑容哟……  看喲,裹着白衣的桦树是山里人家的屋脊,叠起来的红松小树是山里人家的屋壁,挂在长
期刊
题记:旅者,都愿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看看风景。那武陵源、九寨河、黄龙的风景,吸引的并不止旅行家,而是所有人。    1993年2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我国武陵源、九寨河、黄龙三个风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颁发证书。  武陵源是张家界的核心景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辖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风景区,索溪峪风景区。这里峭立的山峰,苍茫的林海、秀丽的山溪、幽深的洞壑……汇成了一个
期刊
It may pay less for outbound tourism during financial crisis  棕榈/文洪涛、姜伟、李润平、王毅、王昊/图    面对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人们的日常花销在不断减少。很多国家往往以本国货币贬值来刺激消费。相对而言,外币的购买力比以前增强了,货币贬值国家的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就会便宜很多。  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常识。而那些喜爱旅游的朋友
期刊
三、拍摄灯光的艺术表现方法    夜间摄影中,灯光是主要被摄对象,但它经常是作为陪体出现,如果我们尝试一下,以灯光为主体,将是很有趣味的艺术创作。在旅行中,一天的拍摄余兴未消时,我曾多次将相机镜头瞄向灯光,结果意想不到的景色出现了,“嚯!简直就是印象派大寫意作品!”而且常有意境不错的照片。现将拍摄方法介绍如下:  1.宜用数码相机不宜用胶片相机。使用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当场观察拍摄效果,不如人意或有
期刊
欣赏黄山巧石如同听一场音乐会,只有将自己融入到乐曲中,你才能听懂它,不再把它看作是冰冷的石头,而是良师益友。“登山则情满于山”,当我们赞叹美好事物的时候,已经寄托了自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正如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路远也能获得。”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  也能给善良者以快乐      1.西海巧石    2.关公    3.仙人
期刊
1928年11月18日  “米老鼠”诞生    题记:无论岁月如何流逝,“米老鼠”的形象从孩童时代就开始一直贯穿着我们的人生。而有着“米基”的迪斯尼乐园,更是世界游人都为之向往的旅游地。     “米基”,是人们对小小的“米老鼠”的昵称。 “超级明星”米老鼠是如何“孕育”、诞生的呢?这就得提到他的制作人、美国动画艺术片的先驱沃尔特·迪斯尼。20岁出头,他开始研究创作动画片,厂址就在好莱坞一间破旧的
期刊
益鸟雕鸮,中国鸮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性情凶猛,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诸如狐狸、豪猪、野猫类,甚至难以对付的苍鹰、鹗、游隼等猛禽等都可以成为雕鸮的食物。      1 一番辛苦,雕鸮终于从水中捕获了一条鱼,于是飞到了附近泊船的桥板上,准备慢慢享受美餐。    2 喜鹊发现有不速之客进入自己的领地,凑到一块儿谋划怎样才能从雕鸮口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