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发生情况.方法 用UBM对275例(476只眼),无外伤、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结果 275例(476只眼)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20例(26只眼),检出眼占被检眼数的5.46%.其中单发性囊肿13例(16只眼)占61.54%,多发性囊肿7例(10只眼)占38.46%.虹膜睫状体囊肿大小不一,最大的囊肿矢状面面积为1.59mm2,最小的囊肿为0.08mm2,平均面积为0.39mm2(以上均为最大矢状面面积).26只眼共检出囊肿38个,其中位于颞侧17个,占44.76%;下方15个,占39.47%;鼻侧4个,占10.53%;上方2个,占5.28%.结论 UBM能客观地检测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提供囊肿的大小、位置及数量信息.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发生率约为5.46%.囊肿好发于颞侧及下方。

其他文献
患者 男 32岁 因右眼视力下降20年,视物不见1年,于2007年1月7日来我院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曾在当地医院治疗,但未明确诊断,治疗情况不详.近1年来右眼视力下降明显,但无眼红、眼胀、疼痛症状.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仅眼前,左眼视力1.0。
期刊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中瞳孔不能散大或伴有虹膜后粘连的手术对策.方法 术中先用粘弹剂或用器械分离;对伴有瞳孔闭锁/膜闭可作剪切分离;对小瞳孔可作推拉扩张或行瞳孔切开等手法.然后完成Phaco手术.结果 (1)术后眼内反应、眼压(IOP)均有明显波动,但经用药物后很快即被控制并趋向稳定;(2)术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对小瞳孔或瞳孔闭锁/膜闭等并发白内障,术前须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期刊
目的 描述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眼内异物伴黄斑部铁锈症眼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 眼内异物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发现黄斑部有铁锈和异常物质附着5眼,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前视力光感~0.05.追踪观察6m~38m.结果 采用内界膜剥离很易彻底除去在黄斑前形成的铁锈抑或炎性沉着物.术后3眼获解剖和功能成功;2眼病程较长者术后反复PVR形成,最终1眼硅油不能取出,但视功能明显改善.术后矫正视力0
目的 探讨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矫正视力低于0.5的患眼的矫治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48例65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全部病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小于或等于0.5.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02~1.0,平均0.52±0.2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t=3.092,P=0.003);特别是19眼占29.2%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后裸眼视力亦明显提
我院自2002年始,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对角膜损伤极轻,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手术方法:应用Technolas217准分子激光机.0.4%倍诺喜滴眼表麻。
期刊
目的 研究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在我市眼科医院眼肌科住院的28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并就其发病因素及手术疗效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结果 内斜视的发病年龄、伴垂直性眼位偏斜、弱视、调节性集合功能减弱和双眼视功能不良等是形成连续性外斜视的重要因素.外斜视矫正的效果与术中手术量大小、术前斜视角、手术方式、术中眼位矫正情况等因素有关.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1.内
郎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由Langerhans细胞的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组病变,是一种非典型的细胞增殖性疾病[1],介于良恶性之间。
Stevens-Johnson综合症(SJS),又称重症多形性红斑,是由免疫复合物所致的一种皮肤粘膜的急性渗出性过敏性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的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多发于青少年,儿童少见,其眼部并发症常造成患儿视力丧失.现将我院2000-06-01至2006-06-01收治的4例患儿报告如下:
期刊
我科2000年3月--2003年2月使用激光联合双眼包扎及合适的体位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2例,在合理的护理配合下,使28例痊愈,免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