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族文化的汉化效应与保护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汉化效应的内涵,从语言、服饰、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桑植白族游神等侧面,指出了桑植白族文化在强势汉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步消亡,提出了制订桑植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规划、开展研究汉文化下桑植白族文化保护机制的基础研究、树立桑植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建设性应对保护策略。
  关键词: 桑植 白族文化 汉化效应
  桑植白族并非桑植的土住民族,而是南宋末期宝祐年间,因战争从云南大理辗转而来,迄今700余年。桑植白族始祖为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等人,现已发展为13万余人,谷、王、钟、熊、李为主要姓氏,分布于桑植的7个白族乡,即芙蓉桥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刘家坪白族乡、瑞塔铺白族乡、走马坪白族乡和麦地坪白族乡[1][2]。
  1.汉化效应
  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会冲击包括白族文化在内的边缘化弱势文化。汉化效应指的是汉族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现象,如长期生活在汉语地区的少数民族,其语言、服饰、食物、建筑、节日、习俗、宗教信仰等逐渐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本民族的文化却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步消亡。桑植虽然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但多数少数民族(如土家族)已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符号等元素,生活习惯与汉族无异。白族散居在桑植境内,白族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一样,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2.桑植白族文化的汉化效应
  2.1语言。
  桑植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特点是发音刚强、保持入声。从现代白语的词汇看,在白语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并保存汉语入声字读音急促的特点。如头称为“tè”,口称为“kè”,手称为“shě”,脚称为“jué”,大称为“dài”,买称为“mǎ”,门口称为“kètè”等;对于白语词库中没有的现代词汇,如汽车、洗衣机、飞机等,白语表述与汉语无异。在汉文化统治的当下,白家子女(自称“白子、白妮”)从幼儿园至工作,接受的都是汉文化教育,说的都是汉语,因此他们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是汉语,仅在与家人通话时才说白语。如此发展下去,若不加以保护,则用不了多久,土家语的今天就是白语的明天。
  2.2服饰。
  桑植白族崇尚白色,所以白色是服饰的主体色,再辅以其他颜色加以点缀。如桑植白族男子常着白对襟衣、外罩黑领褂,妇女则身着白上衣、红坎肩。现状是桑植白簇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大人小孩都身着汉服,根本看不到身着民族服装的桑植白族人,哪怕到桑植白族的居住地也如此,仅在重大节日、宗教活动等情形下才得一见桑植白簇服饰。在多数情况下白族服饰仅作为一种表演服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从服饰上已难分别桑植白族与其他民族,汉文化的汉化效应可见一斑。
  2.3宗教信仰。
  桑植白族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特别崇拜本主(即本地之主),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本主庙。本主节是桑植白族的重大节日,要举办唱歌跳舞、舞龙耍狮进行庆祝活动。此外,桑植白族还信仰三元教(三元即阴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就信仰而言,桑植白族与云南大理白族区别不大。不同的是,桑植白族的这些宗教活动多以宣传为目的,颇有炒作之嫌,原始的味道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
  2.4民居建筑。
  桑植白族民居散杂于被彻底汉化的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因自身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而自然地吸收、融合周边汉民族的建筑文化。在建筑风格上,桑植白族民居中最典型的为幕檐转角式民居,与“三坊一照壁”的大理地区最普遍的民居大相径庭。在装饰艺术上,照壁、大门、彩绘和雕刻是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中最典型的四大空间装饰要素,尤其照壁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元素,而桑植白族民居中已经很少修建在大理民居中有重要地位的照壁。又如大理白族民居装饰图案为较具象的实物,如喜鹊、仙鹤、公鸡、荷花、牡丹花等元素,桑植白族民居要么图案简单,要么没有图案。
  2.5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是为了纪念祖先、教育后裔不忘祖德而创造的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民族文化活动。游神活动有三个环节:一为游神(即抬本主神像游行),期间要由本主唱拜祖词(一拜祖先行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忠勇义士人皆晓,洱海逸民万代传。),行至空旷处大家一起跳杖鼓舞并唱《白族儿女跳起来》山歌(东边一座祥云起,西边一座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白族儿女跳起来!);二为娱神,即将本主神像抬到各家各户门前,白族各家各户必燃放鞭炮迎接;三为赛神,即将本主神像停放在广场,人们围绕本主神像尽情地唱歌、跳舞、呐喊。受汉文化的影响,桑植白族人的精神信仰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开始对原始祭祀活动淡视与冷漠,桑植白族游神已然成为一个赶集(相当于北方的庙会)载体,处在一个自生自灭的濒危状态。
  3.桑植白族文化汉化的最本质原因
  3.1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桑植白族文化客观上必须融入当地汉文化之中。
  桑植白族自迁入桑植后,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必须与当地的各民族文化相融合。在与当地各民族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长期磨合过程中,桑植白族通过耕作、互通婚姻、兴办教育等形式,逐渐“入乡随俗”。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接受汉文化的汉化,终于在桑植这个“蛮夷之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3.2桑植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渗透,加剧了桑植白族文化的汉化效应。
  明清时期是桑植白族迅速与当地的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在一起,迅速汉化的时期[4]。一是桑植白族传递新的农耕方式,实现了民族业缘渗透。桑植白族带来了先进的旱地改水田、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很快被当地汉文化接受,改变了当地汉人、土家人与苗人的耕作方式,实现了桑植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业缘融合,并在汉文化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扬光大。二是互通婚姻,导致桑植白族与汉族等民族血缘融合,从而使弱势的桑植白族文化被强势的汉文化所汉化。三是桑植白族秉承重视教育的大理传统,兴办教育而致汉文化有汉化桑植白族文化的广阔舞台,最终桑植白族文化被淹没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四是桑植白族与桑植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汉化,逐步散失本民族的文化本性。但桑植白族文化较当地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被汉化得慢些。   4.桑植白族文化保护
  4.1科学规划桑植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成立专门的规划小组,在充分研究桑植白族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制订“桑植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规划”,明确桑植白族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要意义,以制度的形式将保护任务细划至各责任人,严格执行先保护再开发的程序,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不走样。桑植县人民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比如为有效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仗鼓舞的传承、普及和保护,成立“芙蓉桥乡桑植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4.2开展研究汉文化下桑植白族文化保护机制的基础研究。
  在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与基金,开展汉文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活动等背景下,桑植白族文化的历史沿革、生存现状、开发与保护现状、面临问题、汉化机理、保护机制、应对策略等各方面的基础研究,科学、客观地评价桑植白族文化的文化价值,构建桑植白族文化数据库,形成桑植白族文化决策树,从而为开发、利用与保护桑植白族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决策依据。
  4.3树立桑植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要使桑植白族文化很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将其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珍视,最关键的是将桑植白族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桑植白族文化的保护意识[3]。一是要树立桑植白族儿女对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二是要汉文化认可传统的桑植白族文化,通过开展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演活动,改变汉民们对待桑植白族文化的态度,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三是要培养桑植白族文化的传承人,使白族游神、仗鼓舞等白族文化精髓世代相传,促进桑植白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剑.白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的变迁[J].中国民族,2007(04):56-57.
  [2]戴楚洲.澧水流域白族来源及其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40-44.
  [3]虢筱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湖南桑植白族游神仪式保护研究[J].传承,2001,12(11):121-123.
  [4]王淑珍.明清时期湘西白族民俗文化的变迁和动态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4):13-15.
其他文献
二级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职院校的组织基础和力量源泉,它的建设成效和工作水平决定着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省级党建标杆院系建设是推进二级院
摘 要: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汉语是藏族学生学习掌握的第二语言,高中语文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培养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本文从多媒体画面形象精彩;实物教学直观生动;情境创设真切自然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汉语学习 兴趣培养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汉语是藏族学生学习掌握的第二语言,藏族学
摘 要: 本文围绕语文教学展开论述,分析了“慢育”学生、利用通讯网络及多谈文坛与作家激励学生这三方面的问题。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必须慎重对待,文章举例说明,希望对同仁教学有所裨益,是为深幸。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随想 教学方式  一、“慢育”学生,静待花开  “调皮”一词在字典里是指爱玩闹,不听劝导;狡猾。不会有人喜欢这样的词,这样的学生大都不太受欢迎,教育这样的孩子常常会有挫败感,难道除
摘 要: 职高语文学困生转化需要从产生的根源着手,找到原因和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转化,重点在思想、能力、基础等方面综合着力,加快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职高教育 语文学困生 转化策略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学习成效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往往陷入困境。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多渠道转化学困生,既抓住学生思想特点进行疏导,又在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学习空间及学习氛围等方面,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
摘 要: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考察了初中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学生适应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对初中学生及逆行了考察。由初中生办稿自己的心理弹性,由教师和家长分别报告初中在学校的适应情况。本文重要是通过对初中生心理弹性的考察,从而揭示其心理弹性与学生适应学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弹性;学校适应  在现在的初中学校教育中之所以会提出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这一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
高校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的网络化、迷你化、随机化给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
摘 要: 置身于时下的读图热中,最紧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客观准确地把握“读图”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对当下及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作出科学的认识与展望。  关键词: 读图热 读图 想象力  所谓“读图”,是指以图形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现下的“读图”形式主要有电视、电影、网络、动漫、图书等,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字阅读而言的。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读图”具有某种特定意义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