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点滴入手、以小带大,从观察、思考到现象,从一题多解、一图多用到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了解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首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以及直觉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的产生是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交互作用组成的。就其产生的过程的结构而言,可分为四个环节,即创造诱因、信息储备、序化方式和创造结果。前三个环节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在数学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机制形成方面,归纳、想象、猜想、直觉、灵感等起着主导作用。
  二、运用求异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固定于已有的、墨守陈规的思路和方法,遵循一定的逻辑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基础,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开阔思路,打破思维定势,使他们养成“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凡事尽量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鼓励大胆质疑问难。问题回答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的求异思维具备广阔空间,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习惯。即从正向、反向、侧向、横向、纵向去思考,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多角度去思考。应指导学生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相结合,使学生摆脱别人的影响,排除固定、刻板、僵化的心理状态,推陈出新。
  运用“求异法”能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只满足于现成结论的“求同”现状,从而突破前人原有的框架,形成独特思维个性和发散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时间实践过程中应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也不只是“学会”还要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导”的同时做到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代替。
  三、以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造性思维
  数学课本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的介绍,而是体现知识的认识发展过程。当前的数学课本的编排体系只是侧重于逻辑体系,而不反映认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有关的实际的或具体的材料,用来体现抽象的知识的认识过程;选择一些发散思维的教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促进知识探索,形成创造气氛,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介绍一些现代科学知识,数学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以及每章的引入部分,每章的小结部分等等,都是拓宽知识面的好材料。
  如学习“锐角三角函数,”首先讲“正弦和余弦”6课时,再讲“正切和余切”3课时,可以改进锐角的四个三角函数一块给出,再进行多次的对比练习,这样既可以节省数学时节,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类比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有利于系统地掌握锐角的四个三角函数,从而有利于信息储备。
  四、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继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创新能力是人脑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因此,我常常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并加以指导,肯定其创造成绩,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积极思维的乐趣和创造带来的愉悦,进而使学生爱上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既要注意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  数学概念是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中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是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念教学就是达到这一任务最基本的环节,讲清概念,使学生确切地牢固地掌握概念,对学生数学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具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提问 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当前,有许多教师对以“问题”为媒介的教学方式的实质理解不清晰,致使课
期刊
摘 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我们要从这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方式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操作技能上,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
期刊
创造性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的教学,均可以称之为创造性教学。这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有如下类型。  一、激疑引思型。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经常使用“激疑引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角色,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真谛。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践与思考 以学论教 以人为本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对教材、学生及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重视学生的能力、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及至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学
期刊
“软式”是具有发散性、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有如红光灯一般,分散而不集中,范围比较广大,试图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硬性的思考则注重事物的差异性。软性思考者可能会说:一只猫与一台冰箱必定具有共通特性,然后指出其相似点。诸如:“都有一个放‘鱼’的地方”,“都有尾部”,“都有各种不同的颜色”等等。硬性思考者则认为猫与冰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一、喻思——“好比……”。阅读中遇到费解处,思不明
期刊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的顽症,严重阻碍着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已经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青少年发出了“还我童年,还我青春”的强烈呼唤。那么该怎样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呢?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出路当然是教育改革。然而从当前学校自身角度反思, 确有部分教师因自身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低下,又慑
期刊
教师的创新,就应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教学制造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的方法,鼓励他们再去摸索、创新。历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 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理论专家、教材理论专家等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
期刊
摘 要: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现今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仍是薄弱环节。本文在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配套措施。  关键词:职高物理 实验教学 现状 改革对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