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 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来源 :地质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f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发育多条左行韧性剪切带,岩性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发现:肥东北部烟头山及桃园地区几何学形态呈一背形构造,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自核部向两翼岩性出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古应力方向及运动学涡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构造体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涡度值Wk在0.73~0.90之间,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对区内变形岩石展开精细化的构造变形分析,包括石英的分形特征、变质变形温度估计、差应力和应变速率的计算等,结果显示: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分维值D在1.111~1.187之间,变质变形温度集中在520℃~610℃之间,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韧性剪切带的差异应力Δσ介于18.493~95.266 MPa之间,应变速率ε范围在5.418×10-15 s-1~4.748×10-11 s-1之间.对比以上参数发现:韧性剪切带核部和背形转折端附近,岩石变形强烈,变质变形温度高,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较小,分维值较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也较大,远离剪切带核部和背形两翼则相反.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展开精细化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乃至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养成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结合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提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也恰好是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阅读与写作是其教学的核心,现阶段应当将两者有机整合,实现“读写共生”,拓展学生思维,进
塔中Ⅰ号气田西部是塔中油气上产的重要领域,利用最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在断裂控储控藏认识指导下,开展走滑断裂解剖,落实富油气区域.研究区断裂可划分为两期三级3组断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烃源岩的分布是制约油气勘探的主控因素,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分析基础上,通过典型井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标定与地震追踪,重新厘定寒武系主力烃源岩分布.
吐木休克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条大型基底卷入断裂,构成塔里木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阿瓦提凹陷和巴楚隆起的边界,由于断裂附近大量地层的缺失,难以确定断裂活动时间.通过对吐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烃灶的分布及生烃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Ⅰ幕,在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
断层的分段生长和连接控制着断层圈闭的形成,为了研究断层形成过程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应用位移/离距法和位移梯度比法判别断层相互作用阶段,落实断层圈闭的空间匹配有效性
塔里木盆地塘古坳陷历经20余年勘探而成效甚微,在新的地震与钻井资料基础上,通过地层沉积对比、构造解析重新认识塘古坳陷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对勘探方向的指示研究,结果表明:1
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及周边沉积演化历史、深大断裂特征、晚三叠世主要构造事件、现今贺兰山周围地层分布情况,结合地震资料、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物源研究成果,对贺兰山晚三
南华北盆地主要发育3期断裂:第一期是在三叠纪末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逆冲断裂,断裂走向以近E?W向为主、主要由南向北逆冲;第二期是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运动相关的走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