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崭新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程加强综合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用语文的天地。另外,还要增强语文课程的资源意识,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用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无疑增加了“大语文教育”实现的难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除了周末和长假,一天24小时均生活学校这一狭小的空间内。这样的客观现实导致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体验单调,语文敏感度差,整体语文素养相对低下;此外,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也相应较大,因此语文教师亦有忽视对语文教学资源的主动开发和利用的倾向。这些因素都使得当前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犹如老牛拖破车进步缓慢,收效甚微。这就需要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语文教师不但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而且还要具有洞悉社会生活的能力,选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电视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能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受众不分男女,遍及老中青以及少年儿童,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之所以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电视相比包括书本在内的其他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直观性强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电视的这一直观性,超越了读写障碍,成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宣传媒介。它无须对观众的文化知识水准有严格的要求,即便不识字,不懂语言,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广告中所传达的内容。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节目的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感觉特别真实,因此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3.瞬间传达,实效性强
  与教材的编写发行需要漫长的周期不同,电视媒体只需在短短的瞬间之内即可完成讯息传达的任务,能及时地将新鲜的讯息及时传递给受众。
  4.形式多样,利于激发兴趣
  电视节目用各种表现手法,使节目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节目的兴趣。电视节目既可以看,还可以听。当人们不留神于节目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了节目的内容。同时,电视节目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集中注意力。因此,电视节目容易引人注目,节目的传播效果是较强的。
  电视节目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它所反映的正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电视节目对他们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远远超过家长、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学生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语文学习时,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这时,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接触到的电视节目,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就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用语文的领域,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也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用语文的兴趣。合理地把电视资源引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视野范围,就好比把学生从单一的语文教材这个井底拉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观赏那无边无际、多姿多彩的语文天空,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二、开发、利用电视资源的一点尝试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应符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思想。但实际情况却是综合性学习往往囿于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资源,而教材的编写未能考虑学生地域、经济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差异性,因此综合性学习课的效果最终只能成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操作的课程资源,而对于与外界社会接触极少的寄宿制学校而言,电视资源不能不算是一大选择。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所选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因此,在该单元“让世界充满爱”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个抗震救灾的场面,接着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下讲述一个“爱的故事”,因为有了电视画面震撼人心的铺垫,学生的讲述也变得声情并茂。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欣赏晚会上的配乐诗朗诵,并模仿着自己写首小诗,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班级里进行朗诵。由于有了电视这一视听合一的、有着较强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媒体,整节课都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在培养学生说、写、诵、悟的能力同时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2.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语文老师应该都有一种感触,就是学生不喜欢写作课,因为他们觉得“没东西可写”,这在寄宿制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应该做些什么呢?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内动力,在夸美纽斯看来,最重要的资源首先是人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对于课程开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隐性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借用电视资源学习语文,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声像一体的电视资源引入作文教学,无疑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学生大多认为,把电视节目片段引入语文教学会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和生活化。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感动中国”这一节目,给观众介绍了许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人物和许多在生活、家庭、情感上有感人表现的个人,洋溢着时代气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资料库,也是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渠道。将这些作为课程资源对传统语文课堂进行补充,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节目中精彩的颁奖词,更是学习写作的良好模板。
  3.弥补缺陷,拓展视野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其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就相当紧密),所以要求教师,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专业的基础。其二,对学生的了解不足。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爱好、思维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掌握这些不同的特点才能真正地“因材施教”。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除了要积极学习,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外,还可以将电视资源作为继续教育的材料,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如“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就是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很好的选择。
  
  三、开发和利用电视资源的前提
  
  1.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并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自觉而又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才能真正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
  2.要对电视资源进行筛选与甄别
  众所周知,电视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资源都适合引入课程资源,因为电视资源本身良莠不齐,有不少低俗、虚假之作,要进行筛选和鉴别。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同时还要考虑学科特性和学生的接受性,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接触到最优秀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挑选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符合中学生的接受心理的、能发挥好的教育效果的电视资源。
其他文献
一、选题背景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常规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的压力,各国纷纷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要实现“低碳经济”,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高效,符合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各国在金融危机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研究目的  1.认识常规能源的弊端;  2.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意义;  3.了解可再生能源种类及其应用方式;  
期刊
笔者以一个观课者的角度阐发自己的思考,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杂乱无序、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尝试引入“视点”概念,提出“为每篇课文、每堂课确立一个教学视点,解决课堂无序、无效问题”的观点。更以此为基点来分析课堂实例,归纳出语文教学视点的类别,其中重点阐述语文学科中最薄弱的知识点视点。  近来听了很多的课,有校内的观摩课、校外的研讨课,也有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有语文学科的,也有其他学科的,有诸多收获
期刊
苏轼在送《张琥》一文中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在劝诫大家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而作文往往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情感体验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对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诵积累    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编委们精挑细选的佳作,但凡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者是
期刊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在人人关注安全、关注健康的新形势下尤为重要。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只有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全面考虑学校工作,制定各方面的安全制度    要使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就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  涉及学生上课方面的
期刊
探究学习模式是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来讲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要求较高、效果较好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一、探究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需要特定的教学条件    1.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  探究学习模式得以实施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材料或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客体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知识客体
期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静: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读到鲁迅《希望》中的句子,我会误以为那是我自己写的,文中那颗寂寞的心就是我的心。  热爱鲁迅,并不是因为他是现代文坛的第一号人物,而是因为他作品中流露的真诚,这种至情至性的真诚,常常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中,我的希望升腾又破灭,我总是心灰意冷,甚至感到绝望。然而,虽是绝望,又不甘心在沉寂中消亡。这时候,我读
期刊
词于隋唐之际伴随着燕乐的兴起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改进,唐末五代时在文人的手中臻于成熟,具备了一种独立的文体所必需具备的文体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传统。这一传统在北宋中叶,遇到了一次严重的考验,内忧外患的社会动荡环境下,涌现出了一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他们慷慨以天下为己任。    一、豪放的意义    “豪放”一词本指人的性情行为,有狂傲不受拘束的意思。如《北史张彝传》:“緇
期刊
《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有着很高的技巧的。    一、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就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教师可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
期刊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不但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去做。我镇地处东北长白山区,适合种植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同样适合草莓的栽培,在成人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能让当地农民掌握此项技术,我将就自己实践的研究课题,谈一下草莓的栽培技术。    一、选择品种    选用浅休眠的早熟品种,如丰香、静香、宝交早生、春香等。    二、育苗    1.母株管理:选用匍匐茎形成的秧苗与母株分离,培
期刊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在学习内容、研究方法方面都是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想认识上要产生质的飞跃。然而,有些初中学生很难迈过这个转折点,出现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本文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1.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