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及启示:文学性、媒介属性与人机交互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文学是一种技术指向型文学艺术,在形式、结构和阅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存在较大差异。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主要坚持两条路径:一是从数字文学外部特征入手,坚持文学性与媒介属性,强调文学新形式、新结构,塑造新美学;二是从数字文学运行机制入手,强调跨学科研究,注重人机交互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学风格和审美体验。整体看来,数字文学审美理论在语义和文本分析基础上,强化媒介技术的美学功能,将机器结构、程序功能、人机交互、计算机算法等数字化技术作为文学审美要素,实现文学审美向作品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
其他文献
“失明”作为隐喻《失明症漫记》是葡萄牙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最重要的作品。这部寓言小说描绘了一幅瘟疫肆虐的“异托邦”图景。一场以“失明”为特征的瘟疫突然而至,这种失明非常诡异,不是陷入了黑暗,而是呈现出一片白色。“失明”具有隐喻性这一点毫无争议。然而,关于“失明”到底隐喻着什么,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既往研究与新冠疫情引发的现实讨论中,通常把“失明”看作是“恶”的象征或人性的沦丧。
进入融媒体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出版行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融入数字出版,抢占新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出版界的共识.本文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新闻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不断更新,传统生产方式就要被淘汰,报纸编辑转型是必然.但转型的前提是
随着信息时代、智能社会的到来,如何有效保障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成为一道紧迫的现实课题.rn不久前,国外一段某汽车品牌车内摄像头拍摄的高清画面引发热议.网友表示,私家车
期刊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纸.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报纸面临严峻挑战.若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传统报纸务必要做好转型升级.本文主要对传
适逢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内73家影视单位和企业针对近年来短视频侵权剪辑带来的版权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规范短视频平台推进版权内容依法合规管理,保护权利人的合
期刊
新时代大环境下,对新闻记者的叙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闻记者要想把故事讲好,就要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发现题材中新鲜
几乎每一次瘟疫的爆发和流行,都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来。重大的瘟疫往往导致社会的转型和文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挑战。“移动性”是疾病和瘟疫流行的重要因素,涉及身体、情感乃至政治等诸多问题。英美历史上的瘟疫已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和历史想象。英美诗歌的瘟疫书写是一部记叙人的身体和心灵受难的历史,更是一部探索和思考人类个体命运和整体命运的历史。诗人们以直接或隐喻的方式对瘟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度思考。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而言,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最能体现世代积累、世代创造以及世代接受的要义.这正是经典保持活态传承的内在动力.特别是那些肇自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的
期刊
“无用之用”典出《庄子》,其含义为,世间万物并非都要有实用目的,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相对于人的精神需求是有用的。理性和功能性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很多无用却可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相对被抑制。但虚拟文化却可普惠性地满足看似无用的精神需求,人性中的潜能和享乐本能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互联网上看似无用的娱乐性消费悄然无声地改变着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因互联网而蓬勃发展,从而使人的非生产性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