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歌藏妙谛道破玄机说技击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掌歌共有43句,练用之法尽含其内,内容十分翔实,其中有很多术语、行话,初学者不经解释,很难掌握、理解八卦掌这门艺术。
  转掌歌第一句是:
  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
  此意是说八卦掌理论以《易》理为拳理,其拧旋走转,处处暗含生克之力。具体地说,人体沿圈走转时,膻中穴是向内收的,自然产生一种削砍之力,同时背后的夹脊处也必然会产生一种离心力,这是在人体左右旋转时产生的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力量。同样人体旋转时要求提肛灌顶,即百会穴上顶,会阴穴松提,就可产生一种如同水一样的向上漂浮之力,可使敌方拔根,而失去稳定性。练八卦掌旋转时要求眉心部位对向圆心,这样会产生一种如同火一样的吞噬之力。所以转圈、技击时要气沉丹田,腹心松静,收腹溜臀,在腰腹的主宰下提顶吊裆,空胸紧背,这样可形成混元无懈的旋转球体。另外,沿圆走转,也会产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此即“五行六合内中藏”之意。
  第二句是:
  七星八步九宫定,两仪三才见柔刚。
  此意是自身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在行走转圈(公转)时要朝着八个方向: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同时自转,在穿行往来变式时还要围绕着四正、四隅及中央这九个点(九宫)进行。在运七星、走八卦、穿九宫的公转与自转运动中,要时时处处做到阴阳(两仪)相抱,三才(天、地、人、精、气、神)合一,只有这样才能自然、充分体现并发挥出刚柔之力。
  第三句是:
  混元一气培根本,四正四隅按八方。
  此意是说八卦掌走转,是为了培植混元一气这一根本,使丹田元气充足、畅达,既可祛病强身,又能防身御敌。只要按着四正四隅的圆圈经年累月地走转,混元一气与八方之力就会自然产生,这种力一旦上身,其威力是不可抗拒的。
  第四句是:
  落步三盘掰扣步,发行四梢弯转强。
  此意是说八卦掌走转分上、中、下三盘,即两腿微屈为上盘,平膝胯为下盘,两盘之间为中盘。无论走哪一盘,落步时都是一掰一扣的八字步,这也是八卦掌最具特色、最主要、最有制敌效果的步法。在两足不停地摆(掰)扣走转中,元气要向四梢(头发为“血梢”、指甲为“筋梢”、舌头为“肉梢”、牙齿为“骨梢”)冲发运行,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经常如此习练,虽然就是一掰一扣地弯步,亦步亦趋地转圈,但可由弱转强,成就强中之强。
  第五句是:
  前掌虚实牛舌样,后手埋伏肘下藏。
  此意是说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掌根向前顶,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头,虚,是五指,实,是掌根,其劲力也和牛舌一样,舌根处是硬的,舌体是柔软的。另一只手藏于前肘下,随时出击,后手变前手,出手不见手,暗藏杀机,使敌难防。
  第六句是:
  进步有门退有法,变化反正掌阴阳。
  此意是说八卦掌进退有一定规矩(法门)。这些规矩或常说的“法门”,就是八卦五行,也叫八门五步,五行八法。八门就是四正四隅;五行或五步就是金、木、水、火、土。八卦掌进退回还是以脚圈带动身圈,所以周身上下一动,就含八门,在每一动或一圈中,处处含着五行生克之力。八卦掌的变化都是一反一正,一阴一阳,所以,八卦掌也可称之为阴阳掌。
  第七句是:
  屈直横竖斜正面,翻转盘旋腰主张。
  此句是说八卦掌无论曲线还是直线运动,无论横劲还是直劲,无论斜面进击还是正面进击,无论翻转还是盘旋,都要以腰为主宰,用腰来带动,形与力都不可散。要身如车轮腰如轴,命意源头在腰隙。
  第八句是:
  内讲五行分四梢,外有五行眼法强。
  此意是说,演练八卦掌时,体内五脏之气要混元一致地向四梢分发。内五行在体外之窍位,即膻中(两乳连线之中点)为金,夹脊(两肩骨中间)为木,会阴(大小便之间)为水,祖窍(两眼眉间)为火,神阙或中丹田(肚脐)为土,由内五行的发动产生在外五行的力量,要用眼神来统帅,以神领形,要眼到、手到、腰腿到,这样才可“防已有余能胜人”。
  第九句是:
  内讲气通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
  此意是说八卦掌内气运行要明九节,透四梢。九节:臂之三节为腕、肘、膝,腿之三节为胯、膝、足,体之三节为头、躯、腿。具体到练和用则要求头顶项竖、腰如立轴、屈膝随胯(身之三节),松肩、坠肘、坐腕(臂之三节),合胯、提膝、旋踝(腿之三节)。所谓气通分三节,是在意念上对三节之处要着意,比如松肩气到肘,松肘气到手。如与敌交手,敌挨我手,我意在肘;敌挨我肘,我意在肩。“外有手法分阴阳”是说技击手法分刚柔、虚实,如重心在右脚,右手是虚的;左手是实,左脚是虚,反之则亦然。
  第十句是:
  步法走转分八字,身法意气仔细详。
  此意是说走转时要分清四正四隅,明确自己的占位及对方的占位,便于身法、意气与步法协调一致,要步到、身到、手到、意到、气到、力到,既不可脱节,又不可迟滞。
  第十一句是:
  柔身转换不定势,高低远近无限量。
  此意是说练与用要走转不停,即使换势变招也要柔身与敌相绕,近身击其不利。“高低远近无限量”就是势短意长,不在意念上产生双重。
  第十二句是:
  腰法要合分四梢,眼法要合定八方。
  此意是说内气运行要通达四梢,但是腰法如果不能与之协调配合,在技击时就不能发挥作用。而脚踏八方须以眼神领之,要神、形、意协调一致,否则劲力不整,难以制敌。
  第十三句是:
  手法要合情变化,用法要合左右防。
  此意是说八卦掌技击手法变化须顺敌势、敌力,不要主观上去自己伸屈,此即太极拳“勿自伸屈”之意。这样可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以逸待劳。而用法上也要注意左右变化,不能进左不顾右、进右不顾左,要能预见动敌之将动,以进求退,以退求进,顾打合一。
  第十四句是:
  膀法要合阴阳变,身法要合扭转强。
  此意是说与敌交手时,进退、顾打的阴阳变化主要在两肩前后错动及左右合分,即膀法要与敌之阴阳变化相合,身法手法就能发挥作用。膀法主要靠腰身扭转,腰身扭转才能使肩、肘、手发挥强大力量。
  第十五句是:
  胯法要合挨身使,膝法要合进身旁。
  此意是说用胯打人也要合,如右胯进左胯退。使用胯打须挨近敌身,而使用膝法也要靠近敌身,即肘与膝合。
  第十六句是:
  步法要合进退快,闪展腾挪腰偏强。
  此意是说步法进退要快,须与手相合,手到脚到,在对敌闪展周旋时,要有向上腾挪之劲,其劲则要起于腰力。
  第十七句是:
  头打去意随腰使,起落总须站中央。
  此意是说八卦掌击人时进步要头领腰攻,下颌微收,百会穴上顶,头部要有向前的意识,腰与进攻的方向紧相随。同时起落步也要注意自己的膻中穴在意念上保持在敌我交手时的圆中央位置,不能偏移,这样头、腰、脚协调一致,才能“腰如神龙首尾连”,“收缩合宜显神奇”。
  第十八句是:
  脚踏中门抢地位,掌行直穿上下忙。
  此意是说交手时要抢占对方中门(两脚之间),使自己的重心前移,迫使对方失中,同时要随着进步用直掌上下不停地穿击,使敌无还手之力。
  第十九句是:
  拳打起落头手挡,肘打去意占胸膛。
  此意是说八卦掌起落钻翻进击时,前手格挡后手即攻。近身用肘攻击对方胸膛,但手、肘进攻须先以意行,意到、气到、力到,不使拙力。
  第二十句是:
  背紧胸空提谷道,肩打胯击并阴阳。
  此意是说八卦掌练与用须圆背,“背不圆,力不全”。胸空则气沉,重心稳;提肛则腹自收,腰肌不板,脊柱可以拉直,神气鼓荡,可圆转自如。
  第二十一句是:
  身法全凭盖世气,两手只在胸前藏。
  此意是说八卦掌练与用要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魄,要意满寰宇,形充天地,神连八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但两手不可离开胸前,不可贪功,全凭盖世之气胜人。
  第二十二句是:
  推托带领随身劲,搬扣劈进上下忙。
  此意是说进攻手法以推托带领之劲,搬扣劈进之法,但这八种手法要与身、腰之劲协调一致,还要与步法配合密切。“上下忙”是说推托带领、搬扣劈进时,在腰的主导下,两脚也要同时进行摆、扣、进、退、跨等步法,不能上动下不动,要上卜齐动。
  第二十三句是:
  八势八母总由转,以掌为母悟刀枪。
  此意是说八卦掌定式和老八掌是八卦掌变化之母,其根则是不停地走转,本门刀枪等器械也是根据转掌八式生化出来的,转掌八式是八卦掌之母。掌法是器械之母,掌怎样练,器械就怎样练,器械是手臂的延长,只是各种器械的长短不一,特点不同,演练起来也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十四句是:
  文知八卦明道理,武晓易理亦生光。
  此意是说,文武之道都离不开《易》理,文人知道了八卦内容,宇宙万物生老变化之道理就明白了。同样,研究武术的人,如果通晓了《易》理,其层次就升华了。
  第二十五句是:
  先师掌法传至今,世人鲜有得其真。
  此意是说董海川先师创立的八卦掌法传至今天,世上真正得其真髓的人并不多。
  第二十六句是:
  莫说前人多保守,只怨己身功未深。
  此意与上一句相呼应,就是说世上得八卦掌真髓的人虽然不多.但不完全是因为前人多保守,主要还是应该怨自己下的功夫不深。拳谚曰:“久练白化,熟极自神”,“拳练万遍,五师自通”,只要我们按照八卦掌的规范要求和拳理苦练精练,功夫自会上身、奥妙自明。
  第二十七句是:
  说明道理揆用意,树茂枝繁根必深。
  此意是把以上道理说明白了,用此道统帅指导,严格要求自己,苦学、片练、苦悟并实践,就自会体会掌法妙义,正如一棵大树,根深自叶茂。
  第二十八句是:
  八卦先从转掌起,精研其法乃得真。
  此意是说练用要从转掌开始入门,转圈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在把转圈功夫练纯、练精的基础上,还要精研其中用法及变化之法,自可得其真髓。
  第二十九句是: 。
  头顶肩垂行气下,直到丹田出入匀。
  此意是说八卦掌身法、呼吸之法。身法则是头向上顶,肩向下垂,气向下沉至丹田,要自然呼吸,呼气和吸气要保持均匀。
  第三十句是:
  臂间要分三节用,身法要停四梢匀。
  此意是要求八卦掌的练与用须注意三节四梢。手臂的三节是腕、肘、肩,这三节要协凋分用,敌触我手,我用肘击之;敌制我肘,我用肩占之,三节协调配合,主次分明。身法须在发力瞬间,内气向四梢均匀运行,意达梢端,这样发力透达,才能整而有力。
  第三十一句是:
  步走圆圈分八卦,跟随身手一团神。
  此意是说走转时要沿着四正四隅并要分清八卦方位,两脚的变化要紧紧跟随手的运行,并且聚精会神,意念专—,不可松、懈、散。
  第三十二句是:
  元气须在肛门提,猿臂熊膀龙虎身。
  此意是说八卦掌的运气之法和身形的表现姿势。本门认为元气的修炼须从提肛做起,提肛可使腹心松静,元气腾然。元气足活,则可使身法灵活,就能体现出八卦掌要求的猿背、熊膀、龙虎身的形象和气势。
  第三十三句是:
  二人对手腕中求,动手制胜步法分。
  此意是说与人交手时,要着意于腕部的听、沾、滚、引、捋、带、拿、挂。但腕部这些技击法的使用须有步法配合,手动步法相随,就可克敌取胜。
  第三十四句是:
  上下前后左右使,肩肘膝胯里外轮。
  此意是说八卦掌每一个动作都要阴阳相合,相对呼应,有上必有下,向上而寄以下意;有前必有后,向前而寄以后意;有左必有右,向左而寄以右意,反之亦然。除厂要注意一个方向的相对呼应外,还要注意在旋转进退时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作用,“掌使一面不为功,至少仍需两面通”。而具有最上乘功夫的,则可使出八方力,六面击。另外肩肘膝胯在随步法进退出击时,要似轮之内外旋转自如,这样才能产生六面八方之力。
  第三十五句是:
  腿法出腿不见腿,八卦起落脚为根。
  此意是说八卦掌腿法多用暗腿,讲出腿不见腿,不高抬,不让对方有备。另外,八卦掌每一动作的起落都要着意脚下,以脚为根,也就是根起根落。
  第三十六句是:
  前后左右三十六,横腿顺提又切真。
  此意是说八卦掌走转之功,前后左右变化无穷,但都没有离开三十六歌,横腿进击、顺提走化都要按三十六歌的要求,练时眼前似有人,要把敌情变化想象得真切。
  第三十七句是:
  进退勾提明暗腿,连环阴阳并转身。
  此意是说八卦掌技击时进退勾挂应明暗腿之法,而且要在实践和理沦上都要弄明白。去则踹回则勾,或先勾后踹,在连环使用暗腿时,要注意阴阳虚实,避实击虚,以虚击实,并要配合转身,则劲力旋转完整,威力更大。
  第三十八句是:
  蹬踹蹁踩屈搓绊,习之熟纯使无心。
  此意是说八卦掌暗腿除了勾挂以外,还有蹬、踹、蹁、踩、屈、搓、绊等多种,这些腿法最少得经过三年的刻苦练习,练得纯熟了,才能随心所欲,使用时不加思考,因情因势而生法,自然反应使出。
  第三十九句是:
  武术虽精教无法,徒费心机枉劳神。此意是针对为师而言,虽然自己的功夫很精,但是如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也是白费心机白劳神,教不出好的传人来,即是说如因师教不得法,学生很难功夫上身。
  第四十句是:
  学习武艺功夫到,得了艺业不压身。
  此意是说通过卜苦功学武练艺,功夫上身了,艺业成功后,是不会没有用处的。
  第四十一句是:
  艺如出众人尊敬,学问高强自超群。
  此意是说武艺超众,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武术理沦也很高,那就自然与众不同了。
  第四十二句是:
  莫道求学无止境,不进则退急追寻。
  此意是说求学无止境,不进则退,须时时努力探讨武学之道,才能更上层楼。
  第四十三句是:
  世界之上无难事,一生之计在于勤。
  此意是说世上没有高不可攀或办不到的事,练功大也如此,关键是精于“勤”,业精于勤,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人的一生前途大计,就在于—个“勤”字。(全文完)
其他文献
著名技击实战家万簌声先生功夫大成,集少林六合门、罗汉门、自然门、太极拳等武术于一身,早年为适应军队训练,他曾了一系列军队应用功法,不仅拳法灵厉,剑、刀、棍、枪等技法亦是独特。万簌声先生在其早期著《武术汇宗》中写到“军队应用之拳术与器械,与普通人所习者有别纷纷采军队中人不能有如吾辈之余暇而多年从事此乎……”  应用拳动作简单,前进后退皆直去直咽,招招实用,易于对照学练,现将其整理如下,供习者参考。 
期刊
静海古为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静海县砖垛村,与近代爱国武术家、津门大侠霍元甲的故乡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区)隔独流减河相望,仅有十里之遥。这里民风淳朴、尚武,迷踪拳根深叶茂,流传至今已有数代,名人辈出。特别是有“卫南洼第一好汉”之称的迷踪拳师姚向海习武传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迷踪拳,相传创于唐朝末年,拳谱首页记载由河南嵩山少林寺和尚所创,称弥祖拳(即佛门所
期刊
太极拳技击是综合内功的大工程,是太极拳修炼到高层次,涉足到技击功夫之领域。通俗讲,太极技击,是从“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懂劲功夫,到“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神明功夫。懂劲和神明须经过多年的修炼,千万次的练拳,还要有悟性,才能体悟太极拳拳道,因此是懂劲和神明的综合功夫。  已故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关于技击的谈话很有深意,他不止一次说过,“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发人难。”一个一百多斤的人将另一位有头
期刊
燕赵大地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而那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愤之歌,更是唱绝千古,让人顿生悲壮之情,凉愁之绪。  其实,幽燕大地的古歌中也有《小放牛》:“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头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这样节奏欢快、优美动听的民歌俚曲。从这首洋溢着民风古朴的《小放牛》,我们知道,歌词中所唱的地方,是以一座建立于隋朝时代的赵州石桥而名闻天下、誉满古今的赵县城。
期刊
鹰爪功,亦名鹰爪千斤力。在螳螂门拳功体系中,鹰爪功属行功三乘之法中的积成功法,该功法专练十指抓捏之劲,功成后凝力十指,犹如鹰之双爪,可捏碎杯、碗或石块。在实战中,此功能够充分发挥螳螂手法中勾搂采挂、擒拿锁扣、挫骨点穴等手法的威力。在笔者家传 手螳螂门中,鹰爪功有练气、练力两种功法,学者气力并练,方能臻入化境。    一、练气之法    拳谱云:气者,力之源。故练鹰爪功夫需从练气之法开始,练气内壮,
期刊
自从看了《精武》杂志中梁焕枝老师介绍的古劳咏春拳后,一直追阅不止。通过近半年与梁师书信来往沟通,2001年,我休假数月,到广州梁师处学古劳对拆法。梁师知我是一个安分守纪的青年,又知我学过意拳、佛山咏春拳,还参加过多种拳术的函授。好学之心打动了他,在得到我家人的同意后,破例收我为徒。  梁师傅当时在镇上做干部工作,应酬很多,但还是晚上抽空手把手传教。每教一个对拆法,就要求我和刘昌择师兄一齐反复对练(
期刊
白猿通臂拳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优秀传统拳法,相传是由战国时孙膑所创。据传,孙膑从师鬼谷子求学时奉命看护桃园,在桃子快熟时发现桃子每天都被人偷,于是躲在暗处观察,发现偷桃子的原来是一只小白猿。奇怪的是小白猿偷了桃子并不吃,而是匆匆地带走,于是孙膑就跟在后边想看个究竟。只见小白猿到一个山洞里,原来洞里还有一只生病的老白猿,老白猿是小白猿的母亲,桃子是小白猿偷来孝敬母亲的。孙膑见此大为感动,于是放任小白猿
期刊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咏春拳开山祖师梁博涛受其妻严咏春所托,南下羊城传播咏春拳薪火,其时门下高足有王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等。所谓花开数瓣,各倚所枝,由于各传人的资质、经历、气质不同,形成了各枝咏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功夫的发展史上,咏春拳二百多年的历史不算长,但这二百多年却是中国功夫大浪淘沙的过程,咏春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盛于广东佛山一隅到风行全世界,这是许多中国其他拳术所无法比
期刊
太极梅花螳螂门三回九转功、罗汉十八功在《精武》刊发后,让我们足足地激动了一把。本门中这两个被视为不外传的神功秘笈,重又绽放光彩。但在欣慰之余,对于编辑部转来的读者来信,我们认真拜读一番,感到这两篇稀世秘法,由于过去记录功法的人受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缚,有意在文章中打造了一些“埋伏”,本想打一个“哈欠”就可以过去之处,已被一些读者明察秋毫,甚至一语点出问题所在。为还读者一个明白,特将练功详法问答公诸如下
期刊
迷踪拳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迷踪拳的技法是周身之技法,功即是法。迷踪拳史料载:“迷踪拳周身十三头一百零八点,十三头占天罡三十六星,周身占地煞七十二星。”  十三头和天罡三十六星是:  头:抵、撞、磕、摇、楂、掯。  肩:抗、负、靠、依、掀。  肘:顶、捣、轧、挑、拐。  拳:直、横、砸、崩、掖。  臀:甩、坐、骑、提、蹶。  膝:提、点、跪、腾、拥。  脚:弹、跺、勾、踹、撩。  关于“地煞七十二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