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主要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过程进行论述,选取了模块化教学中的礼仪模块、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政治经济常识与法律模块、创新与创业模块、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模块,为其它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过程;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现今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真正远离说教而富有内涵,必须明确它所肩负的职能,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1 德育课程改革实践背景
现在国内外教育界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现代教育要确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意能力的培养,现在又强调全面素质教育,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更不是狭隘的一技之长教育,而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从人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使职校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21世纪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才是职业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为此德育教学应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及主题教育相结合,可以开设《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政治经济常识与法律》、《创新与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模块与“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德育课程。
2 德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模块化教学
2.1 礼仪模块。职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着力培养的一个技能型产业工人群体,社会对职校毕业生的期望值很高。开展一些礼仪课程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其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的基础上,生成礼仪智慧,养成礼仪习惯。我校先从启发每一个学生都“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自觉开始,启发学生的自觉并使之持续,培养学生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2.2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的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许多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逐步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3 政治经济常识与法律模块。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要,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识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从业者。法律板块方面,学校可以开设“校规校纪教育”、“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知法守法,预防犯罪”等课程。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看影片等方法,帮助学生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着眼大局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
2.4 创新与创业模块。受大学、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冲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资料预测,现行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有50%将很难获得工资形式的就业机会。中职毕业生就业难,除国有经济对人才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尤其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和家长仍然把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国家和学校的“分配”上,缺乏自我创业的意识,习惯于“等、靠、要”。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并使之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积极地开展创业活动。
2.5 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模块。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准备、选择、适应、转换职业,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市场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可以开设“职业与职业道德”、“职业选择与理想”、“面试与求职”、“职业精神”等课程。
3 德育课程改革实践成果
3.1 评价体系的转变。德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采用了新的评价体系,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主要有:
(1)主题活动评价
(2)个人成长记录
(3)观察记录
(4)合作学习评价
(5)讨论和陈述
(6)学生自我评价
(7)作业评价和个案分析
(8)自主测验
3.2 优良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1)学生服饰仪表规范。学生每天统一穿着校服,以往的化浓妆,染发烫发,佩带首饰,穿奇装异服等现象得到全面改观。
(2)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不仅让学生受益,老师也得到了提高。新的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效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主持人、引导者,要求教师备课更详尽,精心地去设置每一节课,这对教师自身学习与教研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以往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与老师顶撞等违纪现象基本上杜绝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集中了,考试的及格率有的班级能达到98%,这在职业学校也是少见的了。
3.3 尊师爱生,热爱文体活动
教师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怀备至,使学生很感动。老师的可亲,使师生关系亲密无间。学生因为喜欢老师,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凝聚力,活跃了生活。
3.4 企业对就业学生反馈较好
以往,学生就业后不到半年就会因为适应不了工作环境,嫌脏、怕累、因为待遇与预期理想待遇有差距等原因而离职的较多,即使二次、三次分配后仍有很多学生离职。学生对学校没有感恩之心,对学校及就业厂家不满、挑剔。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离职率也明显降低,由原来的离职率50%左右降至现今的15%左右说明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及吃苦耐劳精神都有提高。不仅学生对厂家的认可度提高,而且就业厂家对学生的反馈也非常好,有许多厂家来提前预定学生并开设了定向培养班。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过程;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现今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真正远离说教而富有内涵,必须明确它所肩负的职能,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1 德育课程改革实践背景
现在国内外教育界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现代教育要确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意能力的培养,现在又强调全面素质教育,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更不是狭隘的一技之长教育,而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从人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使职校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21世纪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才是职业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为此德育教学应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及主题教育相结合,可以开设《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政治经济常识与法律》、《创新与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模块与“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德育课程。
2 德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模块化教学
2.1 礼仪模块。职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着力培养的一个技能型产业工人群体,社会对职校毕业生的期望值很高。开展一些礼仪课程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其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的基础上,生成礼仪智慧,养成礼仪习惯。我校先从启发每一个学生都“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自觉开始,启发学生的自觉并使之持续,培养学生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2.2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的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许多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逐步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3 政治经济常识与法律模块。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要,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识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从业者。法律板块方面,学校可以开设“校规校纪教育”、“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知法守法,预防犯罪”等课程。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看影片等方法,帮助学生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着眼大局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
2.4 创新与创业模块。受大学、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冲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资料预测,现行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有50%将很难获得工资形式的就业机会。中职毕业生就业难,除国有经济对人才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尤其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和家长仍然把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国家和学校的“分配”上,缺乏自我创业的意识,习惯于“等、靠、要”。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并使之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积极地开展创业活动。
2.5 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模块。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准备、选择、适应、转换职业,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市场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可以开设“职业与职业道德”、“职业选择与理想”、“面试与求职”、“职业精神”等课程。
3 德育课程改革实践成果
3.1 评价体系的转变。德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采用了新的评价体系,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主要有:
(1)主题活动评价
(2)个人成长记录
(3)观察记录
(4)合作学习评价
(5)讨论和陈述
(6)学生自我评价
(7)作业评价和个案分析
(8)自主测验
3.2 优良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1)学生服饰仪表规范。学生每天统一穿着校服,以往的化浓妆,染发烫发,佩带首饰,穿奇装异服等现象得到全面改观。
(2)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不仅让学生受益,老师也得到了提高。新的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效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主持人、引导者,要求教师备课更详尽,精心地去设置每一节课,这对教师自身学习与教研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以往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与老师顶撞等违纪现象基本上杜绝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集中了,考试的及格率有的班级能达到98%,这在职业学校也是少见的了。
3.3 尊师爱生,热爱文体活动
教师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怀备至,使学生很感动。老师的可亲,使师生关系亲密无间。学生因为喜欢老师,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凝聚力,活跃了生活。
3.4 企业对就业学生反馈较好
以往,学生就业后不到半年就会因为适应不了工作环境,嫌脏、怕累、因为待遇与预期理想待遇有差距等原因而离职的较多,即使二次、三次分配后仍有很多学生离职。学生对学校没有感恩之心,对学校及就业厂家不满、挑剔。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离职率也明显降低,由原来的离职率50%左右降至现今的15%左右说明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及吃苦耐劳精神都有提高。不仅学生对厂家的认可度提高,而且就业厂家对学生的反馈也非常好,有许多厂家来提前预定学生并开设了定向培养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