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教学中教材插图的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开始强调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开始注重引入视觉化教学,教材插图就是其中一种教学手段,它直观、有吸引力地传达信息,在教材编写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今教材的插图选用愈发讲究,这也表示插图在教学中作用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插图概念、特征、分类及其在教学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来分析教材插图,对教材的插图选取和编辑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视觉化;插图;教材
  一、插图:视觉化教学的一种方法
  视觉化教学中的插图主要是指出现在教材课文篇章中的图片,这只是一个狭义的解释,它不单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视觉化教学手段。就艺术方面而言,插图要讲究色彩、线条和美感等,但就教学视角出发,教材上的图片更加注重实用性,不仅要直观、准确地表达传递信息,还要吸引读者,为读者所接受。视觉化教学是指运用某种多媒体工具通过读者的视觉感官,向读者传达信息的教学方式,比如插图,它把书本概念知识形象转化为视觉图片,直接而通俗易懂地把信息通过视觉传递给读者。较课程改革前相比较,如今的教材更加注重视觉化教学效果,多了更多插图,方便使用者理解和学习,它是文章中语言的形象具体化,是文字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把读者应该具备的空间思维转化成图片表现出来,同时也具有美化教材、吸引读者的作用。
  二、插图在教材中的分类与特征
  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愈发强调学生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十分谨慎,在教材插图选择上也愈发慎重,基本归为两大类:文科插图和理科插图。
  1.文科课文中的插图
  文科科目主要有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偏理科)、政治等,文科类插图共同点就是根据文本内容、文章中心或节选其中小片段所流露出的信息形象地转化为插图形式表现出来,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语文科目来进行具体分析。
  在语文这门学科当中,文章文体体裁多种多样,大体分为叙事寓意型文章,描述(歌颂)人物型文章、写景抒情类文章。对这些文章的插图选取和编画也是各具特点。叙事寓意型文章通常会选用该文章所叙述的故事中的某情景或是故事所表达的寓意为主题,这类插图通常偏故事性,有画面感,插图中人物动作生动,表情传神、形象,编者意图明显,注重刻画细节,通过插图向读者讲述故事,传达信息内容,同时该类插图是故事的文字叙述的补充。描述人物型插图通常就是人物头像、雕塑或者真实照片,这类文章插图就是为了满足读者好奇心,同时使描述人物这类的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形式丰富,吸引读者。最后是写景抒情类文章的插图,编写者通常会把风景以真实照片截图或绘画形式表达出来,真实的照片截图能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其体验参与感,而绘画出的景色可以根据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画中体现出来,传达给读者。
  其他学科比如历史、政治等文科类学科插图(除地理偏理科外)的特点均比较一致,都是为了对学科各章节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拓宽读者眼界,增加内容直观性,使枯燥的学科内容知识看起来生动趣味。如历史这门学科中提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教材中通常会放当时该事件的历史照片,不仅使读者直面历史,感同身受,还体现了真实性,教会读者勿忘国耻,引起读者共鸣,过目难忘,这样的插图就到达了教学意图和意义。
  2.理科教材中的插图
  理科科目主要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偏文科)等,理科学科门类所选的插图特点比较一致,除了理科门类中文科性质较明显的生物除外,其他学科的插图均为了增加知识的直观形象性,把抽象化为具体,加深读者理解,方便读者思维活动,能够直接、有依据的去解答、辩证某个问题,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如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图形,涉及空间想象力,会出现部分想象力缺乏的学生,如果没有具体的图形就无法解答问题,可见理科中的插图也必不可少。
  三、插图在教学中作用
  对比过去的教材,现在的教材愈发图文并茂,打开教材愈发色彩斑斓,生动精美。插图在教学中发挥了许多作用,首先,它足够吸引眼球,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甚至自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精美的插图,产生了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插图具有形象生动性,同时作为文字内容的补充,能够向读者直观地传达信息,图文并茂,相辅相成。第三,插图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作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有效激发其发散性思维。第四,开拓读者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读者看图说话、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第五,能起到有效总结概括的作用,加深学生的记忆,方便其理解和巩固。第六,插图在教材文章中还可以充当背景,给读者提供一些文章重点难点提示。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生命桥》这篇文章讲的是一群羚羊被猎人逼到悬崖边,牺牲老羚羊使年轻羚羊获救成功越到崖对面的故事,这篇文章插图就是画了两只羚羊跃起,年轻羚羊踏过老羚羊的背奔向对崖的样子。这幅插图勾勒出了文章最精彩的片段,给予读者重点提示,使读者一目了然。
  四、插图使用应适当
  在新时代的今天,教材的编写向图文并茂方向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插图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更应量力而行,防止发生片面性,在文科教材编写中应尽量避免插图过多,过分吸引读者眼球,如插图色彩过分鲜艳,图片细节过分精细,过于注重插图表面视觉效果而忽略本质作用,造成学生过分关注图画而忽略学习文章内容才是课程首要任务。在理科教材编写中应注意插图的实用性,不应过于繁琐,偏离实际,造成读者难以理解与思考,无法从插图中得到启发,甚至与真实物体相背离,缺乏科学性。同时,过多使用插图还会造成教材编写的负担,成本大,增加课本厚度,直接导致学生书包负担和部分家庭书本费等方面的经济负担。综上所述教材编写中使用插图要合理适度精准。
  五、有效运用插图,教学事半功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生学,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插图,就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程引入部分,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能调动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特点,围绕插图提出课程导入的相关问题。第二,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的故事性,使插图和有效提问相结合起来,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草原》这篇课文中的插图是一副草原儿女策马奔腾的景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该图的画面内容,向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画面内涵,并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结合插图方便其记忆巩固。第三,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有秩序的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如苏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eason的插图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和学习相关四个季节的单词,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分步骤、有顺序地进行图片展示。第四,在理科学科教学当中,教材中插图应注重指导性,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教师在旁边进行有效指导,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第五,应充分利用插图的故事性和情景性,化静为动,创设课堂情境,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表演,情景再现,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参与,增强学生体验感,如角色扮演法和情景对话法等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向学生展示同样的实物方便比较,比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春笋》这篇课文中,找了一副与文中插图相类似的春笋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春笋的外貌特征,以此来引入课程的学习。
  六、总结
  视觉化教学已经渗入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学方法、技能和教科书均发生巨大转变。现今各学科教材已和过去的纯文字教材截然不同,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材,文字都能生动地配上图片,同时编写者在插图的制作和选取中别出心裁,不仅紧扣主题,还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插图的加入使教材看起来生动有趣,为枯燥的文字配上了丰富的主题及背景,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只有在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插图,充分有效利用插图,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好消息,成语城擂台赛幸运大抽奖开始啦!本期获奖的小朋友名单如下:  耿娟娟(福建)、王巧(山东)、邵婉靖(福建)、王国琛(贵州)、高文竹(山东)、陈明(湖南)、吕雅慧(山西)、付梦云(福建)、张忠(云南)、刘馨(黑龙江)、刘易诚(福建)、程方舟(山东)、王云(黑龙江)、李子(山东)、姚语涵(黑龙江)、白美蓉(福建)、郭瑞莹(山西)、程立琳(山东)、林景尧(福建)、林小娜(福建)、杨丽娜(黑龙江)、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土耳其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就已经制作和饮用酸奶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期刊
锯呀锯,呀刨。小熊自己动手,做了一把长长的梯子。  小熊想让朋友们看到他的新梯子,就扛着梯子出了门。  小象站在红果树下说:“我想吃树上的红果,可是摘不到。”  “看我的!”小熊把梯子架到树干上,踩着梯子爬上去,给小象摘了两个红果。  小象说:“谢谢你!你也吃一个吧!”  吃着酸甜的红果,小熊继续朝前走。  山坡上,山羊兄弟俩在玩顶皮球,一不留神,球滚到断崖下面去了。  “我来帮你们吧。”小熊把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