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谟罢灯的启示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元宵节为大节,举国同庆,万民同欢,尽兴游乐,甚至通宵达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元宵夜描绘得如梦如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时,书法家蔡君谟(蔡襄)在福州做官。一次,为使元宵节更热闹,他要求每家要制作7盏华丽的彩灯悬挂,以示歌舞升平。当时7盏华丽的彩灯要用去一般人家一个月的口粮。对此,百姓很不满意。当地文人陈烈非常气愤,特意制作了一盏大白纸灯,并在上面题诗:“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歌声无妙曲。”然后高高悬挂。蔡君谟出来观灯看到那诗,甚感惭愧,毅然罢灯,取消了这一加重百姓负担的举措。蔡君谟主政勤廉,深受百姓欢迎。
   窃以为,“蔡君谟罢灯”应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允许批评,接受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中,有些干部只爱听颂扬、听掌声,在一片赞歌声中飘飘然。谁提点意见,说个“不”字,就认为是和自己过不去,是给政府添乱,给领导找麻烦,是以偏概全、夸大其词、煽惑人心,是不怀好意。于是便给提意见者穿“小鞋”、扣“帽子”:什么“破坏安定团结”,什么“不稳定因素”,什么“不和谐分子”……一副老子天下第一架势。有甚者竟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动用警力跨区域抓人。在某些地方,一些决策的失误,往往是少数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造成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集思广益,多听听各方面的批评和意见,善于利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启示之二,知错就改。现实中,有些干部工作出了差错,不是反思自己,不查找自身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客观原因,什么资金短缺,什么人手不够、无暇顾及,什么不归我管……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知道群众很有意见,也是能拖就拖、能掩就掩,文过饰非,找替罪羊。直到媒體曝光了,乃至上了“焦点访谈”才不得不动。作为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领导干部,也应该学学蔡君谟,知道自己错了,便立即改正,敢于承担责任,绝不推脱搪塞,没有下不为例,不应研究研究再定,而是要闻过即改,雷厉风行。
   启示之三,注意了解民情,体恤民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想赢得民心,就必须重民意,体恤那些生活困难、办事困难的群众。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要多到下面看看,到群众中走走,坐坐公交车,转转菜市场,了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之类的昏话来。如果蔡君谟不去街上转转,就不会有“罢灯”之举。
   启示之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今,有些干部热衷于为自己贴金、捞政绩,以积累升迁的资本。于是,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乱铺摊子,明知当地的经济条件不好,却要打肿脸装胖子。某县委原领导罔顾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事实,却举债400多亿元打造景点,一个“天下第一水司楼”就耗资2亿多。如此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糟蹋了纳税人的血汗钱,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去甚远,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领导干部,做一切事情都应从实际出发,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商海春/图
其他文献
吃过早饭,黄大妈穿上薄外套,去菜市场买菜。   坐35路,12站后,到东门站下,转12路,坐5站,到西直门下,再步行400多米,就到西郊菜场了。黄大妈家附近就有一个菜场,不过,那个菜场的菜贵一点,而这个菜场的菜便宜一些,似乎也新鲜一些。黄大妈办了老年卡,坐车免费,只是来回路上差不多要多花一个半小时。黄大妈觉得是值得的。   在常买菜的那家摊位,黄大妈挑好了青椒、白菜、萝卜、西蓝花,交给摊主过秤
期刊
家门口新开工一条地铁,直到即将开通,我才从手机上看到信息。一关注便来了问题,每天躺到床上,都能隐约感到来自远处地下机器运转的声响。心里默念,一定是地铁工人在加班加点。每每不禁感慨,这个城市有多少你看不到身影的建设者,有多少没日没夜的奉献者。   地铁开通了,那熟悉的声响,每天晚上还是可以听到!难道是地铁来回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奇怪的是,晚上11点以后,地铁应该停止营运了,那声音依稀还在!!儿子寒假
期刊
握手,也许是当今人际交往最常见的礼节。老夫活这几十年,虽不像达官名人那样握手频繁,曾也握过形形色色人的手。握手的感觉千差万别,那“手法”似乎有这样几种。   象征型。或叫应付型。这是社会交往中,最常见的握手了。或大庭广众之中的团体交流,或街头路遇半生半熟的人,或某种会议虽不认识但却同时参会的人,出于礼貌,或主动握,或被动握,用力的大小,不紧不松,不温不火,握到为止,应付而已。没有特殊关系的男女之
期刊
读了姜胜群先生《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笔者想起了一个故事: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邀请当时已经退位的小皇帝溥仪到家中做客。当其给溥仪展示自己珍藏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假的。王国维不服,凭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他不相信这些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古董是假货,何况,小皇帝并没有仔细
期刊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人凭什么用“狗”来骂人?》的文章,大意是说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人类怎么能用“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这类的说法来骂狗或含沙射影借狗骂人呢?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们几乎随处可以听到,不过我对于这句话只赞成一半。不管是从“人类”这个群体上还是从“狗”这个群体上来说,“狗”毫无疑问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我们知道,每个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从物种上来说,狗
期刊
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当中,都存在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现象:但凡大BOSS,真正最倚重、最放心的往往都是没有文化出口成脏的大粗人。  大BOSS自己是粗人,喜欢用粗人甚至只喜欢用粗人,这倒也吻合惺惺惜惺惺的常情,因为有学问有教养的“细人”本来看着就烦人,而且还反衬出自己的谫陋与粗鄙,怎么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第一个草民皇帝刘邦,就抢过儒生的帽子来往里面撒尿,说到底其实就是权力对文化的示威。  但大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刊登的杨建业先生《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若按我平时欣赏文艺作品的角度,这篇文章我是不会阅读的,不是写得不好,而是类似风格的作品太让人伤神。比如,我一直喜愛看电影,但有几类电影我明确说不:惊悚类、悲情类……原因是我看电影为的是放松、休闲……《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我几乎流着眼泪看完,文中引述的那个小女孩的故事,实在太令人感伤了。   我们大都会为人父
期刊
一名30多岁的小学教师,晕倒在了课堂上……   她是我的一个学生,任教10余年,努力肯干,积极向上,学生和家长都称她是好老师。我去看望,她爱人迎上来,她缓缓而出:“好多了,今天要上班去,他非不让。您知道,学生还等着我呢!”她爱人从书桌上取来台历递给我:“您看看,这是她每天干的事!”并说:“每天半夜两点都睡不了!”   我接过来,上面记的密密麻麻:   第一天,去社区宣传创卫并随之查卫生;给七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2月上原创版刊发的唐汇寅先生撰写的《脸丑怪镜子》,是一篇好杂文。作品由镜子的发明者嫫母重德、不自惭形秽——面相长得丑,到唐太宗常保“三镜”从善如流,进而引申某些违法乱纪之掌权者,脸丑怪镜子欲盖弥彰,对其负面心态的鞭挞、批判可谓入木三分。笔者读后颇受启发,由此联想到作为中老年人,“照不照镜子”的话题。   据新华社报道,在世最年长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匈牙利老人阿格奈什·凯莱蒂,
期刊
邻山有数十人困于山火,极度干渴,生命垂危。方丈决意拯救众生,他深知念佛为虚,送水为实,于是准备马上派人送水过去。   两大桶的水准备好了,足有百斤。鉴于山路崎岖险峻,涧桥又窄,只能派一个健壮有力的人前往。平时一众和尚念经吃饭,关键时刻还得百里挑一。任务艰巨,派谁去呢?正当方丈物色人选之时,有十余僧自告奋勇。更有一人抢步桶旁,握担在手。   这个准备挑担的壮僧叫三觉。方丈很了解三觉的功夫,虽然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