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PC领域的王者,英特尔在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领域却是被边缘化的弱小“屌丝”。但随着英特尔全新发布了Clover Trail+平台,这个屌丝终于摸到了门道,也着实让ARM阵营的竞争对手感到了一阵阵的寒意。
升级双核性能再提升
大家还记得去年联想和英特尔首部联姻的K800吗?这款仅搭载Medfield平台Atom Z2460单核处理器的手机,在性能上却已经足以和当时主流的高通、德州仪器等双核处理器的强机所比肩,而且功耗表现也很接近。笔者曾体验过K800,在不玩游戏时基本2天一充,属于4.5英寸+1900mAh电池Android手机的正常水平。
相对于上一代Medfield来说,Clover Trail+可以提供2倍于前者的CPU性能,以及3倍的GPU图形性能,而这还是建立在功耗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数据:
联想K900是首款搭载Clover Trail+平台Atom Z2580双核处理器的手机,在安兔兔V3.x测试中可以轻松达到25000左右的分数(1080P环境,1.4GHz)。HTC Butterfly则是搭载高通APQ8064四核处理器的代表,其跑分成绩却仅有21000左右(1080P,1.5GHz),远远被K900甩在后面。要知道,Atom Z2580的理论最高主频可达2GHz,待进一步优化后性能有望达到高通骁龙800甚至NVIDIA Tegra 4的水平!X86架构的性能潜力可见一斑。
对此英特尔产品架构事业部副总裁、移动通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荣坤表示,“随着手机、平板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英特尔芯片在运算能力的优势更加明显。” 鉴于用户对英特尔芯片高功耗的误解,陈荣坤则认为这是错误的解读,“从数据来看我们的芯片性能功耗比要比对手更具优势,摩托Razr i、MT788等产品已经证明了英特尔具备提供高性能低功耗解决方案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分析,X86和ARM在功耗上的差距的确正在逐步缩小甚至消失。
功耗实际是工艺的较量
我们都知道,制程工艺越先进,处理器的性能越强,功耗和成本越低。ARM昔日的成功是建立在市场上大量的终端并不需要过强性能的前提下,但随着手机平板对多核高性能运算的“无止境崇拜”,让ARM也不得不顺应潮流想办法堆积性能,而Cortex-A15就是妥协的产物。
所谓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目前所有已知的28nm ARM Cortex-A15架构芯片(比如Tegra 4、三星Exynos 5450等)都存在功耗过高的问题,以致于不得不采用Big.LITTLE(大小核)技术缓解功耗和发热的压力。
换句话说,Contex-A15充分说明ARM在28nm先进工艺下也没法在提高性能的同时继续保持低功耗。而基于32nm制程工艺设计的Z2580如今却已经实现了性能接近Cortex-A15,但功耗却媲美Cortex-A9的表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Z2580为代表的Clover Trail+平台的功耗已经和ARM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英特尔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有自己的芯片厂,与竞争对手相比始终保持着领先2代的工艺水平。就在台积电的28nm产能刚刚有所好转之际(高通、联发科和NVIDIA都靠台积电代工芯片),英特尔22nm处理器都已开卖1年多了,而今年年底14nm的3D晶体管工艺就会开始量产了。英特尔的移动主管迈克·贝尔(Mike Bell)就曾表示“当移动芯片设计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比当前尺寸减小一半至14nm,很多没经验的使用ARM平台的公司会很困难。”
重拾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Clover Trail+表现抢眼,但截至目前也仅有中兴、联想和华硕三家厂商与英特尔达成了合作协议,而具体产品也不过联想K900一款。当然,英特尔也深知自己缺乏合作伙伴的现状,因此Clover Trail+也只被英特尔定义为过渡性的产品,并表示将在2013年底将Atom从现在的32nm升级到22nm,同时改用全新架构,在获得更强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功耗。
在ARM暂时无法解决Contex-A15突增的功耗,而英特尔却可利用领先的工艺优势降低Atom芯片功耗的情况下,二者性能功耗比出现逆转也就是近两年的事了。
健圣有话说
有人说,英特尔就好比一头巨象,虽然转弯时很慢,但一旦转过来就势不可挡,它会碾压一切挡在前面的障碍。英特尔虽然不做ARM处理器,但它却知道ARM所有可能存在的缺陷。要知道,在英特尔2006年卖掉自己旗下的Xscale以前,它曾是世界上最好的ARM处理器。
但是,Clover Trail+能否在移动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主要还得看英特尔的态度。如果英特尔自视清高,以为Clover Trail+和Contex-A15性能一样就能卖到一样的价格,那这代平台可能真的会成为过渡产品。但如果英特尔可以放下身价以性价比切入市场,相信会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对我们消费者而言,Clover Trail+值得关注,但值不值得入手,就得看终端产品的价格,以及同一时期竞争对手们的表现了。
扩展阅读:何为Clover Trail+
目前英特尔在移动领域可谓“三世同堂”,包括去年初发布的Medfield(已经淘汰)、去年底推出的Clover Trail(只做平板)以及刚刚面世的CT+。我们可以将CT+视为双核版的Medfield,引入了增强版内存控制器以及更为强悍的GPU以及全新的基带芯片,更可快速地进入平台功耗低至0.5W以下的挂起状态。简单来说,基于CT+设计的手机拥有不逊于同级别ARM芯片的性能和功耗,可极大地增强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竞争力。
严格来说,类似CT+等平台都应该属于一整套的Atom 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处理器。该平台除了Atom处理器以外还包括基带以及其他相关的芯片。此外,CT+平台还支持1080P屏幕、0快门拍照延迟、1600W像素摄像头等新功能。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CT+与三星/高通/NVIDIA新品之间的性能差异,请留意我们的后续报道。
升级双核性能再提升
大家还记得去年联想和英特尔首部联姻的K800吗?这款仅搭载Medfield平台Atom Z2460单核处理器的手机,在性能上却已经足以和当时主流的高通、德州仪器等双核处理器的强机所比肩,而且功耗表现也很接近。笔者曾体验过K800,在不玩游戏时基本2天一充,属于4.5英寸+1900mAh电池Android手机的正常水平。
相对于上一代Medfield来说,Clover Trail+可以提供2倍于前者的CPU性能,以及3倍的GPU图形性能,而这还是建立在功耗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数据:
联想K900是首款搭载Clover Trail+平台Atom Z2580双核处理器的手机,在安兔兔V3.x测试中可以轻松达到25000左右的分数(1080P环境,1.4GHz)。HTC Butterfly则是搭载高通APQ8064四核处理器的代表,其跑分成绩却仅有21000左右(1080P,1.5GHz),远远被K900甩在后面。要知道,Atom Z2580的理论最高主频可达2GHz,待进一步优化后性能有望达到高通骁龙800甚至NVIDIA Tegra 4的水平!X86架构的性能潜力可见一斑。
对此英特尔产品架构事业部副总裁、移动通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荣坤表示,“随着手机、平板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英特尔芯片在运算能力的优势更加明显。” 鉴于用户对英特尔芯片高功耗的误解,陈荣坤则认为这是错误的解读,“从数据来看我们的芯片性能功耗比要比对手更具优势,摩托Razr i、MT788等产品已经证明了英特尔具备提供高性能低功耗解决方案的能力。”从客观的角度分析,X86和ARM在功耗上的差距的确正在逐步缩小甚至消失。
功耗实际是工艺的较量
我们都知道,制程工艺越先进,处理器的性能越强,功耗和成本越低。ARM昔日的成功是建立在市场上大量的终端并不需要过强性能的前提下,但随着手机平板对多核高性能运算的“无止境崇拜”,让ARM也不得不顺应潮流想办法堆积性能,而Cortex-A15就是妥协的产物。
所谓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目前所有已知的28nm ARM Cortex-A15架构芯片(比如Tegra 4、三星Exynos 5450等)都存在功耗过高的问题,以致于不得不采用Big.LITTLE(大小核)技术缓解功耗和发热的压力。
换句话说,Contex-A15充分说明ARM在28nm先进工艺下也没法在提高性能的同时继续保持低功耗。而基于32nm制程工艺设计的Z2580如今却已经实现了性能接近Cortex-A15,但功耗却媲美Cortex-A9的表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Z2580为代表的Clover Trail+平台的功耗已经和ARM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英特尔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有自己的芯片厂,与竞争对手相比始终保持着领先2代的工艺水平。就在台积电的28nm产能刚刚有所好转之际(高通、联发科和NVIDIA都靠台积电代工芯片),英特尔22nm处理器都已开卖1年多了,而今年年底14nm的3D晶体管工艺就会开始量产了。英特尔的移动主管迈克·贝尔(Mike Bell)就曾表示“当移动芯片设计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比当前尺寸减小一半至14nm,很多没经验的使用ARM平台的公司会很困难。”
重拾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Clover Trail+表现抢眼,但截至目前也仅有中兴、联想和华硕三家厂商与英特尔达成了合作协议,而具体产品也不过联想K900一款。当然,英特尔也深知自己缺乏合作伙伴的现状,因此Clover Trail+也只被英特尔定义为过渡性的产品,并表示将在2013年底将Atom从现在的32nm升级到22nm,同时改用全新架构,在获得更强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功耗。
在ARM暂时无法解决Contex-A15突增的功耗,而英特尔却可利用领先的工艺优势降低Atom芯片功耗的情况下,二者性能功耗比出现逆转也就是近两年的事了。
健圣有话说
有人说,英特尔就好比一头巨象,虽然转弯时很慢,但一旦转过来就势不可挡,它会碾压一切挡在前面的障碍。英特尔虽然不做ARM处理器,但它却知道ARM所有可能存在的缺陷。要知道,在英特尔2006年卖掉自己旗下的Xscale以前,它曾是世界上最好的ARM处理器。
但是,Clover Trail+能否在移动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主要还得看英特尔的态度。如果英特尔自视清高,以为Clover Trail+和Contex-A15性能一样就能卖到一样的价格,那这代平台可能真的会成为过渡产品。但如果英特尔可以放下身价以性价比切入市场,相信会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对我们消费者而言,Clover Trail+值得关注,但值不值得入手,就得看终端产品的价格,以及同一时期竞争对手们的表现了。
扩展阅读:何为Clover Trail+
目前英特尔在移动领域可谓“三世同堂”,包括去年初发布的Medfield(已经淘汰)、去年底推出的Clover Trail(只做平板)以及刚刚面世的CT+。我们可以将CT+视为双核版的Medfield,引入了增强版内存控制器以及更为强悍的GPU以及全新的基带芯片,更可快速地进入平台功耗低至0.5W以下的挂起状态。简单来说,基于CT+设计的手机拥有不逊于同级别ARM芯片的性能和功耗,可极大地增强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竞争力。
严格来说,类似CT+等平台都应该属于一整套的Atom 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处理器。该平台除了Atom处理器以外还包括基带以及其他相关的芯片。此外,CT+平台还支持1080P屏幕、0快门拍照延迟、1600W像素摄像头等新功能。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CT+与三星/高通/NVIDIA新品之间的性能差异,请留意我们的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