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砚的演变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辟雍砚,也称璧雍砚、辟水砚,圆形,砚堂凸起,与砚缘之间形成一环形沟槽,成砚池。这是一种常见的砚式,从魏晋南北朝到今天都有琢制,生产时间长,存世量多,我就收藏有50来方。为何称辟雍砚呢?所谓“辟雍”,原指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办大学,因四面环水,形如玉璧而得名。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辟雍》中说:“辟者像璧,圆法天;雍之以水,像教化流行。”《礼制·王制》:“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汉蔡邕《明堂丹会论》:“取其四面环水,圆如壁,后世遂名壁雍。”辟雍砚正因为形状与其相似而得名。辟雍砚在社会进程中不断变化。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辟雍砚风靡一时,独领风骚。这时期辟雍砚多为陶瓷质,且有足,足一般多为尖形、蹄形或圈足。魏晋早期,砚心微弧凸,比边墙低,周槽不明显,底附三尖足。到南北朝时,砚心凸起,呈圆台形,与边墙平,甚至略高。足也由三足变成四足或更多。围砚心四周凹槽明显成渠状。到隋至唐初,硯心几乎都是台面状,砚外壁多饰有一道或两道弦纹,所附砚足多在五足以上,十足以上居多,出现了圈足或多蹄足下附垫环等形制。晚唐以后,所附砚足逐渐消失。有时还出现圆形、方形三个或四个附足,但都矮短而宽大。唐朝以后,砚面保持辟雍式的砚台仍然延续制作。尤其明、清瓷砚,多呈辟雍形。后来辟雍砚边缘也起了变化,有的呈波浪形,上面还饰有线纹、缠枝纹甚至夔龙纹;有的呈八棱形,上面还饰有八卦纹等等。辟雍砚制作时间历经两千多年而不断,是和书写者喜欢和制作工艺方便有关。辟雍砚不单显得圆满美观,且便于磨墨。旧时文人书写,先要磨墨,总是打圆圈,一圈又一圈,慢慢磨来,圆形砚堂更为适用。砚堂周边环形砚池,也便于蘸水或积墨汁。当然,高凸圆砚心援笔不如长方形砚堂顺当,所以宋以后长方形、随形砚流行起来,辟雍砚也变得宽大,以克服早期辟雍砚援笔难的弊端。造瓷制坯,我们老祖宗早已使用半机械化的转轮,制作圆盘形辟雍砚显然比造长方形、随形砚方便。
  有一种观点认为,魏晋到唐初盛行的那种圆心凸起、有附足的砚才称辟雍砚,晚唐以后,砚附足消失,辟雍砚就消亡了。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前面讲过,之所以称辟雍砚,是因为砚面和旧时周围环水如璧的大学相似,与砚足并无关系。附足不应成为辟雍砚的必备条件。至多将唐初之前有附足辟雍砚视作典型辟雍砚,但不废后来辟雍砚称谓。从历代不少砚台赏玩家和收藏家著作和图录中,也可佐证这一类。宋高似孙《砚笺》曾录杨偕《辟雍砚诗》。该诗后四句有:“去年腊月溪水枯,夺得江头数峰碧。 野夫采得琢为砚,形壅水流流若璧。”杨偕也是宋代人,诗中赞美宋代制作的辟雍砚。《西清砚谱》卷五载有一方“宋澄泥壁水砚”,也即辟雍砚。蔡鸿茹研究员在《中华古砚100讲》第26讲里介绍“清乾隆御铭八方歙砚”,说砚面作辟雍形,中间圆形砚堂,环周作水池。下面展示二十方我收藏的辟雍砚,似可说明辟雍砚演变过程。
  三尖足青釉辟雍砚(图1),魏晋早期。面径9厘米,高2.5厘米,圆形砚盘,圆唇,侈口,砚心微弧凸,斜腹,下伸三尖足。底平,有旋纹。器身陶质地,施青釉,多处脱落。砚心暗红色,无釉,未见墨痕,冥器。
  四尖足青釉辟雍砚(图2)魏晋时期。面径9厘米,高2.2厘米。砚心弧凸,边缘高起。砚心与边沿之间环以浅沟,边侧中部内束,下安四尖足。外底中间圆盘突出,显旋纹。陶质。砚心与底无釉,露黄色胎。其余均施青釉,少许脱落。土锈重。虽古旧而品相完好。冥器。
  四人面足青釉辟雍砚(图3),两晋时期。面径12.5厘米,高4.6厘米。砚边墙高起,砚心弧凸低于边墙。边墙上部直下,下部凸出,下伸四个倒人面足。砚底内凹。陶质。外壁、足、底施青釉,呈黄绿色,大部分已剥落。砚心和内壁无釉,呈橘黄色,细腻。残留墨痕,似实用砚后入土。砚制圆浑匀称,土沁斑烂,简朴苍古。
  四钉足青釉辟雍砚(图4),两晋时期。面径14.2厘米,高4厘米。砚心弧凸较高,稍低边缘。边墙内敛,下部凸出一圈似弦纹,安四钉足。底内凹。陶质,内外壁、四足施青釉,黄绿色,部分剥脱。砚心和底无釉,露粉红色胎。边缘一处有裂纹。土锈重,为出土物。似冥器。
  三尖足青釉辟雍砚(图5),两晋时期。面径10.8厘米,高2.5厘米。面呈辟雍式。砚心凸起呈圆台形砚堂,四周环以凹槽。圆唇微侈。折腹,中间有一凹进弦纹。边墙稍高于砚堂,下伸三短尖足,近似乳足。底平,留旋纹。陶质。砚面无釉,露黑红色胎,粗糙。其余均施青釉,绿色,小部分脱落。无墨痕。冥器。
  圆台式青釉辟雍砚(图6),两晋时期。面径13.5厘米,底径15.5厘米,高5.8厘米。面呈辟雍式,砚心高起,圆台式,几与边缘平。外围浅沟槽,成砚池。边墙上、下部外撇,中间内束,一侧开两圆孔,可系绳。底上收,成空腹。陶质,砚堂无釉,露金黄色胎,细腻光滑,残留墨痕。其余部分均施青釉,已大部分剥脱,只在腹沟处残留些许,砚胎裸露,金黄色,温润秀丽,造型古朴圆浑。系实用后入土。
  三圆足青釉辟雍砚(图7),两晋后期。面径13.2厘米,高4.2厘米。圆形砚堂高起,外围一圈斜沟槽,稍大,成砚池。砚堂与边缘平。边墙稍鼓,中间一弦纹,下伸三人面兽足。底中间上收。陶质。除砚堂、池、底部中间无釉,露淡黄色胎外,其余均施釉,釉汁均匀,釉色光亮。全砚品相完好。三足造型奇特,似为福建将乐窑生产。冥器。
  八兽足青釉辟雍砚(图8),隋、唐初。面径16厘米,高5厘米。砚堂高起,平台状,边斜坡下,沟渠稍浅。边缘上尖下大,比砚堂稍高。边墙中间稍鼓,下部凸出,伸八兽足。底内凹。砚堂、沟缘和底无釉,露土黄色胎,较粗糙。外壁下部和足施青釉,脱落严重。砚制大而厚重,土锈重,在地下时间久。冥器。
  十九足两笔插青釉辟雍砚(图9),隋、唐初。面径15.5厘米,高5.2厘米。圆形。砚堂隆起,平台状,外环沟渠,颇深,成砚池。边缘比砚堂稍高。边侧下部突起,下伸十九个兽足,足下部脚趾放开,两足几近相碰。边墙安两个圆笔插。边侧、足施青釉,剥脱多处。堂、池、足底、外底均无施釉,露灰白胎,因长期土蚀显得粗糙。砚面留有墨痕,实用后入土。全砚造型复杂,比例合理,功能多用。土锈、土味重,古朴凝重。品相完好,珍稀可贵。   三圆足辟雍端砚(图10),后唐至五代。面径14.2厘米,高3.4厘米。隆起砚堂中间稍低,边起阳线。砚池宽,底部弧形。边缘宽,边墙厚,中间鼓起。底琢三圆柱足,大而短,为晚唐辟雍砚附足消失后偶尔出现的短足。全砚规整平稳,紫中泛青,有火捺、青花等石品,石质细润,包浆厚重。
  三长方足辟雍端砚(图11),晚唐—五代。面径17.8厘米,高3.8厘米。圆台形砚堂高起,与砚缘平。外围一圈沟渠,成砚池。边墙稍外撇。背平,琢三长方足,大而矮短。砚不太圆,多处磨损可见,暗紫色,墨汁和包浆交融,古朴厚重。
  辟雍端砚(图12),宋代。面径18.5厘米,高2.8厘米。砚面呈辟雍式。圆形砚堂高起,同边缘平。砚池底部弧形,颇宽。边侧内敛。背平,有边框。全砚形制规整,圆弧柔顺,厚重平稳。色紫中泛青,墨痕斑斑,包浆开门,品相完好。
  三圆足花瓣边辟雍端砚(图13),宋代。面径27.5厘米,高3.5厘米,砚面呈辟雍式。砚堂中间稍凹,边起阳线棱,高过边缘。砚池宽大,边缘花瓣纹,又似波浪。边侧内敛。底有三圆柱足,矮短。底中间圆形上收。砚体硕大稳重,色青紫,质细嫩,墨汁滲入,包浆自然,古色古香。
  朱鹿宝铭辟雍青石砚(图14),元代。面径24厘米,底径23厘米,厚2.6厘米。砚边缘宽,上阴刻廻纹。砚堂圆,平展。堂、缘之间为沟槽,大且深。边墙中间鼓出。背平,阴刻行书“朱鹿宝”三字,似为砚主人。砚体大,平稳,雕工粗犷,具元代石砚特色。磨损明显,墨痕、包浆厚重。此砚购自江西宜春,为当地青石琢制。
  菱花边辟雍龙池砚(图15),明代。面径21厘米,厚2.4厘米。面呈辟雍式。砚堂中间稍凹。弧形底砚池稍宽。边缘厚,雕刻菱花纹。边侧内敛,底平。砚制圆满厚重,色青黑,有细沙点,质细腻,为福建龙池石琢制。
  青花开光寿桃辟雍瓷砚(图16),明代。面径11.2厘米,高3.2厘米,砚作辟雍式。实心。高起砚堂与砚缘平。腰身平直,绘青花锦地寿桃。底圈足,内平展,施白釉,以青花绘两弦纹,内书“大明宣德年制仲秋月吉旦日”。堂、池、缘无釉,露白胎。全砚胎质细润洁白,釉汁肥厚,釉色光洁,具明代瓷砚特色。砚面残留红色。瓷砚光滑,不易磨墨,一般为书写朱砂用。
  青花锦地开光辟雍瓷砚(图17),清代。面径13.5厘米,高4.4厘米。砚呈辟雍式,实心。砚堂未施釉,露白胎,质坚细温润。砚腰稍鼓,绘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砚底复手两层圈足,中间两青花弦纹内书“大清熙康年制”(应是康熙误写)。圈足未施釉,外壁、底均施白釉,釉汁均匀,釉色莹亮,白中泛青,所绘花卉淡雅俊秀。全器端庄、稳重、秀气,是民窑瓷砚中精品。
  八棱辟雍端砚(图18),清代。径18.5厘米(对角20厘米),厚1.8厘米。边框八棱形,内为圆形沟槽,宽大,绕砚堂一圈。砚堂中间稍凹。背平。中间阴刻行书“润兰”二字。砚色红紫泛青,有青花、火捺、胭脂晕等石品,石质细腻滋润。遍体墨汁、包浆交融。
  花瓣边龙纹大辟雍砚(图19),清代。面径达26.6厘米,厚1.8厘米。面有宽边,上刻阴线纹,呈花瓣形。每瓣中间深挖成砚池,围砚堂一周。前边框宽大,上镂空雕二龙戏珠,珠恰为一绿色石眼。砚堂大且平展,边起阳线。边侧内敛。背平。全砚青黑色,砚面、背布满细罗纹,点缀绿斑、黄斑,石质细腻,砚体硕大,形制华美,品相完好。
  八棱仿铜镜辟雍端砚(图20),民国。面对角径14.5厘米,厚1.2厘米。面仿铜镜,边框上浅浮雕花瓣纹,内呈辟雍式。圆形砚堂平展,有阳线围边,外环沟渠,为砚池。背有边线,也可作砚堂磨墨运笔使用。全砚紫中泛绿,有绿晕绿斑,似绿端。砚式小巧玲珑。纹饰秀雅,石质细腻。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呈现了众多的流派,它们为推动中国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流派中,以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影响最大。其中以海上画派实力最强、影响最广,岭南画派最成体系。  海派无派 各领风骚  海上画派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强盛于二十世纪。十九世纪末的上海,既是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文明的交融点。为此,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云集上海,为海上画派的形成创造了条
期刊
众所周知,书画价值决定了市场价格,而艺术作品除了作者自身的知名度外,亦与作品艺术本身的“含金量”息息相关。  丁光熙在《金北楼先生百鸟谱序》中这样评价金城:“吾乡金北楼先生,覃精六法,卓然成家,是为有清一代画家之殿,山水、花卉、人物、走兽,无不精妙。临摹古本,尤具特长。久为中外人士所称道。工笔翎毛,直追宋元,迥非凡手所能望其项背。其担任博物研究院鸟部主时,搜罗鸟类标本甚移。公余之暇,尝对物临摹,以
期刊
在北京旷深2014年江西精品拍卖会上,黄秋园的青绿界画《福山寿海楼观图》起拍价为320万元,经过几个回合较量,便以全场单件艺术品最高成交价450万元落槌。在现今“理性”的艺术市场中,提到收藏的画家,人们往往对价位居高不下的大名头的画家趋之若鹜,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甚少关心一些被忽略的画家,其实他们往往是最值得投资的,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价位都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并且未来有很大的增涨空间,如黄秋园就是
期刊
5月3日,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的重头戏之一——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揭晓,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谈曙君的作品《航程壶》拔得头筹,荣获金奖壶。  在壶艺界,谈曙君的名气已不在话下,“谈派”之称也逐渐为世人所知。这把紫砂金镶玉金奖壶延续了谈氏独特的做派,传承与创新并举,细致的构思与大胆创作相结合,堪称古朴韵味与时代气息交融一体的集大成者。  从技艺上看,《航程壶》似乎能够找到
期刊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如果参观过首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会发现在紫禁城里皇帝生活和居住的正殿间,都会有一组庄严肃穆的独特陈设。它叫“宝座间”,是以皇帝的“御座”——宝座为中心,左右和两侧陈设着太平有象、宫扇、甪端和香筒等,后面有屏风围护的一组“君临天下”的陈设方式。当然除此之外,皇家园林、行宫、陵寝中也有类似陈设,例如北京的颐和园。不过有趣的是宝座、屏风的形制和纹饰虽多种多样、无一相同,但皇家宝座的摆
期刊
黄山,雄奇秀丽,如诗似画,既是一处风景胜地,也是一座艺术宝库,每当人们提起中国的山水画,就会自然想起黄山,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  17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改朝换代。 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讲究抒写性灵,提倡气韵超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黄山画派的诞生,也得力于一批明末遗民的大力开拓。他们“不求闻达,一室之外,山水而已”,对功名已渐淡薄,隐于书画。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他们不受
期刊
位于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的国博,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简称。它集历史与艺术并重,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该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其中北9展厅的“大美木艺——中国明清家具珍品展览”,就遴选了华夏明清时期的近百件家具珍品展出。而这些精华代表中,其不乏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的巅峰时期,那些令人驻足不前
期刊
提起潘天寿,笔者常常就会想到吴昌硕。吴昌硕生前曾说过:“似吾者俗,学吾者亡。”在上个世纪民国初期,吴昌硕已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当时跟其学画的人众多,王震、陈师曾、陈半丁、吴东迈、赵子云、沙孟海、王个簃、诸闻韵、诸乐三等都是他的弟子。潘天寿也不例外,但是,能跳出老师吴昌硕路子,另辟蹊径,自立门户的,恐怕也只有潘天寿。这一状况一方面说明了吴昌硕是多么的伟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潘天寿的非凡才能。记得吴冠中
期刊
20世纪中国画坛上,对花鸟画发展做出不可替代貢献的,郑乃珖无疑是其中之一。  功力深厚 个性鲜明  郑乃珖(1911—2005)是现代工笔重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号沙堤璞夫,又号璧寿翁,福建福州人。郑乃珖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承家学,酷爱绘画。在博学多艺的祖父郑菊三和父亲郑世椿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喜欢诗文书画,在乡里颇有名气,可郑乃珖常常自称是“笨伯”。那时,郑乃珖常独自从闽侯步行到福州城里,去观摩
期刊
高44、口径6、足径11厘米  珍珠形钮,三层台阶式帽形盖。瓶口直立、短颈圆肩,肩部刻垂如意云头纹五组,瓶身两面有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纏枝灵芝四株。器型造型端庄大气,制作工艺十分精致。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