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介使用与网民的社会传播伦理意识的关系研究

来源 :全球传媒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lu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传播伦理意识是自媒体时代普通网民利用社交媒介发布新闻信息时具有的传播伦理意识.对540名重庆市网民的在线调查数据展开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研究发现,普通网民获取使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的媒介素养、判断政府回应公众疫情关切的外部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介疫情新闻的有用性均会积极显著地影响其疫情信息的社会传播伦理意识.然而,社交媒介疫情新闻接触对社会传播伦理意识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发展出一个理论框架,积极的媒介使用感受会提高社会传播伦理意识,越愉悦越道德,这与情感主义伦理学秉持的伦理观有着相通之处.研究结果启示,在制定、倡导社会传播伦理准则时,应当考虑传播情景中传播主体情感心理的能动性,不宜一味强化外在的刚性准则.传播伦理研究可以沿着描述路径与规范路径分别展开.对社会传播伦理意识的实证检验属于描述路径研究,这突显了应当重视普通网民传播伦理心理意识的传播伦理研究的学术取向.
其他文献
本文将公共性视为新闻业的价值合法性基石,通过对既有行业数据和代表性案例的考察,归纳数字新闻业的四种主要的“反公共性”表现:“黑箱”“孤岛”“极化”“脱嵌”.文章进而基于技术可供性的分析框架,从深度介入新闻实践的数字技术自身的属性及其文化偏向出发,探讨上述表现得以形成的原因.研究认为,在数字化进程塑造的新闻生态下,维系新闻业公共性价值目标的观念和实践体系均已失去其物质和文化基础;数字时代新闻学规范理论的建构须以“重新概念化”为起点,在观念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实现对公共性价值理想实现路径的重建;这一重建工作,包括
当前,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常常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事可写、无材可用,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积累素材的同学,要想在短期内走出写作中“无米之炊”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积累素材、运用素材的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