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探微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把课外活动列入语文课程。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有助于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语文活动课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师应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切实有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学生;活动课
  目前,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措施。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单调乏味、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深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和生活色彩。因而,它既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2 语文活动课的意义
  2.1 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
  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性活动过程,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2.2 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利于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看电影,有的学生喜欢写作,有的学生喜欢朗诵。语文活动课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2.3 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
  2.4 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很好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市场调查、走访劳模、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5 語文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语文活动课通过教师的统一安排,学生以兴趣爱好自愿结合组成活动小组参加语文活动,打破了固定的班级单位。在活动课中首先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
  3 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4 开展语文活动课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4.1 教师应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必须使形式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只追求形式是不行的,还应讲究实效。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教案。什么课文适宜抢答竞赛,什么课文适宜进行朗诵比赛,什么问题可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去设计。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返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后结束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
  4.2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如果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这不是活动课的主旨。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化被动为主动。
  以前的语文课堂,是优秀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只是陪衬。后进
  生由于基础差、反应慢,虽有兴趣参与活动,却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抢答、演讲中,后进生相形见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参与活动的勇气。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必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所以,语文活动课要顺利进行,还须让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动起来,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而要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语文活动课一个难点。中下层学生大部分缺乏自信,不敢参与任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从而参加到活动课中来。
  4.3 语文活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切实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一定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参考文献
  周 媛.如何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J].读与写杂志,2010,(3).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重点。但是,在实际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传统教学方式和旧教材的影响;学生接受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优化。明确应用题教学的思想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权;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进行适当的变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题;优化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这就决定应该把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但
期刊
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似有一种“
期刊
美国语言学家 H.J.Weatherford明确指出 :“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 ,而不是分析对象 ,与文化不可分割。”可见语言与文化是一种互相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中学英语新课标亦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人类劳动的成果 ,它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它不是一种符号体系,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期刊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规划自身的教学行为,突出“亲和度”、“自由度”、“参与度”、“激活度”、“延展度”,努力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和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的头脑能异想天开,人格大放異彩,表情生动起来。  1 亲和度。教学中的亲和度,是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1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期刊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也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一种更加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探究品质的教学模式,渐渐地我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之前,我也曾困惑过。自己上的每节课都可以说是精心准备,生怕会有哪些遗漏的东西,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全兜售给学生。甚至有时都是不厌其烦地讲。可是,这样的效果呢?即便你讲了很多遍的知识,学生照样也会出错。这样的课堂似乎成了“一个人的精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可以在建构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问题,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合作。  【关键词】语文;课堂;反思  1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吸收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和预习。备课同样应该注意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策略三个环节。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既要超越传统教学,又不排斥传
期刊
【摘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获益,是世界性的话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焦点。本文就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效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能力培养。  引言“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必须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期刊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一堂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线的老师来说,每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遗憾或者抱怨,或者是埋怨学生不配合,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或者是学生过于活跃,却扰乱了课堂秩序;或者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都沉默不语……总之,课下老师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氛围而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