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养

来源 :时代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hers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顺应自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效法自然本身所具的内在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具体来说,
  就是善于领悟自然的语言,顺之勿逆。
  
  叶天士的梧桐叶
  
  清末,某人久咳不愈,遍请名医无效,最后请名医叶天士诊治。叶天士问明症状后,检视患者刚服过的药方,连声称赞前面的医生医术高明,方药精当,自己的水平实无出其右,继续吃原方即可。病家觉得叶天士一方面是自谦,一方面是顾及同行名声,不肯出手,于是再三恳求。叶天士怎么解释都不行,就只在前方末尾加两片梧桐叶。病人喝下此药后,咳嗽果然很快就好了。消息传开后,不少医生象突然发现武林秘藉,也照葫芦画瓢加两片梧桐叶治起咳嗽来,可却不那么灵验。
  
  有人感到奇怪,就问叶天士是什么原因,叶天士感慨地说:“人身肺属金,当降不降故咳嗽不止,当时正是立秋之日,梧桐叶望秋先殒,得秋天金气最全,肃杀敛降,以之引天地气化之力故咳止。非立秋之时,梧桐叶与枯草无异,用之何益?”
  人体的病变和气候、环境有互动的联系,叶天士取秋天的梧桐叶,正可验证中医天人地关系的感悟能力。笔者读到这个小故事时哑然失笑,数年后某日忽想:立秋之日,金气俱降,天地之间,何人何物能逃脱?如果不加梧桐叶,既然已值立秋,继服前方,难道咳嗽就不会很快好吗?
  叶天士的确是个老实人,前面医生开的药方确实很不错,只可惜天时未到,不是有一首诗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继续吃原方就可以了”,这倒是大实话,但谁听得进去呢?这叫做:叶本不贪功,奈何功贪叶也。
  
  蒲辅周治脑炎
  
  1956年8月,北京地区流行乙型脑炎。各医院按照之前石家庄的治疗经验用清热解毒、养阴法,以中药白虎汤为主治疗,效果不明显。蒲辅周首先肯定了石家庄用温病治疗原则治乙脑的经验是正确的,但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推算:当年自然界水湿太过,具体到北京的气候环境因素,发现北京当时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患者体质普遍偏湿,属湿温。倘不加辨别,而沿用清凉苦寒药物,就会出现药物之寒裹住患者体内的湿,湿散不出去,热也会郁闭于内,造成高热不退,加重病情。
  于是北京各医院根据蒲老的建议,采用化湿为主的药物,湿去热自退,效果立竿见影,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一场严重的疫病大流行被迅速遏止。周恩来称赞蒲辅周“他的医学思想是讲辩证法的,他是有真才实学的好医生。”蒲辅周的高明就在于充分考虑了当时北京的具体气候,而作了相应的变通。唐代著名养生家王冰说过:“但因循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
  
  秦汉时期的《灵枢·本神》提出一个重要的养生原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一语中的,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顺应自然,顺自然首先要顺时。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的能量运行像风箱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正是大自然的呼吸节律吗?
  中医药学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全息相应关系,一个代表性理论就是一度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的“五运六气学说”,但真正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人并不多见,蒲辅周则是其中的大师。
  
  一把豆子退硬结
  
  笔者想起自己近日的一个病例:某女50岁,近两月周身背面及四肢伸侧起很多红肿硬结,又痒又痛,看了不少医生,中西药迭进无效。询问前医药方,都是将能量向外发散的药。静思天气与人气,按中医气候学说,今年是60甲子中火气最盛的一年,而近两月又是今年火气最旺的阶段,天地状况是火气旺盛,不能降入地下。
  按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人身肺与天相应,脾胃与地相应,肾相当于地下。所以,对应于人则是人体内的能量太旺盛,不能降入肾中,反而以上逆外散的趋势为主。
  患者体质是火盛克金,水少难以制火。肺属金主皮毛,所以患者身上阳面皮肤起红肿硬结。此火是未及内敛下降的虚火,如用向外发散的药,是火上浇油,越发散硬结越多,硬结越多虚火越甚。须顺应天时,让能量内敛下降。于是嘱患者绿豆、黄豆、黑豆各一小把每天煮水饮。患者将信将疑,吃了那么多药都没好,这点豆子能行吗?
  一周后全身皮肤硬结全消退了,原先的口干口苦头痛身体乏力等症状也全消失了。一小把豆子有那么大力量么?顺天时之大势,就能四两拨千斤。反之,逆天时之大势,千斤难拨四两。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和“因时之序”,说明如何顺应自然。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必须顺应自然节律。首先,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此基础上,还要“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全息对应。因此,为了促进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户外运动,吐故纳新,活动气血;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休息,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切勿逆天时而食
  
  上周朋友打电话说她的女儿7个月,突然高热40℃、腹泻,到医院诊为痢疾,输液治疗效果不明显,仍然高烧不退。经询问并未受凉,头天吃了鸡肝粥。我分析:时值酷暑,阳热本来难降,鸡肝升肝阳,天人火气相合,胆火上逆失制,故高热;木气下陷故腹泻。嘱煮绿豆黄豆水,热退泻止。这是典型的逆天时而食,故得病如此之速。
  其实,日常生活中逆天而行的事例很多。比如,夏天怕热怕出汗,整夜开空调,温度调得很低。按照自然逻辑,夏天为什么这么热?不就是让你出透汗吗?你偏不让出汗,能量内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夏天喜欢吃冷饮同样以人体伤害极大。夏天是不结冰的,所以肠胃在夏天无法自然地适应冰的温度,如果习惯吃冷饮,就必然对肠胃功能造成伤害,打乱正常的胃肠蠕动节律,久之会出现消化吸收不良及大便异常。
  关于一天的节律,中医养生提倡睡子午觉。子时一阳生,在很安静的入睡状态阳生才充分;午时一阴生,中午午休或者至少打个盹,在很宁静的状态阴生才充分。如果睡得很晚,中午又不休息,人体内的阴阳节律就会被打乱,久之必然生病。
  所谓顺应自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效法自然本身所具的内在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具体来说,就是善于领悟自然的语言,顺之勿逆。
其他文献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需要派往中国一位高级军官,负责协调援华物质的使用及联合作战等事务。而史迪威有曾作为驻华武官将近十年的经历,中文能说能写,算得上美国军界高层的中国通,所以很自然地这个使命落到了他头上。    蒋介石需要的人应该是这样:深谙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好说话,至少不难对付;保证美国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而对如何使用不多干预;对美国政界和军界高层施加影响力,使之对中国的要求更加重视—
期刊
天阴沉沉的,像要坠下来。通往平城南面刑场的路上,一大队皇家禁卫军押禁着一个个囚车,缓缓前行。车轮吱吱嘎嘎的响声伴随着枷锁的碰撞,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最前面的囚车里半蹲着一位囚犯,白发苍苍,披散着,凌乱而肮脏。囚车被押送到平城南郊,还未停稳,押车的数十名士卒就对着囚犯轮流撒尿,即将被处斩的囚犯嗷嗷呼叫,仿佛杀猪一般,全城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个备受凌辱的囚犯就是北魏名相崔浩,中国历史上死地最惨的文
期刊
婚礼那天,高朋满座,红灯高悬。  司仪刚要开口,新郎突然咳嗽了一声,示意自己有话要说。只见新郎向前迈了一小步,微笑着从长袖中掏出结婚证,把它高高扬在空中。宾客们发出了轻微的笑声。在他们看来,这个幽默的年轻人,也许又要有什么浪漫的举动了。谁知道,他竟然把证书放到喜烛上点燃了。写有“林语堂”和“廖翠凤”名字的红色证书,瞬间变成了一团火焰。  满座的人都惊异地看着林语堂,他却大笑起来,之后马上收拢了笑容
期刊
1950年,金庸在国际法专家梅汝的邀请下,来到了北京,想要在外交部一展身手。但乔冠华直言相告,外交部是一个特殊机构,工作人员必须根正苗红,金庸的家庭出身按当时的阶级划分属于地主,他本人又在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上过学,这种背景注定了他是无法进入外交部的。  金庸深思熟虑后,回到了香港《大公报》,金庸成了华人圈影响最大的现代作家,有人说,他的武侠小说印数之巨,大概除了《毛泽东选集》外,无出其右者。金庸
期刊
一百年来,岳飞墓的旁侧一直伴着这样两个人,一个是跪在岳飞墓前遭万人唾骂的大奸贼秦桧,因为他坏;另一个则是一个女子,她左手叉腰,右手按剑,目光炯炯,昂首注视前方,她就是秋瑾。她有什么资格可以长眠于岳飞之侧呢?    一生小脚    一直以来,印象中的秋瑾都是个英姿飒爽,喜欢舞枪弄棒的男装英雄。但事实上她却被迫承袭了古时大家闺秀的  一个陋习,就是缠足。    但拖着“三寸金莲”的秋瑾都丝毫没有为其所
期刊
[编者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积累财富的三十年,观察和评述这三十年有很多角度。胡润,一个英国小伙,给中国富豪排榜。富豪榜是一份财富清单,一张英才目录,一个总结的视角。    一    说到胡润,我常常会想起另外一个“四肢发达、长得十分英俊”的英国人。  1942年11月,李约瑟(JosephNeedham 1900-1995)从伦敦出发,过了四个月,才由昆明辗转抵达重庆。他是英国
期刊
柳林镇,集日。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荡。“打倒臭乞丐!”一声嘹亮的口号停滞了集市的喧哗与吵杂,之后便是叽叽喳喳地议论。只见,一群红卫兵抬着一副尸骨,敲着锣,高喊着口号,迎面而来。穿过大街,他们把尸骨抬到柳林镇北门外的一个小土窑前,用铁锤把尸骨砸烂了。 这个被挖出来砸碎的尸骨就是武训。    文盲受辱      武训生于道光十八年。十八岁那年,武训和大地主李老辫,签了三年的
期刊
寸草心与三春晖    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学。于是,有连续卖血十五载的母亲,有把疯妻锁在家里十二年的丈夫,更有千千万万节衣缩食、全家举债的贫苦父母。这么多人只为着一个心愿:儿女能够上学。  人们的心一次次的被揪起来,泪也一次次被勾出来,于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媒体的用意自然无可厚非。可当这些赤裸裸的现实横在面前时,我想问一句:这位名身负众望的贫苦学子(学女),他们在哪里?更想追问的是:这用父母亲的鲜
期刊
明朝是汉服离我们最近的时代。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新确立了汉人衣冠制度,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崇尚节俭,连带着影响了宫中的后妃,她们从不过分打扮,穿的衣裳也是一洗再洗。同时节俭的朱元璋确立了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不同阶级的人贵贱有别,服饰有等,只有王公贵族、官员,才能使用锦绣、绫史,平民则只能用绸、素纱,至于商人,地位最低,连绸、纱都不准使用,只能用绢和布,违者通通重罚。如此以来,明朝近一半时期,人们的
期刊
王朝更迭,末路的昔日贵族将何以自处。To降,or not to降,这,确实是个问题。    有人曾做过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也正因为这个选择,成就了一个英雄。在齐鲁大地上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岛屿,在中华艺术史上有一幅以他的故事为背景创作的著名油画。这个人,就是田横,当年,他的自杀让五百余人激于义气而集体投海而死,中国历史上惟此一例。  要了解田衡,我们就不得不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一遍田氏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