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新疆五地州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探讨实践怎样在数码钢琴搭建的音乐平台上进行艺术教育,从而为中小学生打造一个不断成长的兴趣空间。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艺术教育;实践路径;数码钢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20-02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是人类流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养干涸的心灵,润泽凋零的精神。人类对艺术的接受、欣赏和创造,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养,而获取这种素养的重要路径,就是艺术教育;获取这种素养的重要场所,就是学校,并且越早开展越好。
从精神滋养的角度来看,艺术学科会优于理论学科。它可以摆脱所有的形而上学,直接向世人敞开内心世界,在这个空间里游戏内心,审视内心,观照内心,从而搭建起一个精神的家园,在其中不断完善自我。这种艺术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出生就开始,主要是培养感知能力,到了中小学阶段,就应从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上升为艺术认知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在此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能力。在此阶段,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堂无疑给培养学生艺术认知能力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以音乐课为例,如果能够在音乐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在的认知能力乃至合作创新、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外在的操作能力,这样,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沉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中。
如何把我们的音乐课打造成学生不断成长的兴趣空间,笔者认为可以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适当地引入游戏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学习。现代的中小学生被称为动漫的一代或者读图的一代,他们从小受到动画、漫画的熏陶,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环境下成长,希望所学的课程在形式与内容上包含更多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娱乐成分。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来收获感观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体验。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喜好之情,从而激发起学习愿望,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又因为收获了知识,愉悦了精神,从而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感观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良性体验又会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形成兴趣学习的良性循环。教学者提倡在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这当中的“乐”实际上包括了多层含义:既有形式上的实体游戏之乐,又有通过某种形式的游戏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两种“乐”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实体游戏之乐是精神愉悦的前提,精神愉悦是实体游戏之乐的升华。当然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学派的David Elkind描述:“游戏是个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处理压力的一种方式;借由游戏,儿童把现实的情境转换,原本无法转换的情境在其中得以处理,内心的压力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得以纾解。”
数码钢琴在音乐课堂中的使用无疑可以使得游戏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从而更易达到其提高学习兴趣、愉悦情感情绪的双重培育目标。数码钢琴的场景音色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可以为游戏提供丰富的音乐背景,用声音来建构一个与现实环境几近相同的游戏场所。比如:农场、游乐园、海洋世界等等,还原游戏的天然性,使学生完全投入到游戏的场域空间中,浑然忘我。另外,数码钢琴的节奏区汇集了世界各民族的上百种各具特色的节奏:有清新的波萨诺瓦、有热情的探戈、有安静的爵士、有欢快的乡村波尔卡。当京剧节奏响起时,那装扮各色脸谱与鲜艳剧装的古代人物;印度节奏响起时,那一双双藏在面纱后充满神秘色彩的大眼睛;当然还有在典雅的华尔兹的伴奏声中,那穿着白色纱裙和水晶鞋参加宫廷舞会的公主……这所有的角色与情景,无不调动着学生的热情,挑战着学生的创造,不断激发着学生对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观念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创造音乐,让音乐参与生活,在中小学阶段显得尤为关键。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斥着媒体的声音,无论想要获取什么类型的音乐,如果仅仅想要满足听觉和视觉的感受,都会是一件无比简单的事情:CD、MP3、电台、手机、电脑随时都可以流淌出各种风格的声音和表演。然而,无论是丰富的听觉感受,还是炫目的视觉感受,这些永远都无法取代学生在自己演奏乐器时,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所积累的音乐经验。仅鉴于此,如果能够在中小学里建立数码钢琴(电子琴)的交响乐团,这样无疑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简便的音乐实践的途径。数码钢琴作为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新型乐器,具有传统乐器难以比拟的优势。数码钢琴的音色区里提供了上百种音色:西洋乐器组,包括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器组;中国民族乐器,包括弹拨乐器组、拉弦乐器组、吹奏乐器组、民族打击乐组。伴随着音源技术的飞跃,它可以实现对原声乐器惟妙惟肖的模仿,甚至创造出人们假想的各种声音。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使用一种弹奏技巧,就可以实现对多种乐器的操作表达。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在数码钢琴(电子琴)交响乐团这个平台,也许不需要学生一定要有学习小号或者任何一个乐器的经历,只需要具有初级的弹奏水平就可以加入乐队的排练,更早地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中。这个平台甚至对于完全没有任何乐器学习经历的学生,也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开放。从简单的节奏入手,使学生在逐步学习弹奏与聆听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其合作与交流的人文素养。这个由数码钢琴平台提供的交响乐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步成长,为其提供了一个不断延展的音乐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培养学生的参与性与合作性,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饶有兴致地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合作,彼此参与体验。
“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人们在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增进了享受,实现了价值,获得了自由。教无定式,贵在得法。现代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而是一个以全部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兴趣的空间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冯季林.论游戏在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
[2]Linda Torp,Sara Sage.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大卫·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Carol Dale Shipley.强化儿童的心智——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游戏本位课程[M].新加坡:新加坡商亚洲汤姆生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
作者简介:叶文(1975-),浙江丽水人,西安文理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方向研究生。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艺术教育;实践路径;数码钢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220-02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是人类流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养干涸的心灵,润泽凋零的精神。人类对艺术的接受、欣赏和创造,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养,而获取这种素养的重要路径,就是艺术教育;获取这种素养的重要场所,就是学校,并且越早开展越好。
从精神滋养的角度来看,艺术学科会优于理论学科。它可以摆脱所有的形而上学,直接向世人敞开内心世界,在这个空间里游戏内心,审视内心,观照内心,从而搭建起一个精神的家园,在其中不断完善自我。这种艺术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出生就开始,主要是培养感知能力,到了中小学阶段,就应从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上升为艺术认知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在此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能力。在此阶段,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堂无疑给培养学生艺术认知能力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以音乐课为例,如果能够在音乐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在的认知能力乃至合作创新、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外在的操作能力,这样,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沉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中。
如何把我们的音乐课打造成学生不断成长的兴趣空间,笔者认为可以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适当地引入游戏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学习。现代的中小学生被称为动漫的一代或者读图的一代,他们从小受到动画、漫画的熏陶,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环境下成长,希望所学的课程在形式与内容上包含更多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娱乐成分。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来收获感观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体验。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喜好之情,从而激发起学习愿望,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又因为收获了知识,愉悦了精神,从而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感观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良性体验又会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形成兴趣学习的良性循环。教学者提倡在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这当中的“乐”实际上包括了多层含义:既有形式上的实体游戏之乐,又有通过某种形式的游戏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两种“乐”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实体游戏之乐是精神愉悦的前提,精神愉悦是实体游戏之乐的升华。当然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学派的David Elkind描述:“游戏是个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处理压力的一种方式;借由游戏,儿童把现实的情境转换,原本无法转换的情境在其中得以处理,内心的压力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得以纾解。”
数码钢琴在音乐课堂中的使用无疑可以使得游戏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从而更易达到其提高学习兴趣、愉悦情感情绪的双重培育目标。数码钢琴的场景音色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可以为游戏提供丰富的音乐背景,用声音来建构一个与现实环境几近相同的游戏场所。比如:农场、游乐园、海洋世界等等,还原游戏的天然性,使学生完全投入到游戏的场域空间中,浑然忘我。另外,数码钢琴的节奏区汇集了世界各民族的上百种各具特色的节奏:有清新的波萨诺瓦、有热情的探戈、有安静的爵士、有欢快的乡村波尔卡。当京剧节奏响起时,那装扮各色脸谱与鲜艳剧装的古代人物;印度节奏响起时,那一双双藏在面纱后充满神秘色彩的大眼睛;当然还有在典雅的华尔兹的伴奏声中,那穿着白色纱裙和水晶鞋参加宫廷舞会的公主……这所有的角色与情景,无不调动着学生的热情,挑战着学生的创造,不断激发着学生对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观念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创造音乐,让音乐参与生活,在中小学阶段显得尤为关键。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斥着媒体的声音,无论想要获取什么类型的音乐,如果仅仅想要满足听觉和视觉的感受,都会是一件无比简单的事情:CD、MP3、电台、手机、电脑随时都可以流淌出各种风格的声音和表演。然而,无论是丰富的听觉感受,还是炫目的视觉感受,这些永远都无法取代学生在自己演奏乐器时,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所积累的音乐经验。仅鉴于此,如果能够在中小学里建立数码钢琴(电子琴)的交响乐团,这样无疑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简便的音乐实践的途径。数码钢琴作为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新型乐器,具有传统乐器难以比拟的优势。数码钢琴的音色区里提供了上百种音色:西洋乐器组,包括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器组;中国民族乐器,包括弹拨乐器组、拉弦乐器组、吹奏乐器组、民族打击乐组。伴随着音源技术的飞跃,它可以实现对原声乐器惟妙惟肖的模仿,甚至创造出人们假想的各种声音。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使用一种弹奏技巧,就可以实现对多种乐器的操作表达。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在数码钢琴(电子琴)交响乐团这个平台,也许不需要学生一定要有学习小号或者任何一个乐器的经历,只需要具有初级的弹奏水平就可以加入乐队的排练,更早地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中。这个平台甚至对于完全没有任何乐器学习经历的学生,也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开放。从简单的节奏入手,使学生在逐步学习弹奏与聆听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其合作与交流的人文素养。这个由数码钢琴平台提供的交响乐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步成长,为其提供了一个不断延展的音乐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培养学生的参与性与合作性,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饶有兴致地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合作,彼此参与体验。
“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人们在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增进了享受,实现了价值,获得了自由。教无定式,贵在得法。现代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而是一个以全部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兴趣的空间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冯季林.论游戏在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
[2]Linda Torp,Sara Sage.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大卫·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Carol Dale Shipley.强化儿童的心智——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游戏本位课程[M].新加坡:新加坡商亚洲汤姆生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
作者简介:叶文(1975-),浙江丽水人,西安文理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