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的守望者——论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的文化立场

来源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一系列著述中,发表于1947年的《什么是文学》作为一份比较完整连贯的理论提纲,全面反映了萨特的文学思想和文化立场,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学界对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和论证逻辑却颇有争议,这一方面是由于文章强烈的论战性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萨特政治先行的立场影响了他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使他在文学和政治的两端摇摆不定。这种守望文学,又渴望跨出文学边界的心态,恰恰成为特定年代萨特思想困境的一种真实写照。因此,回到《什么是文学》的文本细读,在历史语境中解读"介入"和"自由"两个重要概念,并联系萨特在此文前后的其他著述,应该有助于捕捉萨特思想位移的轨迹,重现文学萨特和政治萨特在理论文本中的缠绕。
其他文献
<正>石材(粉体)产业是贺州市平桂管理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税收是当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强有力支撑,同时也是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平桂管理区地方税务局在积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GIS、CAD、VR等技术的数字防灾系统(DDRS)逐渐被用于火灾、气象灾害、泥石流等灾害仿真系统中.并取得很好成效,但在城市地震仿真领域的应用尚
双氯酚(Dichlorophen,DCP)作为氯酚类物质的一种,在化工、农业和医药行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该物质在环境水体中的残留浓度低、毒性强且不易降解,会对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是一种潜在的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利用吸附材料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分离是一种经济、高效、方便易行的方法。传统吸附剂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一定效果,但天然有机物的存在使其吸附效率降低,并且当污染物分子量较大时,吸附作用变弱,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系统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联性,并通过相关案例探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路和方法进
<正>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调整了公检法(包括国家安全机关)三机关对刑事诉讼案件管辖的分工,使其基本做到分工负责,科学有据;严格区分并强化刑事诉讼中的控诉、辩护和审判三
<正> 放射线防护服防护材料,以往对高辐射剂量多用铅细纤维,对低剂量多用铅系粉末与橡胶、塑料等填充层制成。 铅细纤维由于重复弯曲,而引起铅纤维断裂,最终导致屏蔽不良。另
<正>2015年是胜斐迩(SSISCHAEFER)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一年。通过大型项目的集成实践,胜斐迩对中国市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中胜斐迩携手苏宁,建设苏宁南京物流基地无疑是
也说“来着”史有为在日本教汉语,常常能从日本学生的口中得到启发,深化对汉语的认识。现在就举一例。造句练习中有"来着"一词,中国的南方人通常不大会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似乎是北
期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切实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当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