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处处体现语文,语文教学也应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本人试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情境、生活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三方面,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实生活;语文教学;学生兴趣
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高中语文课多是文学鉴赏,而文学又是生活的体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而作为一名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但作品中出现和学生生活相似或相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时候,很容易就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的点拨,就能很好的交流和畅所欲言。我从这几方面进行探究。
1.抓住作品意境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意境就是生活中生活场景的艺术表现,诗歌散文的意境更带有生活场景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创设意境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校园的景物来表达对它们的不舍。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初中学校和同学的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离别之情。我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自己的快乐时光,然后问这么美好的回忆你们舍得离开吗?这时刚好有学生提到:“我的学校没那么美”。我就顺势把学生带入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想象中,这时同学们更踊跃了,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等。我再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校园景色展现给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要求看我的大学生活照片。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通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打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3.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吸引他们去领略《飞向太空的航程》,展现我们祖国在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萌生自豪感。针对祖国一直坚持不懈的置身航天事业,上课伊始,利用一些国家现在正在战争的情况导入课文的讲析。我说,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周边的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虎视眈眈?那是我们不够强大。为什么他们又不敢直接抢取?那是我们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可这些实力是怎样才建立起来的,我们就来看其中的一条成长道路。又回到课文中。最后,根据同学们的生活常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现在所取得的新成就。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内容相沟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有生活才有语文的创作,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联系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也会觉得我们的语文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不是那么文艺,它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包括了很多领域。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增加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相对轻松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页和52页.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第7页.
[3]佚名.《调动学生情感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互联网.
[4]佚名.《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互联网.
【关键词】现实生活;语文教学;学生兴趣
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高中语文课多是文学鉴赏,而文学又是生活的体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而作为一名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但作品中出现和学生生活相似或相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时候,很容易就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的点拨,就能很好的交流和畅所欲言。我从这几方面进行探究。
1.抓住作品意境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意境就是生活中生活场景的艺术表现,诗歌散文的意境更带有生活场景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创设意境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校园的景物来表达对它们的不舍。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初中学校和同学的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离别之情。我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自己的快乐时光,然后问这么美好的回忆你们舍得离开吗?这时刚好有学生提到:“我的学校没那么美”。我就顺势把学生带入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想象中,这时同学们更踊跃了,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等。我再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校园景色展现给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要求看我的大学生活照片。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通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打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3.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吸引他们去领略《飞向太空的航程》,展现我们祖国在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萌生自豪感。针对祖国一直坚持不懈的置身航天事业,上课伊始,利用一些国家现在正在战争的情况导入课文的讲析。我说,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周边的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虎视眈眈?那是我们不够强大。为什么他们又不敢直接抢取?那是我们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可这些实力是怎样才建立起来的,我们就来看其中的一条成长道路。又回到课文中。最后,根据同学们的生活常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现在所取得的新成就。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内容相沟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有生活才有语文的创作,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联系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也会觉得我们的语文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不是那么文艺,它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包括了很多领域。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增加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相对轻松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页和52页.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第7页.
[3]佚名.《调动学生情感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互联网.
[4]佚名.《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