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药学博物馆,悠悠药香传千古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校园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药草满园。走进江苏药学博物馆(又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除了能闻到花香,还能闻到悠悠的药香,穿越千古,浸润人心。
  千年药史,见证时代的沧桑和变迁
  江苏药学博物馆始建于1936年,最初只是中国药科大学的一个药用植物标本室,8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收集、整理、扩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医药院校中标本藏量最大的中药博物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由两个展厅组成,二层展厅为药学史和专题标本展厅,三层展厅为中药、海洋药物和现代药学的综合展厅。
  走进博物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的不同的医疗器具,从最初的石制、瓷制器具到后来的各类金属器具,在不断专业化的同时,也越来越精美。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人们就开始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用骨头、玉石等原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并尝试用一些天然药物治病。药学博物馆内藏有很多在江苏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针、骨针和砭石,其中砭石到现在还在被中医们使用。
  到了明清,医疗器具尤为精致巧妙,一个用来碾药材的特大号碾钵,美如艺术品。文字说明上写着“清代:外刻龙纹,御用珍品”。
  还有一个展柜放着许多勺子,难道是展品放错了地方?其实,这是晚清时期中医外科用的儿科灌药器。勺子是空心的,勺口上面有个盖子,打开盖子可以往里面灌药,然后药就顺着勺柄直接流到喉咙处,这样,小孩喝药就尝不到苦了,足见古人的智慧。
  博物馆内特地还原了一个当时药铺的场景,门上方的牌匾上书“本草堂”三个大字,“掌柜”正在柜台上称药材。大门两侧的牌匾上写着“参茸桂燕,虎鹿仙胶”和“精制饮片,膏丹丸散”。前者指的是8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贵中草药材,后者则为不同的中药剂型,两者加起来是一则巧妙的广告。
  排列有序的展柜,各式各样的中医药用具,生动的清代药铺重现,一路走来,它们静静地向参观者讲述着那些与“药”有关的故事。
  镇馆之宝,出土药材可防腐
  早就听说这里的镇馆之宝——长沙马王堆千年不腐女尸手握绢包中的神秘药材,便迫不及待地跑去一探究竟。
  绢包中的药物均被加工成不规则的块段或细小碎片,历经2100多年已变得外观干瘪、色泽暗褐,难以辨别。
  为了揭秘绢包里的中药材,1973年左右,中国药科大学的徐国钧院士几经周折用粉末显微鉴定技术等方法,从中鉴定出了茅香、高良姜、桂皮、杜衡、佩兰、花椒、辛夷、姜、藁本等药材,后来还因此开设了药物考古学学科。
  鉴定出的几味药材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含有芳香油且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用来防腐保鲜。因此,在墓葬中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不是偶然。虽然出土的药物已经碳化失去功效了,但有专家仍猜测说它们就是千年女尸不腐的奥秘。
  了解到镇馆之宝传奇故事的同时,也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锁住时间的3万个“生命标本”
  中医药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科,研究天然药物的却不只有中国人。二楼展出的260多瓶默克生药标本是国内仅有的三套之一,历经70多年仍保存完好,因此弥足珍贵。默克集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家族性医药化工企业,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开发天然药物的公司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668年。上世纪30年代,默克公司运用植物分类学方法,将世界各地的植物药进行分类鉴定,规范标注拉丁学名,形成生药标准药材,行销全世界各地。1936年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成立初期,当时的教育部门花重金为学校购买了默克生藥标本,学校教学科研便有了标准药材样品。
  事实上,中国药科大学还有一套比默克生药标本数量更多、种类更齐全的天然药物标本,数量超过了万份。如果把标本瓶都换成书,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标本并非一次性购得,而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师生们从创校开始,历经80年不断收集而来,价值无法估量。它们是历届学生到山上采的,学生们采完药后,就和教授们一起鉴别植物的科、属、种,并且记录其详细的生长时间、产地、采集人以及拉丁学名等,然后才能放到标本瓶里贮藏起来。
  隔着展窗,可以看清标本枝叶上的每一条脉络,以及脉络上的每一处曲折。它们有的被蜡封于纸上,有的被浸润于水中。药香虽然闻不到,但似乎照样沁人心脾。这传统古韵、淡淡药香不仅让患者们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宽慰,更是让我们滋润其中,心境变得纯粹与平和起来。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不喜欢做孩子  “关于我的年龄,外界一直有些争议。”拉格斐在拍摄他的纪录片里说道,“我的出生大约是在1933年到1938年之间,具体是哪一年,我也不知道。”因为母亲出于某种隐秘的理由,烧毁了拉格斐的出生证明,再加上拉格斐喜欢保持这种神秘感,所以直到他去世,依然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年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拉格斐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卖炼乳,母亲在牛奶厂工作。因为战争原因,拉格斐的童年在德国边境的乡
期刊
一  2017年7月,一段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的视频,使一家餐厅一夜成名,日均客流量达1000人次。它就是位于北京的失重餐厅,凭无人点餐、无人上菜、无人收银的“三无”特色,受到食客的热捧。  进店入座,用平板电脑点好菜,扫码付款,短短几分钟后,食物就会沿着半空中的双螺旋轨道,完好无损地送到食客面前,整个过程大约只需要17秒钟,这就是失重餐厅炫酷的服务方式。  “失重”的创意来自于德国的“机械小霸
期刊
江蘇水碧于天、如诗如画的城乡风貌,令人瞩目、振奋人心的发展成就,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奋进姿态,让众多从江苏走向世界的江苏人豪情满怀,面向未来信心倍增。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作为东部沿海第二经济大省,江苏成为全国范围经济增长最快省份之一。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分析报告称,以绝对值计算,自1978年至2018年,江苏GDP总量增长了3343倍。在此背景下,江苏涌现了
期刊
1953年,斯蒂芬?佩里的父亲杰克?佩里作为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带领一批英国工商界有识之士,与中国开启了贸易对话。2018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佩里,称赞他的父亲撰写了一段中英友好的佳话。  走在父辈的道路上  1972年,24岁的佩里跟着父亲来中国。“在我们搭乘的飞机上,恰巧有前往中国访问的马耳他总理。当飞机在上海机场降落时,欢迎的鼓声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能量和热情。”在
期刊
我怀念那个憩息在美丽沼泽上的五彩鲜艳的半透明房子。住在里面,黑夜只是一瞬间,白昼漫长而绵绵不绝。巨大的云朵在天空飞快地移动,房子里也跟着忽明忽暗。  我家床底长满了青草,盛放着黄花,屋顶上停满了鸟儿。那些鸟儿的小脚印细碎闪烁地移动着,清晰可爱,给人“叽叽喳喳”的感觉,虽然它们并没有叽叽喳喳地叫。我们在帐篷里愉快地生活,不时抬头看看半透明顶篷上那些调皮有趣的小脚印。它们浑然不觉,放心大胆地在我们头顶
期刊
我离开家乡才知家乡与我的关系深重。我对自己走出去,感觉到高兴,有距离,能更多认识自己和原生地。我用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生长的土地。它在我的觉悟里,在我的日子里。这些年我不间断地借助写作、阅读了解和体会它。  时间越久,越理解了生长和断裂合为一体的一些意义,那个过程,有许多不可逆转的因素,无论悲喜,无可动摇。  在家乡,劳动和土地,都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没有声息和渲染。尊重劳动和土地,尊重那段时间里
期刊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海外华人纷纷捐资捐物援助祖国。大洋彼岸的美国,两名中国女飞行员李霞卿和颜雅清紧锣密鼓地筹划一场慈善募捐之旅。  从1939年3月至7月,她们驾机飞行超过15000公里,造访了美国40余座城市,最终抵达纽约。她们的故事,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关注,她们不仅为中国筹集了大量善款,也向海外传递了侵华日军非正义的舆论声音。李霞卿作为这场飞行活动的策划者,更是被誉为“东方蜻蜓
期刊
抚今追昔,拉开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序幕的是一位被大多数人忘记名字的先行者。百年前,他开启了具有革新意义的留学教育大门。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以及世界文化的涌入中国,也因此跨入一个新阶段。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放眼世界,敢为人先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的贫困农家。  容闳7岁时,父母将他送往免费提供食宿的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学习英文。  184
期刊
第一次读《邓肯自传》,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晓庄学院读书时。那时候,人们的视野刚刚随改革开放而打开,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着。其中外国文学作品特别受年轻人青睐。这本书是我那些年躲在寝室的床围里,废寝忘食夜读书籍之一。  邓肯是美国舞蹈家,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舞台上赤脚表演的艺术家。她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首先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成为现代舞蹈的创始
期刊
最美的秋天  2018年4月,我和朋友来到神往已久的巴塔哥尼亚。这个被称作“天之尽头”的地区主要归属阿根廷,小部分属于智利。正如巴塔哥尼亚的名字——“巨人的足印”所展示的那样,它就像一只大脚,延伸到了南美洲的最南端。  我们的第一段行程,主要集中在阿根廷的冰川国家公园。为了拍摄最美的日出,我们决定提前赶到山上露营等待。营地周围的山谷秋色正浓,漫山遍野一片鲜红。更完美的是,打开帐门就能看到高耸的雪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