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的家风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li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龙元帅曾对儿女们说:“依靠自身努力,做有用之人,行大义之事才是根本。不要求你们成名成家,也不要想去做什么大官,但必须拥有一技之长,这样,于己于国家都有利。”
  儿子贺鹏飞出生时,贺龙已经五十岁,但他从不娇惯儿了。上初中的贺鹏飞踢足球时,腿部骨折。照理说,父母心疼都来不及。可是,一个星期后,贺龙就让打着石膏的儿子去学校。贺龙自然不允许儿子坐自己的专车,就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贺鹏飞上下学。贺鹏飞拄着拐杖坐在三轮车上,全然没有因为是元帅的儿子觉得不自在。当时,有老战友觉得贺龙不近人情,他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再说,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将来也好独当一面,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出面帮忙。贺龙告诉儿子:“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明白了父亲意思的贺鹏飞,在清华附中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
  贺龙教育子女,日常的基本礼仪和艰苦奋斗的传统坚决不能丢。吃饭时,嘴巴不能发出声响,饭没咽下去之前不准说话。孩子们如果不慎掉下饭粒,他会捡起来吃掉,并对大家说:“一粒粮食一粒汗,要懂得去珍惜。”贺鹏飞少年时的着装,几乎全由父亲的旧军装改成。
  有一年在重庆,恰逢贺龙父亲的忌日,他把子女们召集起来,逐一对着搁置在窗台上的父亲照片磕头跪拜。他说:“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长辈的追思和悼念,尽管离去的老人不可能知道在祭奠他,但后人却不能失去感恩之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大家才会有今天。”賀龙元帅倡导的孝道,被儿女们很好地继承下来。到了贺鹏飞这一辈,形成一种习惯,姊妹中每天必须有一个人在家陪着老母亲吃饭。
  女儿贺晓明年少时,总是给人腰伸不直的感觉。贺龙多次提醒后无果,就训导女儿说:“做人,坐得有个坐相,站得有个站相,这不只是雅不雅观,而是个精气神的问题。小小年纪就弯腰驼背的,那怎么行?”他责令女儿每天必须靠墙站立一个小时进行自我矫正。 如今,67岁的贺晓明,身板依然挺拔,无疑是父亲的功劳。
  贺龙元帅虽然严厉,但无时不表现出厚重的父爱,给后辈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一次,他用小尺子责打年幼的贺晓明不成,不料被女儿重重地咬了一口,因而落下“笑柄”,在战争年代没有擦破一点皮,和平时期,反而被女儿咬伤了手臂。对儿女的爱,贺龙往往用爽朗的大笑来表达,而且时常边笑边竖起大拇指,以示赞扬。孩子们考了好成绩,他笑;孩子们射击水平得到提高,他笑;在运动会上拿到名次,或者在游泳时超过了他,他也会笑。还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孩子,领着一家人去观赏《天鹅湖》,儿女们看不懂,他会事先详细地介绍剧情,甚至儿子组织一帮同学踢球,只要他有时间,一定会到场呐喊助威。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1916年,冯国璋入主北京新华宫,成了正式大总统。此时的冯国璋志得意满,身边更有一位新婚的夫人周道如。  周道如是江苏宜兴人,父亲在科举考试中跃登甲榜后不幸早逝,家道中落。周道如品性纯良,举止端方,从小发奋读书,进入北洋女子公学,毕业后留在其附属小学任教。北洋女子公学的总教习吕碧城对她非常欣赏,恰逢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要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吕便将周道如推荐给袁家。不想周这一去就是十多年。袁家的儿女、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