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伦理思想中人的发展的思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重民”、“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
  西方人本主义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强调个体的主体性。然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只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
  历史上各种各样偏离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所造成的历史发展的停滞甚至是退步迫使我们探索一条科学的、真正符合人的本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们当今时代关于人的发展所应当树立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民本思想;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人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最古老、最诱人但有最难解甚至是无解的常谈常新的问题。古希腊德斐尔神庙里早就存有关于“认识人自己”的箴言。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对于自然事物的发展认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各种科学发现、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是由人的不断发展而决定的。因此,人的发展问题便逐
  渐成为古今中外人类自身重点关注的一个视域。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就已经产生。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所谓“仁者人也”,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仁”是为人之质,做人之道。只有具有仁的精神和品质,行为按照人的标准、要求去做的人,才能叫做真正的人;其次,应当把人看作是目的,而并非手段。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时,彼此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全部道德生活的根本前提和出发点。由此可见,“仁道”即是“人道”,“仁”的内容也就是关于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民”。因此,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民本思想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核心思想。
  所谓民本思想,其关键就在于一个“本”字。因为它首先承认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人民百姓是构成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次,民本的“本”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也指“民心”、“民意”。即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深刻而独到之处。
  然而,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指导下,具有数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从未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诚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体现了一种仁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的人伦道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一切个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的道德精神将中国传统社会中几乎所有的角色定位无一不被纳入礼教规范中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他们没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空间,也没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生活,甚至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还有一个“慎独”在无形之中规约着。中国传统社会是属于君王统治者的社会,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就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规范准则。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中就体现出古代的统治者只是将民众百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只有当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时,才能为自己巩固统治政权。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思想中,几乎不存在主体意义上的个体,民就是“群”中的一部分,是社会中居于特定位置的群体。
  其次,传统的民本观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荀子说:“民之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亲民、爱民,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用民以求“兵之劲、城之固”。一个“用”字,突出表明了传统民本观的工具性:民并非是真正的“本”,不过是“用”;民并非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民并非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而只是统治者实现统治秩序稳定的一种手段和策略。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民本思想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人本主义产生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他所描述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是欧洲人本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本主义就是指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种哲学观点。他与神学宗教思想相对立,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心灵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简单的说,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一种哲学理论,是人道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最初的一种西方人本主义。比如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看作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伯里克利也曾说过:“人是最好的”。只是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优良的城邦生活,一个公民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并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开始流行并发展,它反对宗教神学,提倡肯定人、尊重人、关爱人,承认人的主体存在性。在当时,理性主义冲破中世纪神学的桎梏,思想家们开始以“人的眼光”观察社会,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则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最高点。流传至今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体内容的人道主义虽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侧重于政治、道德、文学等方面的意义,而并非是一种哲学理论,然而它却仍是以人道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及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马克思创立的新的人学思想,突破了15、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之精华,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将它提升到与新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开拓了现代人本主义世界观即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人学的崭新境界。
  在西方,个人才是一个国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一个群体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离开了个体的存在就无法谈论所谓的整体。从历史上看,早在荷马时代,“自我”、“自己”、“个体”的观念就已经流行了。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这次人的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呼唤人的主体性的最强音。他完全否定了“神道主义”,继而提出了强调个人主体性的“人道主义”。这对于推动人们从宗教神学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主体性呼唤的运动从未间断过。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必须将个人从整体社会中完全解放出来,突出人的个体性、主体性,只有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人类才能凝聚成一个整体,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向前发展。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看来,人不仅仅是被看作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元素或细胞,人更应该是集体和社会的真实前提,是现实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当然,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到现在所形成的“人道主义”并非是完美的,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在现代西方社会,人道主义被统治者当作一种政治目的和手段,体现国家意志。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非客观的、形而上学的,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人本主义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利改造。
  中国传统封建伦理扼杀人的个性、限制人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也将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于其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重民”、“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西方人本主义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强调个体的主体性。然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只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尤其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现存形式人道主义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手段,就这一点,是不值得我们认同的。因此,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还是西方人本主义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都需要我们辨证地去看待。我们只有将两者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人的平等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正确论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实践体现。
  反思人类发展历史,我们在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在古代,人类受控于自然的束缚之下,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观念;在中世纪,人又变成神的仆人,神主宰和支配着人的世界;在近代以至现代,人类虽然有了自觉的发展观,但是由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不成熟认识,特别是对于人自身的认识的不彻底,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不科学、片面的。历史上各种各样偏离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所造成的历史发展的停滞甚至是退步迫使我们探索一条科学的、真正符合人的本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们当今时代关于人的发展所应当树立的核心理念。
  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将人的发展作为人类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一切活动的主体和目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认识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社会的一切物质产品、物质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总是按照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来进行的,总是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是严格地接受人与自然特有的相互关系制约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人的利益服务,满足人的目的和需要。人不仅在实践中创造财富,窗在历史,而且要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最终发展自己。
  由此可见,“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涵义比“可持续发展”更为深刻,内涵更为丰富。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升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哲学(伦理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突出强调了真正的“人”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戴茂堂.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 王建伟,阎增武,刘宝村.科学发展观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6.
  [5] 刘学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 赵汝生.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齐鲁书社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参差不齐,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有自己各自的特点,“ 五重五轻”;从成因来说,主要有:(一) 认识到提高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但关注不够;(二) 文化知识不平衡, 文化素质核心把握不准;(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严重不足。对策有(一)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二)在大学生中营造读书求学的良好氛围;(三)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成因;
期刊
切实有效地实施并充分发挥人大司法监督的优越性对促进司法公正意义重大。《监督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人大常委会对“两院”的监督权。强化大常委会的司法监督,关键在于综合运用现有法定监督方式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增加人大常委会了解司法机关工作情况的信息渠道,监督的信息触角深入日常司法活动之中,把监督关口前移,使人大的各种监督形式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监督的民主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
期刊
摘 要:审讯是侦查人员为揭露和证实犯罪,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讯问的一种基本活动。成功的审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审讯氛围,良好的审讯氛围是指:在科学的审讯思想指导下,在审讯主体(侦查人员)的调节和控制下,在和谐的审讯空间里,侦查人员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审讯策略和审讯手段,引导犯罪嫌疑人沉浸在审讯所必需的情感之中,激发犯罪嫌疑人的交罪欲望,以达到审讯的目的。本文从科学的指导思想,高超的审
期刊
摘 要:军队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思想灌输和精神激励活动,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政治工作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语言说教的能力,更取决于其自身的形象。因此,领导者能否做到以身作则,对军队政治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以身作则;军队;政治工作    一、领导者“以身作则”是古今中外军队政治工作所共同遵循的一项方针原则    军队政治工作是一种思想灌输和精神激励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主要是通
期刊
摘 要:证伪主义是建立在批判归纳主义与证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是波普尔科学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波普尔反对循规蹈矩的遵守归纳法。在他看来,科学理论起源于大胆的假设,这些假设不管按现有的知识标准是否合理,一旦它成功地解决了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便被确认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波普尔提倡以怀疑、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待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使科学处于不断创新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
期刊
摘 要:传统的环境诉讼对原告资格限制得十分严格,其中主要体现在对“损害要件”的认定上。美国环境诉讼率先打破传统理论对“损害要件”的限制,赋予公民和组织提起环境诉讼的权利,在促进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设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呼声日益高涨,了解美国的环境诉讼对“损害要件”的认定,对今后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诉讼;损害要件;原告资格    由于对自然资源
期刊
摘 要:名词和形容词进入“N的A”结构,要求他们在语义上能够搭配。N和A之间存在着语义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起作用的,对N和A能不能进行搭配,搭配的容易度都有着影响。  关键词:“N的A”结构;定中结构;形容词;名词;语义搭配    “N的A”结构是指名词充当定语,形容词充当中心语的定中结构。N表示名词,A表示形容词。“N的A”结构的构成,要求充当定语的名词和充当中心语的形容
期刊
在我国,农业专项资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资金,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专项支出。它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其分配管理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强,每项资金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安排,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二是点多、面广、线长,项目涉及千千万万家农户;三是实效性强,切实为农业、农村、农民办好事,造福于民。因此,必须
期刊
腐败问题是破坏组织(团体)肌体、影响组织(团体)健康发展,并对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的一种被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行为。然而,由于个人利益恶性膨胀的驱动和各种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使得腐败行为时常发生。无论是在什么国家,在什么制度下,也无论是在什么团体组织中,腐败和反腐败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都对反腐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和各级
期刊
关键词: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儿科护理;多种用途    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在各级医院的各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中均被广泛使用,它除了静脉输液的用途外,在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中还有其他广泛的用途,尤其是在儿科专科护理器材缺乏的基层医院。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一次性静脉输液针(51/2s号)  1.2 制作方法:取无菌剪刀将一次性静脉输液针的针头与塑料细管的连接处齐头剪开,保留细管部分放入铺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