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爱教育理念下网络德育有效性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是教育的首任,全纳是教育的至理,爱是教育的源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品德教育中作用独特。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家长提网色变。作者认为在纳爱教育理念下,从“承纳差异增强网络信息甄别力、拓展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使用率、灵活形式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三方面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网络德育有效性。
  关键词: 纳爱教育 网络德育 信息甄别力 平台使用率 “德育实效性”
  网络德育是网络和德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现实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是现实德育的组成部分。现在,互联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开阔视野、交流信息、拓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品德教育中作用独特。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德育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家长提网色变。如何趋利避害,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独特优势,提升网络德育的有效性呢?实践研究告诉我们必须在纳爱教育理念下,从“教育引导增强网络信息甄别力、拓展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使用率、灵活形式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三个方面实施。
  一、承纳差异,强化道德自律,增强网络信息甄别力
  海纳一切学生、承纳差异学生,是纳爱教育的核心理念。针对学生性格差异、可塑性大、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误导的特点,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入手,加强正面、健康信息对学生的引导和熏陶,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一是重视道德意志教育。以学生入迷、家长担忧的“网络游戏”为突破口,开展“健康网游、绿色网游”专题教育。首先,教师向学生投放网络案例,组织班级讨论,以集体教育的形式进行直面问题、触碰心灵的思想洗礼;然后,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结合“身边典型”,反观、自查、感悟,进行网上讨论,进一步巩固教育,提高觉悟。学生对“网络游戏”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这块“硬骨头”随之被啃下。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性和影响力,组织优秀学生成立“学生网络”俱乐部,定期组织网上小组活动,通过网上查资料、做游戏、展示作品、开展竞赛、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二是培养自我保护意识。鉴于很多学生缺乏社会交际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更缺少安全上网知识,很容易误入歧途或遭受诈骗,污染心灵、伤害身心。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告诫学生不要在网上随便发布个人、家族信息,警示学生不要被网友蛊惑,提醒学生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或引诱性网站等,一旦发现可疑信息就要及时告知监护人。通过提高自己对网络的甄别力,为安全、健康、文明上网构筑“防火墙”,自觉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袭。
  二、拓展资源,发挥德育合力,提高网络平台使用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突破时空,实现信息对接,网络内容的直观、生动性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开发网络资源,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一是开辟“德育在线”和“家长学校”专栏。首先,针对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在校园网显著位置开辟“德育在线”专栏,以事理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德育工作思路、措施和取得的成绩等,对学生进行政治、纪律、法制、安全、人文、心理健康等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受到教育、受启发。其次,在校园网开设“家长学校”专栏,为家长精选系列成功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并以“家教讲座”为窗口,向家长介绍学校纳爱教育成果,增强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同。家长在“家长论坛”留言板中可以自由讨论一些具体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互相出谋划策。
  二是建立班级QQ交流群和开通“家校”通。首先,由班主任建立QQ交流群,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一并加入,方便群友之间“即时通”。其次,学校与电信、移动公司合作,尝试开通“家校通”,教师利用网络向学生家长发送短信汇报学校新动向和学生在校表现,家长通过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家校通的即时功能,较好地补充班级QQ群对网络的要求,成为家校沟通的“对讲机”。
  三、灵活形式,畅通德育渠道,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中小学生有兴趣点易转移、意志力不坚定的特点,为此,学校要强化教师的教育引导,灵活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一是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将以会议桌上的班主任论坛由“线下”复制到“线上”,根据学生德育、班级管理等热难点问题,每月确定一主题,附上具体案例由班主任投放在校园网的“班主任论坛”中,供互相讨论、学习与借鉴。
  二是定时开放网络心理咨询室。因为中小学生存在不愿意当面向心理咨询教师咨询的现实,所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进入咨询室,以隐身人、游客的身份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心声、咨询问题。心理老师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心态、净化心灵,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另外,在网上还可以设立“心语小屋”和“心理信箱”,学生可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和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以书信的形式写给心理老师,心理教师根据问题给以解答疑惑,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总之,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更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大网络德育研究力度,探索网络德育与其他形式德育结合的新思路,充分利用网络德育的能动性,构建立体德育体系,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善卿,张炳生,辛国俊,著.生活德育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虚拟仪器原理》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智能仪器仪表及测控方向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在该课程教学中理论讲解与实验训练兼具,本文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 《虚拟仪器原理》 智能仪器 教学探索与实践  上世纪后期出现的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技术强调在通用的计算机平台上构筑仪表仪器功能,是计算机技术与仪表仪器技
摘 要: 社会变革必然引起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中学德育工作也要随之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面临一定的风险,比如德育目标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内容滞后性、运动化;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方式单一化、封闭化。我国中学德育存在机遇和风险,对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中学德育有如下几点对策:以行为习惯为突破口,抓养成教育;以“四自”为目标,抓观念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学习、生活、处事的态度,抓住中职生的特点,从思想、心理、学习方法、习惯、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论述,并指出与中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认识偏差 学习目标 自卑心理 问题情境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黄金时期——青春期,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比较贪玩,尤其是“90后”,具有无拘无束“放得很开”的性格特点。正是由于无拘无束“放得很开”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德困生的存在,这些学生不但耗费了老师许多精力,还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整体风貌。老师对这样的学生绝不能放弃,而应该放下成见,降低要求,以一颗宽容的心对
摘 要: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认识学生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认知偏差现象,有些认知偏差教师能够意识到,而有些却有相当的隐蔽性,教师不一定能意识到。教师如果对学生有认知上的偏差, 就很难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继而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作者从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案例,探究了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的方法。  关键词: 教师 认知偏差 原因 纠正措施  屈指算来,我与任教班级的孩子朝夕相处已经四年了。我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