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艳生辉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湖南艺术界的朋友介绍,我认识了青年画家伍艳辉。更准确地说,先欣赏其画,再认识其人。虽然,交流的时间不长,但她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是深刻。
  伍艳辉生长在湘东一个风景秀美的山村。这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土地,不仅赐给了她娇美的容貌、恬静的性格,更赋予了她对大自然一种特别的情怀和对艺术感受的特有天赋。20多年来,她钟情笔墨,孜孜以求,游览名山胜迹,临摹传世经典,拜学山水名家。如今,年纪轻轻就已收获颇丰。其作品数次入省展,并多次获奖。她本人已为省青年美协理事、省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了。
  伍艳辉主攻山水画。读她的作品,感觉如山风扑面,清爽自然。那山那水那云彩令人心旌摇曳,一扫都市的灰蒙与疲惫。
  诗化的意境,是其作品的特征。自唐代以来以诗论画,无形画的诗歌对无声诗的绘画倾注了极大热情。于是诗情画意,被世人尊崇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伍艳辉的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了向传统抒情诗靠近,追求诗意般的时空境界。那大山的雄壮、云彩的飘逸、林泉的吟唱,都像是一行行精美的诗句。如果说,早期作品还处在笔墨的形象化阶段,以形写形,图画山川,那么近年来,她不断超越,奋力创新探索,进入了物我为一体、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的境界。如《林壑清音天上来》《青山隐隐水迢迢》《如诗如画是家乡》等佳构,有一种春风得意的挥洒自如,迸发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笔墨气势和充盈的构图相辅相成,墨色苍润遒劲,布局合理而不失空灵。作品的题款也极富诗意,拓展了画面的内涵,升华了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故乡的山水,是创作的源泉。浏阳人杰地灵,文人荟萃,被誉为湘东明珠。浏阳山水灵韵,浏阳河婉转多情,大围山清凉如水……等等这些都是孕育艺术生命的摇篮。月是故乡明,酒是故乡醇,故乡的山水最迷人。伍艳辉热恋着这片故土,把青春和爱情毫不吝啬洒向这片土地。她背着画夹,踏遍故乡的山山水水,用一颗艺术的心去感受这片神奇的山水,去撞击灵感的火花。那《白云生处》,云雾缭绕,山岚时隐时现,若明若暗,松树升腾,横空出世;那《静静的山庄》,晚风吹拂,飞鸟归巢,万物生灵在这片幸福的土地上都是如此安详;《在水一方》《诗意的栖居》里,小桥、流水、鸬鹚、吊脚楼,热情迎迓,撩人心魂,是那样的亲切,又令人生出一种莫名的淡淡的惆怅,犹如深夜远处飘来的琴声,勾起些许渐行渐远的记忆。
  笔墨的运用,是永远的追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历代个性风格强烈画家们的笔墨语言都是非常具有个人独创性的。如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黄胄画毛驴。伍艳辉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慢慢地感受、领悟、创新,逐步地树立起对个性化笔墨语言的自信心。近年來,她开始有了新的启迪和醒悟,摸索了新的方法和技巧。在自然的笔墨渗透中,有了自己的哲理思辨、审美个性,提升了自己的造型水平,特别是从她近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可喜的超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形成个人风格需要从生活中不断地发现、提炼,需要艺术家不断地学习、领悟和独立的判断。艺术是一辈子的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伍艳辉将站在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顾问)
其他文献
网名铜仁堂,浙江宁波人。自幼随父亲学习铜雕技艺,创办明清家具铜配件及铜工艺品厂。自1990年起开始收藏铜手炉、刻铜墨盒和镇尺,至今已具有一定规模,藏品有晚清和民國时期文房刻铜,按照专题系列可分为陈寅生刻铜、名家画稿、微雕小字、精雕青铜器等。以藏会友,愿结交天下刻铜藏友。
期刊
网名寂斌。喜好简约自在的生活,自幼喜好收藏,汲及范圍广,尤钟情于核雕紫砂文玩手串。2015年始涉刻铜文房雅玩,信奉唯精是藏。
期刊
網名戈丁,河北保定人。酷爱收藏,尤其是收藏刻铜墨盒,并专情于军政墨盒题材。现藏品中有保定军校、西北军以及平民交往等系列已初具规模,愿与广大藏友互通有无交流心得。
期刊
怀莲斋主人,上海人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由于家学渊源,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与收藏。幼年开始集邮,中年痴迷于刻铜文房专项收藏与研究,至今已有十年整。收藏的终极目标是一百件刻铜文房珍品,以名家亲笔书画铜为主线,辅以清代文人与民国精工作品,目前已集藏八十余件,未来十年期待达到收藏目标并不断淘汰以求精益求精,希望各位藏友能支持我早日圆梦。
期刊
斋号云在堂,河北涿州人。收藏有年,喜愛刻铜文房,以研究鉴赏为主,致力于近代刻铜史和与刻铜有关的陈寅生、陈师曾、姚茫父等专题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期刊
娄东王时敏血战宋元,得大痴之神髓,之后“三王”乃有清初之盛,画学至此而成重要篇章,此后娄东王姓画家不绝于画坛,然少有所成。宋公文治先生出,令娄东声名再起,传至玉麟兄,宋家之名若王家当年,兄之“山阴岩壑”为其精品,所图壑中出岩,石中出泉,结构繁密,而不为笔墨之累,气韵寓于岩壑之中,得古人画法之精要,又别开新貌,若“四王”见此,亦当折服也。  ——陈履生  玉麟以其从传统中“化”来的细笔山水而自成面目
期刊
谈起陈寅生,会或多或少地提起鲍康。陈寅生青史留名,除了刻铜技艺高超、顺应时代的需求,也和鲍康的欣赏推介有关系。后世称引寅生,最津津乐道的金句“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最早即出自鲍康。鲍康的朋友圈超级强大,因此这句话的分量和影响不容小觑。  辑佚钩沉有关陈寅生的文献记载,鲍康编著的《观古阁丛刻九种》(图1)是重要线索之一。鲍康富收藏,广交游,承家学谙辞章法度,循礼义守官场规仪,学风严谨,文笔
期刊
收藏不但是对古物的欣赏、把玩,更是对古人精神的体会、敬仰与传承。刻铜小字墨盒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文房刻铜艺术,蝇头小楷,万字如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同时还需要虔诚的心态,精益求精的耐心、专注和坚持才能完成一件传世的精美作品。每次欣赏一件文章、书法、刻工俱佳的千古名文小字墨盒,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祥和沉静的艺术之美,惊叹先辈精益求精的做事功夫!这与我们现代人心浮气躁的心理形成了鲜明的比对,我们需要从传
期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笔者对教育类墨盒情有独钟。最近从长沙一位藏友手中购得一方学校奖品墨盒,由于包浆很厚,边款小字不是很清楚。经过一些时日的“把玩”字迹逐渐清晰,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中间四个大字:优胜纪念,右边款:湘潭全县儿童国耻讲演比赛高小组,左边款:湘潭新群学校校长黄笃杰赠,上边款:第二名郭锡祺,下边款: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于是根据边款查询新群学校的相关资料,竟然发现了一段非同寻常的
期刊
今年7月,郭君飞满怀留恋地结束了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作访问学者的生活,其导师为欧阳中石先生。写点字读点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能到欧阳先生门下作访问学者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欧阳先生已经80多岁,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学者,也是国内第一个带博士研究生的书坛泰斗,郭君飞能进这个“门”,就是老先生无言的肯定。  郭君飞年幼家贫,自称是放牛娃,在初中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才得以接触毛笔,到了师范才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