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老人”魏世杰:半生为国,半生为家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dddes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个人一辈子啊,上半生我是在九院研究这个核武器,这算是为国家。后半生呢,回到家里边,照顾我的亲人,我尽到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这叫为家。”魏世杰说。
  若不是因为来到《朗读者》节目,魏世杰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是著名的核研究科学家,更是一位坚强而伟大的父亲,他的故事,不仅让主持人董卿落泪,更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他曾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倒霉老头”,但今年77岁的他却仍然强调:“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核弹老人”,前半生献给国家
  1964年,从青岛即墨走出的高材生魏世杰,自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23岁的他,将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时系主任把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去,很神秘地告诉我们,要从事一项很重要的秘密工作。我们接到通知后,就坐着火车一直向大西北去了。”
  火车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赶到西宁时已是6天之后了。到那后魏世杰才被告知他所去的地方,是离青海湖不远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全年高原气候,平均气温零摄氏度左右。然而严峻的环境并没有阻挡科研人员奋勇攻坚的脚步。
  当时的魏世杰并不知道,他进入的是中国首个核武基地。他更不知道,他从事的是核武器研制中最危险的爆破部件组工作。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粉身碎骨”,魏世杰的行业,或许就是这样的。谈及自己的工作时,他说:“我是负责很小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测试炸药的一些参数。炸药(爆炸)我亲身经历过两次,一爆炸以后,整个人还有这个工号,几乎都粉碎了。我都做好牺牲的准备了。”
  他曾说,“我们现在经常讲‘两弹一星’啊,我们认为是很光荣的、很自豪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光环。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光環的后边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和代价”。
  1974年,魏世杰的单位迁到四川,他在山沟里一待就是16年。在那个年代,核武器研究是一份绝对保密的职业,“原子弹”三个字是坚决不能说的。为祖国的核事业,魏世杰隐姓埋名整整26年,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先后有1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防科工委的奖励。
  有一本荣誉证书魏世杰特别珍惜,时至今日拿出来时仍小心翼翼。那是198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纪念时颁发给他的。上面印着当时原子弹爆炸时的照片,而且还写着:魏世杰同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了贡献。
  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倒霉老头”
  在老家的母亲因常年劳累双目失明后,魏世杰不得已提交了工作调动申请,1990年回到青岛市黄岛区科协工作。
  而当他回到家乡山东青岛,想颐养天年时,却发现倒霉的事儿,接二连三地就来了……
  魏世杰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刚回来的时候,他就发现,已经14岁的儿子说起话来还是天真烂漫,就跟一个六七岁小孩差不多。后来到医院检查,诊断患有“先天性智障、二级智力残疾”,不能工作,生活难以自理。
  过了几年以后,即2000年的时候,大学毕业后的女儿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每天要吃几十种药,而且要终生服用。后来,女儿的这个精神分裂症变成幻听,耳朵里总听到有个人给她讲话。她说叫“老神”,她总跟那个“老神”对话。
  面对一双儿女的严重残疾,在核基地从事化验工作二十多年的妻子陈位英,接受不了这样的沉重打击,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伴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和糖尿病。
  魏世杰说,“我一家四口人,有三个重病号,所有的家庭重担基本上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你说我,我自己叫‘倒霉老头儿’,你说是不是很恰如其分”。
  有一次,魏世杰老伴想要自杀,趁魏世杰不在的时候,她把手腕割了。魏世杰回来之后,发现厨房里边淌得满地都是血,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抢救过来了。
  魏世杰问:“你为什么这么干?”她说,“我看你太累了,我要是走了,你可以减轻很多负担”。
  有一次,女儿也要自杀,她写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得很明白:“我的爸爸妈妈是最好的爸爸妈妈,我这一辈子是不能报答你们了,我只能等到下一辈子报答你们。”
  “要热爱幸福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生活”
  节目中提到这段往事的时候,董卿和现场观众都哭了,魏世杰自己的眼眶也红了……别的老人在下棋、出国旅游、念书上学,对于魏世杰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他说,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连病都不敢生,尽量在保持自己的健康。
  历经种种磨难,魏世杰有个体会就是:再大的灾难如果降到你身上的话,你要正确地面对它,你不要回避,它都是可以度过去的。他还强调:“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最后,魏世杰在节目中朗诵道:“我这个人一辈子啊,上半生我是在九院研究这个核武器,这算是为国家。后半生呢,回到家里边,照顾我的亲人(一照顾就是28年),我尽到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这叫为家。”据悉,多年来,魏世杰所作的科普报告350多场,听众达20万人,足迹遍布全市高校、社区军营、厂矿企业,并撰写科普著作200多万字。
  (《齐鲁晚报》2018.7.3潘旭业/文等)
其他文献
几天前,在小区召开的“团结共建和谐小区”大会上,我领到了“调解工作先进”奖。《新传奇》助我获得这一奖项的趣事一幕幕又展现在我的面前。  我用今年《新传奇》第1期的那篇《让自己强大须放下十样东西》,让楼上一对老夫妻放下抱怨、怀疑的毛病,变成相互关心、体贴,常常早晚结伴外出锻炼的恩爱老夫妻。  我用《新传奇》第4期的那篇《听老人唠叨就是尽孝》,劝说同事小王不再讨厌母亲唠叨,而且还几乎天天到母亲家听听母
期刊
情绪平稳守护心脏 心脏节律体现在心跳的规律性及频率上,呈现明显昼快、夜慢规律。白天,心脏通过加快心跳,增加心排血量,保证大脑及全身,尤其是肌肉系统的供血。睡眠中,器官、组织的供血需求相应减少,心跳则变慢、减弱,使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影响心脏节律的因素很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其中之一,例如不少更年期女性会出现心悸,甚至心律失常。  除了疾病因素,激动、生气、过度劳累等也会打乱心脏节律。比如,该休息
期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也应当看到,现在有一些干部在改革
期刊
喝水最怕快 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有心脏不适的人群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颈椎最怕吹 夏天有些人喜欢在空调房里工作或休息,但是如果空调对着颈椎吹,周围的软组织容易产生病变,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加之坐得太久还会造成颈部运动失调,从而使颈椎病的症状加重。  家里最怕细菌 春夏交替之际是过敏高发的季节,各种细菌、病毒伺机而动。许多人认为
期刊
震惊世界!人类有望长生不老?  秦始皇一辈子都在追求长生,历朝皇帝都被称为“万岁”以求不老,求道、修仙、炼丹……人们为了长生用尽方法,我们往往认为这些人都是不可理喻。但如今,一个消息震惊世界,人类真的有可能长生不老!  首先,各种慢性疾病、三高症都得到缓解,心脑血管病人,糖尿病人,关节炎;老年眼病,耳鸣耳聋,痛风,慢性炎症等等,都能感受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资深人士预言,这是一种改变人类未来的新
期刊
有段时间,我陪老妈在北京住院。一天病房里來了个老太太,70多岁,没有家属陪同,一个人办手续折腾了俩小时。  阿姨说,她家就在北京,唯一的一个儿子38岁,是个小领导,特别忙。儿媳工作也忙,还要照顾4岁的孙子,顾不上她。老伴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更指望不上。直到这位阿姨要做手术,必须家属签字了,她儿子才现身。他像领导视察一样在阿姨床前站了几分钟,随便问了几句情况,就急着去找医生签字,说一会儿还有事,待不
期刊
孙某系某纺织有限公司职工。2016年2月2日中午,该公司春节放假前在食堂进行单位聚餐,孙某、职工杨某均饮酒。  下午15时许,孙某发现同事杨某醉酒晕倒在工厂门口路上,便与两名职工一起将杨某抬到自己的小轿车上,驾车沿淮河路向西行驶约2.5公里到达新渡乡卫生院,后因交费等问题与医院工作人员发生争吵,该院工作人员报警而案发。  經鉴定,孙某血液中乙醇含量为209mg/100ml。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审
期刊
日前,“太空国家”阿斯加迪亚在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宫举行首位国家元首就职典礼,新元首伊戈尔·阿舒尔贝利在仪式上宣布了首个太空国家的宏伟目标:25年内要在地球近地轨道建立永久有人居住的太空站,在月球上建成固定定居点。报道称,阿斯加迪亚由阿舒尔贝利和几位著名航空专家于2016年10月筹建。项目宗旨就是“在地球之外创建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不论国度、民族、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性特征、种族等因素,人们都能进
期刊
在群众的文化旅游需求高速增长的当下,景点里的讲解乱象可谓不少:要么同一景点的讲解各异,难辨真假;要么各种格调低俗的轶事大行其道;要么面对游客追问,许多讲解颠三倒四、漏洞百出……  讲解乱象为何泛滥?不少旅行社和景区降低员工入职门槛、培训不到位、放松监管是导致讲解乱象发生的一大原因。对景区来讲,任由戏谑历史,怎能唤起游客对历史的尊重、认同和敬畏?景区搞成“野史集散地”,不可不察。  有些导游之所以胡
期刊
盖茨表示: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共同解决能源、卫生等诸多问题,并促进世界局势稳定。“合作将带来巨大的机会,诚然,双方在中国南海、贸易、朝鲜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所以,(两国)如何在合作的同时,审慎处理这些分歧十分重要。”  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6月7日午间,63岁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美国西雅图的盖茨基金会总部,接受了数位中国媒体从业者的访问。  采访中,他谈到了关于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