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多元视角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国际化教育?
  北外国际教育学院暨北外国际教育集团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三个重要的项目,第一是做“北外附属学校”品牌,目前已经招生的北外附属学校有四所。第二个项目叫“国际化外语特色实验基地”。这个基地主要是依托各个地区知名的高中建立外语特色的高中实验班,现在这一项目已经覆盖了10个省、12个高中,而这种外语实验班不仅限于英语,还有俄语、意大利语艺术方向,我们给这些实验基地不仅提供全套的课程体系,还负责中外教派师,同时为这些实验班的学生出国留学提供直通车。第三个项目我们称之为“高校共建中小学”,这是2014年开始北京市为了均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所做的项目,把一些学校更名为附属学校,并与高校结对子开展共建,北外承担了其中19所学校外语特色打造的任务,最直接的支持就是负责招聘、培训、管理外教,把外教派到共建的学校上课。除此之外,我们还帮助这些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以上这些项目几乎都发生在这一两年,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了近年教育发展的焦点。其实“基础教育国际化”可以被拆解为三个核心词,即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和基础教育国际化。尽管“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样三个核心词在一起的概念并不清晰,但基础教育国际化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以及如何评估?这是我们目前需要回答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基础教育国际化,没有权威的定义。所以,我们希望能从与之领域相关联的五大类人的视角中窥见一二。第一类关联人是教育的管理者,即政策的制定者;第二类是教育的研究者,即研究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学者们;第三类关联人是教育提供者,就是学校的校长、中层和老师们;第四类关联人是教育的接受者,即我们的学生;最后一类关联人是教育的出资者,即学生家长。其实,还有一类关联人就是教育的投资者,但由于这类人的数据收集得比较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暂时没有被我们纳入视角。这五大类人群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究竟是什么样的视角呢?
  教育管理者的视角
  从纵深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来思考,就要追溯到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即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邓小平在题词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1985年《中共中央敢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三个面向”作为政策和方针。到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个想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把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概要阐述,到了2004年我国又推出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之相关的最新政策的是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的第16章提出了要扩大教育开放,其中有三个核心词,第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第三是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在这三个核心概念下,分别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又包括了合作办学、专家学者团队、优质教材、外籍教师、海外留学人员吸引。最后一个合作是学分、学历互认、国际理解教育、海外办学、海外志愿服务、公费自费留学。其中关于中小学只提到了“加强中小学、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在目前最核心的纲要里,并没有提出“基础教育国际化”这个概念。
  再让我们把视线放到国际上。赵萱博士(2012)在研究了英美日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之后得到了四个结论,第一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保障,创造有利于推进国际化教育的政策和空间;第二是强化外语教育和教学;第三是强调教师、学生、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四是注重将国际化要素渗透在课程中。在把我国现行做法与像英美日这样的国家的做法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在国家层面的意识上较为到位,但是具体执行政策以及落实上仍有距离。
  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先均衡,第二个阶段再优质,第三个阶段是多元。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一定会是多元的时代的产物,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需要它,但是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一定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领头人,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研究者的视角
  从SCI来源、核心期刊、CSSCI的期刊数据库中用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搜索2010年到现在这五年的时间的论文,共有21篇,其中《上海教育科研》最多共六篇,其他期刊也有两篇或一篇。这些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定义与概念、背景与意义、阶段与趋势、评价与标准,实践与探索、问题与对策、模式与项目、误区与弊端。这些文献有四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数量少,只有21篇;第二是研究的内容涵盖全面但视角单一,都是从研究者的角度;三是研究方法无一例外都是文献研究、心得体会,没有实证性研究;最后是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来自师范高校或者是教育管理部门,没有来自一线的老师。
  在我们的研究检索过程中,基础国际化教育的评估指标的相关文献并没有找到,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估方面的论文较多,例如,李岩(2013)汇集了欧盟、美国、英国、亚洲国家他们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以后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这七个层面:教育观念、组织制度、课程教学、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科学研究、合作交流。赵萱(2012)博士的一篇论文谈到有两个台湾学者,他们做了实证性研究,赵博士据此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的量化指标,包括国际化意识、本土意识、目标与专业规划、机构设置、师生结构、教学结构、国际影响力、收益与支出。
  研读这些文献我们从中可知基础教育国际化所涵盖的要素。我们认为,国际化一定是双向输出和输入。当我们的基础教育各类标准,不管是课程标准、办校标准甚至是寄宿标准、饮食标准,只有这些标准成为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标准的时候,那才是我们真正实现了教育国际化。如果是这个目标,现在的我们真的是离得很远。
  教育的提供者、接受者和出资者的视角
  我们对教育的提供者、教育的接受者和教育的出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除填写者的基本信息外,还需填写者写下他们认为的一所国际化学校必须具备的最核心的三个特征。调研范围是一所私立学校和一所公立学校初一和高一全体学生和家长以及初中部和高中部所有教师(中教和外教)。   数据分析采用了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类关联人涉及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核心特征分为八大类,第一是教育概念,第二是组织制度,第三是课程教学,第四是外语特色(因涉及国际化,故在此单列),第五是国际合作,第六是人力资源,第七是培养目标,第八是硬件环境。
  分析中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每一类人群集中关注的前三个核心特征是什么。我们在此分享观察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即公校与私校、初一与高一、学生与家长、教师与领导、中教与外教,大家关注点都大相径庭。结合前面谈到的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和研究者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此三方对什么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在概念还没有清晰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国际化”该如何做?
  北外的视角
  国际化是北外的DNA,它为共和国培养了400多个驻外大使,现教授70种语言,国际化是北外天然的基因。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样一个没有统一概念、没有统一目标、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北外的选择就是做自己的特色。
  北外共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切入点有四个,第一是理念上的引领,我们提出这样几个核心的理念,第一是语言是世界的钥匙(Language, my key to the world),首先要掌握好语言,才能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第二是强调中国文化的浸润,做中国的国际人、国际的中国人(Being local, being global),北外附中是传统的国学教育,北外附小是中国竹文化,苏州附校把一个德善书院完全地复制到主楼的大厅,琴棋书画俱全。还有是让孩子们引领不迎合(Lead, not follow),其实就是个性化的教育。第四是传递阅读的力量(Power of reading)。最后我们是希望孩子通过这些完成“全人教育”(Whole-person development),并最终成为具备21世纪十大素质的人才。
  在外语课程方面,北外国际有三大系列: ELT课程系列、阅读课程系列和特色课程系列,突出“用国际标准定义孩子的成长”的教育理念。我们把孩子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分为五大阶段,4到6岁启蒙阶段,小学一二三年级为成长阶段,小学四五六年级为攻坚阶段,初中是提升阶段,到高中是超越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国际英语标准的目标。在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要达到欧标A2标准,相当于KET。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要达到欧标的B1,相当于雅思4.5,托福的60分(这只是相当于,不是说给学生做相应的考试辅导)。到了初中毕业让孩子达到欧标的B2相当于FCE,雅思5.5,托福80分。初中毕业后孩子就分流了,有些孩子上普通高中了,但有一些孩子会上国际高中,在这个阶段提升到欧标的C1,雅思的7.0+和托福100+,这是因为这是像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以及美国前50大学对国际学生英语语言的基本要求。对应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是小学三年级达到小学毕业的要求,四五六年级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阅读课程体系我们引进的是美国的“HM H Journey Readers”分级阅读课程体系以及“Fountas & Pinnell”阅读诊断测评体系,实现孩子从幼儿园的分级阅读到小学六年级原版阅读的渐进式发展。特色课程则包括三大模块:缤纷秀、多语堂和有氧坊,每个模块下面都有很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在第二课堂和英语俱乐部展开,给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外语教师发展上,我们有“金字塔方案”,将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序列,这些序列就是老师从新入职到骨干老师之后,就分成教师序列、教研序列、教管序列,每个序列又有升级机制,我们从四个维度评估教师的发展:资历标准、专业素养、教学实践、教研贡献,老师从一个级别到另一个级别有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标准。我们还有教师培训的“拼图方案”,刚入门的老师要学会如何上好一堂课,骨干老师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中级老师要做好反思型老师,高级老师做好科研型老师。我们根据这个来设计培训课程,从基本功、到理论课堂实践,到研发,都有对应的课程课而且可以在线学习。
  国际交流则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在学生层面,如国际理解的课程,2015年我们做了多语体验课和外交官来了活动;还有微留学、特色夏校、短期交流等等。对老师来说有学习、教学、研发、科研,2015年10月底我们协助的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学校和英国伦敦一所小学共同申请了中英教育合作的种子计划。最后是学校层面交流,包括校际交流、国际组织、各级项目、课程的引进和输出还有品牌的共享。
  北外国际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连接,我们要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中国教育和全球教育。我们希望最终能做四个体系,第一是国际化指标体系,第二是外语课程体系,外语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最后是合作管理模式。
  外国语学校在中国,这个名字就注定了它是要引领要创新、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定位、开拓、形成概念,最后把中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李岩.中国大学国际化内涵及评估指标筛选[M].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9);53-61.
  赵萱. 基础教育共计划:美、英、日的经验[M]. 中小学管理,2012(2):51-53.
  赵萱.应然理性: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述评[M]. 基础教育,2012(2):26-33.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工作电压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已经成为21世纪高能二次电池的主要选择。本文研究了LiFePO_4/C正极材料和Fe_2O_3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以自制β-FeOOH纳米棒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制备LiFePO_4/C正极材料,并研究含碳量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物含碳量约为2.79wt.%时,Li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异。此LiF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