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古典散文以其思想内涵的博大而蔚为壮观。探索中国古典散文,需要从其文体、流派,以及文学内涵等方面咀嚼其英华,从其思想情感中去把握作者的整体形象,解构中理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古典散文;文体解构;人文形象;艺术魅力
一部作品的流传与其内质是相互关联的。散文作为常用的一种文体,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中的渗透却是深刻的。中国古典散文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作品与大家,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优秀文化更是蔚为壮观。本文将从古典散文的文学价值及文体特征入手,从解读中来含英咀华,以飨其文学意义。
一、从古典散文作品中来学习知人论世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古典散文更是对古代作家思想及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古典散文的阅读和解构中,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化修养。在《孟子·万章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中来窥见“士”的修养需要从善士做起,从相互交流与切磋中砥砺同行。这是古人的交友观,以古典作品来反映古人的做法,从中来吸取教益,理解其知人、论世的方法。孟子的思想更多的倾向于其在文学阅读与鉴赏中的积极性,我们从其文艺问题的阐述中,理解其所处的环境及时代特点,并从其作品中来把握其思想倾向,艺术追求。进一步来说,古典散文作品所蕴藏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是不同的,一个作家与其创作发展道路是一致的。在解析其作品,梳理其思想时,应该从其时代背景及创作、生活境遇中来全面认知,增强对作品的深刻挖掘。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代表作品,从其所处的蜀汉年代来看,正值三国割据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内心带来重要影响。随后,诸葛亮对后汉政权及重要事务的参与与努力,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长期的战争后促进了后汉与吴、魏的对峙局面。因此,在“白帝托孤”时刘备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婵的昏庸无能、胸无大志,对于蜀汉政权的巩固颇为诸葛亮费心,而此时的国力疲弊,如何更好的兴盛汉室已经成为诸葛亮迫切面对的问题。为此,在继承刘备遗愿的基础上,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评定了西南,巩固了后方;在欲挥师北伐时写下两道表文:《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从表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及内容来看,我们从中可以感知诸葛亮的内心情感,更能够从中把握其阐述的三个重要思想:一是天下三分,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二是后主刘婵要尊贤纳谏,远离小人馋陷,重用文臣武将;三是要表明自我决心,从对蜀汉的忠心上实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精神。这份表文,从作者的流畅撰述中将深情与明达尽显文脉,被刘勰誉之“志尽而文畅”有情有礼,逻辑性和感染力俱佳,既能够表明诸葛亮的不卑不亢,又能从长辈及臣属的双重身份中申明大义。
知人论世作为分析古典散文的重要思想,也需要从文章的创作整体中进行把握。如对于《晋楚城濮之战》作品多以选其片段,而文选虽然可以成篇,但在分析时要从前后延伸中来把握整体性。宋国被楚国围困,晋国告急,对于化解危机可以采用和平方式,然而晋文公却不惜一切手段来激怒楚国,来挑起这场战争。回归到故事的发生背景,从当时政治局势及特征来看,周王地位衰落,大国间的争霸已经成为定势。齐桓公作为第一霸主死后,宋襄公欲称霸却被楚所败,之后就剩下楚、晋两国来争夺霸主。楚成王凭借国力和疆域,对很多小国的归依中,只有宋国还依附晋国。晋国的强盛带来的对诸侯的收纳是其政治行为的最终目的。于是加大对楚国盟国的打击,并从牵制楚国中让宋向齐、秦求和,而又与曹、卫进行暗下矛盾,扩大自己的影响。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楚国最后陷入被动。
二、从作品结构解析中来分析文体、思想及形式
古典散文在层次结构上多有自身特色,如文体、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等。对于文体结构,主要从作品的文体属性来辨析,特别是作者对作品所遵循的传统写法。我们从中来审视,以帮助梳理其文体特点。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墨池记》都是以记叙为主的“叙记”体。以《醉翁亭记》为例,我们从作品的写作顺序上,来认识醉翁亭的位置及特点,尤其是对于四时的描写、四种场面的描写,来渲染醉翁亭所展现的恬静画面。同时,在“叙记”文体中,其特点是围绕公式化的结构,从作品的内容进行抽象和体现。因此,在分析古典散文时,应该从其文体结构格式入手,来探讨其所表达的思想及情感。内容往往依附于结构,而对于散文的思想则是散文结构“形散而神聚”的显著特征。我们从李腾芳《山居杂著》中对古代作文的立意上来看“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可见,对于古典散文内容的解读,应该从其逻辑结构入手。对于叙事性、论说性散文,其结构及内容较易掌握。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从作品的景色及结构谋篇来看,全文的重点是从日观亭的日出来抒写其感想,并以游踪为序来形成写作线索,融入具体描写与记述相结合,足见泰山的宏伟与壮观。对于抒情性散文,其思想及结构的把握较为困难,特别是在具体描写与形象化思维中,比兴寄托、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很难对其形象涵义进行梳理。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梅”开始,又从“梅”结束。开篇的对梅的评论,由之展开对病梅的议论,再转笔锋对梅的审美,到最后对救梅的行动及感慨。以“梅”为喻,从中来抨击时弊,表达自身对严酷封建统治思想的抗议。艺术形式就是文章的题材,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上来剪裁适当的人和事,并从段落、脉络、层次结构中来突出重点,构成全篇。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文章记述方式上来看,郑庄公与共叔段的争夺是历史事件,而对于本文艺术形式来看,从开幕、发展,到高潮、结局,完整的结构让故事的发展呈现显著特点,也从其文字简洁中来揭示了人物性格及战争的本质。
三、从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来反映生活旨趣
优秀的散文在记述生动中更要凸显形象,而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及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意识、态度等。我们来分析古典散文的艺术形象,就要从其特点的描述中来表现主题意识。庄子的《逍遥游》作为议论性散文,从其思想内涵中来表达任性而游的无我境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喻指大鹏鸟,“决起而飞”喻指蜩和学鸠;又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以及“百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等来喻指各自的生活态度,无不从生动的说理中触动读者。在古典散文中,说理、抒情在描述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情与景,并从中来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象。如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从山名的由来到山洞的游历,再从叙述游历中来探索洞中的景致,并得出入洞愈深,其景愈奇的结论。从而概叹“世间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散文中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也往往从主题中来显现。如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既是书信体,又是驳论文,作者从名实相符中来立论,并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中来加以驳斥,篇幅虽短小却说理俱盛。
可见,对于以人物为主的传记类散文,其事件的叙述往往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相一致。如《左传》中“以君子曰”来表示态度,《史记》也多有“以太史公曰”为评赞方式,以凸显传记类文学的情感态度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刚.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比较方法在古代散文分析欣赏中的运用[J]. 语文学习,1988(06).
[2] 孙彦君. 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说”与“论”[J]. 语文建设,2014(04).
[3] 谭家健.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J]. 职大学报,2010(01).
[4] 姜明玉,王茵.赏析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
关键词:古典散文;文体解构;人文形象;艺术魅力
一部作品的流传与其内质是相互关联的。散文作为常用的一种文体,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中的渗透却是深刻的。中国古典散文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作品与大家,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优秀文化更是蔚为壮观。本文将从古典散文的文学价值及文体特征入手,从解读中来含英咀华,以飨其文学意义。
一、从古典散文作品中来学习知人论世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古典散文更是对古代作家思想及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古典散文的阅读和解构中,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化修养。在《孟子·万章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中来窥见“士”的修养需要从善士做起,从相互交流与切磋中砥砺同行。这是古人的交友观,以古典作品来反映古人的做法,从中来吸取教益,理解其知人、论世的方法。孟子的思想更多的倾向于其在文学阅读与鉴赏中的积极性,我们从其文艺问题的阐述中,理解其所处的环境及时代特点,并从其作品中来把握其思想倾向,艺术追求。进一步来说,古典散文作品所蕴藏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是不同的,一个作家与其创作发展道路是一致的。在解析其作品,梳理其思想时,应该从其时代背景及创作、生活境遇中来全面认知,增强对作品的深刻挖掘。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代表作品,从其所处的蜀汉年代来看,正值三国割据时期,刘备的“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内心带来重要影响。随后,诸葛亮对后汉政权及重要事务的参与与努力,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长期的战争后促进了后汉与吴、魏的对峙局面。因此,在“白帝托孤”时刘备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婵的昏庸无能、胸无大志,对于蜀汉政权的巩固颇为诸葛亮费心,而此时的国力疲弊,如何更好的兴盛汉室已经成为诸葛亮迫切面对的问题。为此,在继承刘备遗愿的基础上,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评定了西南,巩固了后方;在欲挥师北伐时写下两道表文:《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从表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及内容来看,我们从中可以感知诸葛亮的内心情感,更能够从中把握其阐述的三个重要思想:一是天下三分,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二是后主刘婵要尊贤纳谏,远离小人馋陷,重用文臣武将;三是要表明自我决心,从对蜀汉的忠心上实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精神。这份表文,从作者的流畅撰述中将深情与明达尽显文脉,被刘勰誉之“志尽而文畅”有情有礼,逻辑性和感染力俱佳,既能够表明诸葛亮的不卑不亢,又能从长辈及臣属的双重身份中申明大义。
知人论世作为分析古典散文的重要思想,也需要从文章的创作整体中进行把握。如对于《晋楚城濮之战》作品多以选其片段,而文选虽然可以成篇,但在分析时要从前后延伸中来把握整体性。宋国被楚国围困,晋国告急,对于化解危机可以采用和平方式,然而晋文公却不惜一切手段来激怒楚国,来挑起这场战争。回归到故事的发生背景,从当时政治局势及特征来看,周王地位衰落,大国间的争霸已经成为定势。齐桓公作为第一霸主死后,宋襄公欲称霸却被楚所败,之后就剩下楚、晋两国来争夺霸主。楚成王凭借国力和疆域,对很多小国的归依中,只有宋国还依附晋国。晋国的强盛带来的对诸侯的收纳是其政治行为的最终目的。于是加大对楚国盟国的打击,并从牵制楚国中让宋向齐、秦求和,而又与曹、卫进行暗下矛盾,扩大自己的影响。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楚国最后陷入被动。
二、从作品结构解析中来分析文体、思想及形式
古典散文在层次结构上多有自身特色,如文体、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等。对于文体结构,主要从作品的文体属性来辨析,特别是作者对作品所遵循的传统写法。我们从中来审视,以帮助梳理其文体特点。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墨池记》都是以记叙为主的“叙记”体。以《醉翁亭记》为例,我们从作品的写作顺序上,来认识醉翁亭的位置及特点,尤其是对于四时的描写、四种场面的描写,来渲染醉翁亭所展现的恬静画面。同时,在“叙记”文体中,其特点是围绕公式化的结构,从作品的内容进行抽象和体现。因此,在分析古典散文时,应该从其文体结构格式入手,来探讨其所表达的思想及情感。内容往往依附于结构,而对于散文的思想则是散文结构“形散而神聚”的显著特征。我们从李腾芳《山居杂著》中对古代作文的立意上来看“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可见,对于古典散文内容的解读,应该从其逻辑结构入手。对于叙事性、论说性散文,其结构及内容较易掌握。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从作品的景色及结构谋篇来看,全文的重点是从日观亭的日出来抒写其感想,并以游踪为序来形成写作线索,融入具体描写与记述相结合,足见泰山的宏伟与壮观。对于抒情性散文,其思想及结构的把握较为困难,特别是在具体描写与形象化思维中,比兴寄托、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很难对其形象涵义进行梳理。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梅”开始,又从“梅”结束。开篇的对梅的评论,由之展开对病梅的议论,再转笔锋对梅的审美,到最后对救梅的行动及感慨。以“梅”为喻,从中来抨击时弊,表达自身对严酷封建统治思想的抗议。艺术形式就是文章的题材,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上来剪裁适当的人和事,并从段落、脉络、层次结构中来突出重点,构成全篇。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文章记述方式上来看,郑庄公与共叔段的争夺是历史事件,而对于本文艺术形式来看,从开幕、发展,到高潮、结局,完整的结构让故事的发展呈现显著特点,也从其文字简洁中来揭示了人物性格及战争的本质。
三、从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来反映生活旨趣
优秀的散文在记述生动中更要凸显形象,而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及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意识、态度等。我们来分析古典散文的艺术形象,就要从其特点的描述中来表现主题意识。庄子的《逍遥游》作为议论性散文,从其思想内涵中来表达任性而游的无我境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喻指大鹏鸟,“决起而飞”喻指蜩和学鸠;又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以及“百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等来喻指各自的生活态度,无不从生动的说理中触动读者。在古典散文中,说理、抒情在描述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情与景,并从中来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象。如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从山名的由来到山洞的游历,再从叙述游历中来探索洞中的景致,并得出入洞愈深,其景愈奇的结论。从而概叹“世间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散文中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也往往从主题中来显现。如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既是书信体,又是驳论文,作者从名实相符中来立论,并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中来加以驳斥,篇幅虽短小却说理俱盛。
可见,对于以人物为主的传记类散文,其事件的叙述往往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相一致。如《左传》中“以君子曰”来表示态度,《史记》也多有“以太史公曰”为评赞方式,以凸显传记类文学的情感态度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刚.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比较方法在古代散文分析欣赏中的运用[J]. 语文学习,1988(06).
[2] 孙彦君. 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说”与“论”[J]. 语文建设,2014(04).
[3] 谭家健.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J]. 职大学报,2010(01).
[4] 姜明玉,王茵.赏析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