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了,生活样式便有了若干改变。但是这里不想谈这个话题。太敏感,也累。
  于是找事做。
  要找就找有刺激性的又富有挑战意味的事来做。前提应该是以前未做过的,所说的陌生的方面。干什么呢?这两个问号曾经令我相当踌躇。
  周围的朋友,或者在近三个月里有接触的朋友都知道我正在搞电视。我没搞过电视。甚至在以往许多年里,看电视也较多数同胞少得多。原因是电视机买得很晚,背后的原因自然与长期漂泊的生活样式有直接关系。
  那些年里,没电视没觉到有什么不便,那时想的多是充分利用时间。人生苦短,精力经验都佳的时间段不会久驻,想多读一点也多写一点,不敢让电视这个恶魔把很有限的生命耗掉。那时候买得起电视也看不起电视。
  现在不同了。先是要消磨时间,后来如全世界人民一样迷恋上瘾,再也离不了电视。
  接着人就老了。失去了锐气,失了进取心,也失了动力。再到后来剩下一个人。这时候开始想一些以前很少想或者想也想不到的事情。
  真的老了吗?上场打比赛(篮球足球)是不如以前了,心气也不如从前盛,这就老了?我知道我还有20本书要写,其中有两三本是最好的。老了行吗?我一直梦想着当画家,如高更一样卓越,我不再梦想了吗?我计划中那幢宽敞简朴然而舒适的乡村小屋呢?拟议多年的马原小说奖呢?还有许多,许许多多啊!
  有那么多事等着我,老了行吗?
  许多年以前写过一篇小说《方柱石扇面》,写的是一个坐了30年办公室的女干部因为下基层当领导改变了生活节奏,引起心理及生理两方面失衡,最后猝死在岗位上的故事。写它的时候,我曾就生物钟现象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的结论是人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节奏固定下来,如果固定下来,就会导致身体应变能力退化,一旦有变将很难过关。我的生活自1974年入中专以来一直就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散漫节奏,21岁开始到39岁去改变,应该不是轻而易举的。我过得了过不了这个关心里不是很有底数。我只能听凭命运。我觉得有点适应了,但愿不是自我蒙蔽。我知道自欺是一剂良药,可我总是太清醒,因此总不能从这良药中受益。
  今年以来,忽如一夜春风,大的想法铺天盖地而来,每一次都叫我兴奋令我夜不能寐。有些是个人的,也有些是朋友们一起出灵感。这些事如果要干,恐怕得几年才干得完。
  以前的生命是个人的,静的,思想的。以后怕要增加许多行动增加许多动感,增加许多社会化因素了。
  换句话说,我也许要改变生活方式。
  1988年岁尾从西藏调回内地,许久都不能够适应都市,连唯一的写作习惯也难以为继。到1991年末的整3年里,竟只写了5个中篇、1个剧本,是太少了一点。惭愧。心绪烦躁,生活一塌糊涂。自己都难以原谅自己。
  生活着,工作着,读书写作,无非是想多争得一点自由。人的能动的自由。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事是极少两全的,你要能动的自由,你就必得放弃诸多自由,承担责任并置身束缚之中,你就必得吃苦受累。谁情愿(身与心)吃苦受累呢?
  有些累是自找的不假,但是如果能達到愿望又可免去这份苦累,我绝对不要做个受虐狂。苦累其实早被当作要达到愿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付代价不是更好?
  徐锦川说:听流行歌是单身情结。他话自何来可以不考,我是颇有感触的。以前几乎既不听又不唱,从不往心里去。现在我经常被流行歌曲调感动,经常被流行歌歌词言中。
  什么地方不打烊,让在夜里寂寞的人可前往?我常常深夜独自一人在街上骑车,一边大声唱这支歌。是谭咏麟的歌,他唱得比我好。我是谭咏麟的忠实歌迷,这种情形以前可能吗?
  我愿意在这篇东西结束之前回到它的标题上来。它也是上面那首歌中的一句唱词。
  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我想我能。我能。我确实能够自由地喜怒哀乐,在情绪上我大概是最少自我控制的男人了。这一点熟悉我的人都非常清楚。
  我这里想说的比这范围要大一些。我想说,大喜大怒大哀大乐,要能够如此才是至上境界。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想怎样就怎样,彻底清除由顾忌导致的障碍。谁能够?
  我还想说我能。至少我尽我所能了。至于结果———谁又在乎结果呢?
  我对我的生活基本满意。尽管有遗憾有懊悔有沮丧有失意有痛苦有过轻生的念头,我还是要说:我能够喜怒哀乐自由。这么说行吗?
  选自《九路马书院》
其他文献
星期天那天村口代销店那里来了一个卖瓮的汉子。这是七十年代某个年份的某个星期天。那时常来卖瓮的,有肩担两个的,飘飘摇摇,像担了两座山。很沉吗?不很沉,因为瓮是空的。也有用架子车拉着卖瓮的。这要轻松的多。一架子车拉五六口瓮,瓮与瓮间稻草垫着,放心,磕碰不到的。卖瓮的有的是办法。五六个瓮一起,架子车上也是一座山了。粗绳子绑定得极结实,即使再颠动也松不了。不管是担着山,还是拉着山,卖瓮的都辛苦的脖筋暴起,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字也不认识几个。可母亲的记忆却相当了得,民间的和戏文里的故事,只要是母亲听过的都能牢牢地记住。小时候母亲总有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在我那记忆深处,月色如银的夏夜和寒冬腊月的冬夜,我们总爱缠着母亲坐到禾坪上和火炉旁讲故事。母亲不管多累多忙,总是乐呵呵对我们说:“好,娘等会就给你们讲。”每每听到母亲这样说,我们真是高兴极了,兴奋极了,大声呼喊:“哦,娘又开始讲故事了。哦,我们又有好故事听
从发表的文章中,看到许多诗人、作家给自己的书房所取的雅号,名之曰“斋”,名之曰“堂”,或以“室”名之。从这些名号之中,可以窥见主人的情趣、性格、胸襟和生活情境。我有书室但没名号。小小四合院,南屋三间,是我用以藏书的,如果赐以嘉名的话,可以称为“南书房”。我住北房,会客室内有书一架,寝室兼写作间中,四架书占去了我的“半边地”。床头上的书高达二尺,两相排挤,如果塌下来,面部有被砸伤的危险。我学识浅陋,
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诗:“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是啊,先生把自己刚刚从清水之中采摘出来的那朵荷花,献给清高的湘水之神;让那片无数兰花的芳香,安慰自己孤独的心灵。喜欢先生那颗高贵的灵魂,也喜欢先生的美的世界。鲁迅先生从小就读《二十四孝图》,里面的图画让先生感到新奇,里面的故事和精义先生也有所感触。先生的“孝”从那时就种下了根。先生对母亲的孝,是一贯的、永远的,也是自然的、亲切的。每天餐后,
作为一个文学图书的设计师,首先应该要做的一个功课就是对文本的了解,去阅读文本,从文本中间去发现能够设计使用的元素,把文本的这种文学语言转化成一种广大读者能够接受的、能够看得懂的一种视觉语言。所以我在拿到贾老师的文本进行设计之前,对文本、对前言后记进行很长时间的阅读,从里面挖掘了一些可设计的元素,或者说从文本当中体会到一些贾老师写作的用心。比方说我们在后记里面,我看到一句话,就是叫“一尽中国人的世事
小区大门口贴了一副硕大的对联。上联:新春新喜新世纪,下联:大顺大财大吉利。此对联有如下问题,一是,新世纪的“纪”与大吉利的“利”都是仄声,对联最要紧的是尾字必须平仄相对,既不能是两个平声字,也不能是两个仄声字;再,一个世纪是一百年,“新世纪”用于新的一年也不妥;三则“大财”也不大好,俗气。试改如下:新枝新花新气象,大顺大福大吉祥。枝与花,上联景物具象,下联则抽象一些,“福”是入声字,故与平声的“花
许多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习惯,但似乎又有某种规律可循。杜鲁门·卡波蒂需要躺在床上或者摊在一张沙发上,咖啡和香烟触手可及,在细啜慢饮、吞云吐雾中,他才能思考。午后,他将咖啡依次换成薄荷茶、雪利酒,最后是马蒂尼。他不用打字机,初稿用铅笔手写,接着从头到尾修改一遍。对于杰克·凯鲁亚克来说,写作的最佳时间和地点是:“房间里的一张桌子,靠近床,很好的灯光,从半夜到凌晨,累了喝一杯酒,最好是在家,如果你没有
城里乡下、道旁路边,总能见到树,高高矮矮,或茂盛或萎顿,或稠密或疏朗。之所以记得这些林林总总的树木,倒不是因为亲手栽植,也不曾有过浇水修枝的劳作,很大程度只因遇到或者看见。缘分深一点的,可能在其中的一棵树下乘过凉,或者在另一棵树下躲过突遇的暴雨。也曾栽下过一些树,就在春天适宜栽植树木的季节。只一个夏天,原先光秃秃的荒地,也就有了綠油油的色彩。再过两个夏天,已然可以在树丛中躲避午后毒日头的暴晒。看来
罗素先生曾说,从一个假的前提出发,什么都能够推论出来,照我看这就是小说的实质。不管怎么说,小说里可以虚构。这就是说,在一本小说里,不管你看到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不应该诧异,更不該指责作者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因为小说就是假的呀。据说罗素提出这一命题时,遭到了好多人的诘难。我对逻辑知道得不多,但我是罗素先生热烈的拥护者。这是因为除了写小说,我还有其他的生活经验。比方说,做几何题。做题时,有时你会发现各种
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起热点事件,总是“对人不对事”。这里的“人”是指有着统一标签的人。在论证一件事的过程中会穿插很多干扰视线的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对“人”不对事。比如公务员与群众发生了争吵,都是因为公务员的飞扬跋扈。娱乐明星的婚外恋情大概都是因为“贵圈真乱”。某一起刑事案件“不公”的背后大概都是“富二代、官二代”在搅局。标签往往都是整个事件的主导,这些总是让我们忽略了争吵、婚外恋、刑事案件本身存在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