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詩”探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jell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漢魏時期出現的“七哀詩”所謂“七哀”究竟意義為何?其是否與杜甫的《八哀詩》有直接的聯繫,從而影響後世此類詩歌創作的因素是否溯源於“七哀詩”?本文通過對“七哀”的釋義,以及“七哀詩”與杜甫《八哀詩》的比較,試圖加以說明。
  關鍵詞:七哀詩;七體;八哀詩;五哀詩;文學的中斷與重建
  作者簡介:徐靜(1992-),女,漢族,重慶合川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2
  “七哀詩”作為漢魏時期出現的一類詩歌,雖然保存下來的數量不多,但卻為後世之人頻與唐代杜甫“八哀詩”、宋代司馬光“五哀詩”等相聯繫。所以探清“七哀詩”的釋義與特點,且是否與後代詩歌有傳承關係是有必要的。
  《文選》所錄“七哀詩”共五首,分別是曹植一首,王粲、張載各二首。哀者,吞聲而哭曰哀。詠歎心中哀傷,故蕭統將其歸為“詠懷”類是有道理的。那麼何為“七哀”?呂向注曰:“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歎而哀,鼻酸而哀也。”[1]這是最常見的對“七哀”的釋義。又宋人葛立方說:“七哀詩起曹子建,其次則王仲宣,張孟陽也。”[2]實際上,曹植的七哀詩是對王粲的“贈答”之作,李善即在曹植詩后注曰:“贈答,子建在仲宣之後,而此在前,誤也。”[3]所以有文章稱呂向的解釋是來源於王粲“七哀詩”中的描寫。王粲詩在於“哀漢亂”,所謂“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出門所見白骨遍野,又具體描寫婦人棄子的景象。另一首也是抒發滯淫荊蠻的羈旅感傷之情,要是真相對應的話,當是“耳目聞見而哀”、“感而哀”。王粲詩並不完全具備這其中哀傷,所以這種說法不可成立。後世學者“謂一哀而七者具也”之說似乎可通,如曹植詩“為漢末征役別離婦人哀歎”是“感而哀”、“怨而哀”,通過思婦獨自高樓徘徊,感歎遊子歸期,其中所感所怨而“七者具”。清人何焯認為“七哀”當是“情有七而偏主於哀”[4],《禮記·禮運》載:“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不過,這兩種解釋遭都到了質疑,認為前者呂向對這七種關於“哀”的分類太過牽強,後者亦無依據。故陳僅說:“吕向此説牽合絶無意義,或謂情有七而偏主於哀,亦未當。”[5]
  又有學者稱“七哀詩”是與漢以來出現的“七體”文學相關的,比如清人馬星翼《東泉詩話》里說:“余意七哀當如七發、七啟之類,指陳七事,後人擬其體,本皆七首,存者一二耳。”[6]我是比較認同此觀點的。首先,“七體”文學的出現時間與“七哀詩”的創作時間甚相重合,且“七體”稍早一點,漢魏六朝時期有相當數量的“七體”文學出現,據統計,此時期的此類作品達47篇[7]。在“七體”文學達到頂峰的創作時期,在其影響之下,“七哀詩”有模擬其題意是有可能的。其次,寫“七哀詩”的詩人也基本創作“七體”,如王粲有《七釋》,曹植有《七啟》、《七忿》等,詩人在“七體”文學創作過程中,或借其體制,將其運用在詩歌創作中也不無可能。又,如果“七哀詩”是借鑒“七體”文學的創作模式,當是“指陳七事”、“本皆七首”。除《文選》所錄五首,六臣注《文選》還引曹植《七哀詩》:“南方有鄣氣,晨鳥不得飛”句、“膏沐誰為容,明鏡闇不治”句[8];引阮瑀《七哀詩》:“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句[9]。據《古文苑》記載:“粲集七哀詩六首,其二詩入《選》。”[10]如此,王粲、曹植者“七哀詩”各寫七首,或有可能。其實,呂向對“七哀”的分類,將“七”這個數字量化,也極有可能是受“七體”敘述七事的模式的影響。
  還有文章臆“七哀”之“七”與“七七”祭奠的喪葬習俗有關[11],理由是指出漢魏時期的“七哀詩”中有三首是吟詠死亡悲哀的,當是一種“輓歌”。但只有三首,從數量上來說,似乎難以立足。
  “七哀詩”的創作和發展,直接引起後代學者的注意,并試圖將其與後代文學相互聯繫起來。在後世的相關論述中,總是把“七哀詩”與“八哀詩”等相提及,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似乎兩者是有關聯的。如《韻語陽秋》說:“子建之《七哀》,哀在於獨樓之思婦。仲宣之《七哀》,哀在於棄子之婦人。張孟陽之《七哀》,哀在於已毀之園寢。唐雍陶亦有《七哀詩》,所謂’君若無定雲,妾作不動山。雲行出山易,山逐雲去難’,是皆以一哀而七者具也。老杜之《八哀》,則所哀者八人也……司馬溫公亦有《五哀詩》……蓋有激而云尔。”[12]《雅倫》說:“吞聲而哭曰哀,如七哀、八哀之纇。”[13]但事實上,杜甫的《八哀詩》與漢魏時期的“七哀詩”無論詩歌內容、形式、結構都相去甚遠,兩者唯一的共通點即在一“哀”字。從內容上看,王粲、張載詩在於描寫社會動亂后的荒涼之境,曹植詩借用“古詩十九首”遊子思婦的描寫模式,皆重在寫景抒情;而杜甫《八哀詩》則是描寫人物,所謂“王思禮、李光弼之武功,蘇源明、李邕之文翰,汝陽鄭虔之多能,張九齡嚴武之政事”[14],借人物描寫而“嘆舊懷賢”。從形式上看,我們雖然推測“七哀詩”當有七首,但幾首之間似乎並不能完全相互融合,直指一事。如王粲詩既有漢亂后白骨蔽原、婦女棄子的景象,也有孤身羈留異鄉的哀歎,兩者間相互獨立,並不能有較強的勾連;而《八哀詩》更像組詩的形式,而以一組詩歌連綿反復吟詠,也正是杜甫詩歌創作的特色。從結構上看,“七哀詩”既有具象的白描手法,又有借景抒情的創作特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八哀詩》描寫人物則層層推進,如《贈司空王公思禮》,先寫王思禮隨父親從東夷而來,而後追隨哥舒翰出入行伍,接著寫王思禮赫赫戰功,不僅武功了得,還博通《春秋》,而後建議誅楊國忠,而哥舒翰不聽,導致戰敗,后請罪至赦免再到後來死去,及死後門客之哭等一系列具體描寫,將一個人物的一生概括其中。這種紀實性的詩史結構特征也與“七哀詩”的構思大相徑庭。
  而真正影響《八哀詩》創作的當是《詩經》。《八哀詩并序》說:“昔詩人作黄鳥之詩以哀三良,故魏曹植、王粲皆因之作七哀詩,甫之八哀,意原于此也。”[15]《詩經·秦風·終南》借黃鳥哀三良,即奄息、仲行、鍼虎三位賢臣,三良身經百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百姓願意以百人換他們一人的德望之士,而秦穆公卻將他們陪葬,國人以此詩以刺之。杜甫《八哀詩》的直接創作源泉即來源於此,以此“嘆舊懷賢”。也正因為其“八哀”來源于《詩經》,故崔徳符曰:“少陵《八哀詩》,可以表裏雅頌,中古作者莫及也。”[16]既然如此,那麼《八哀詩》與“七哀詩”的關係不過“挨傍《選》詩題耳”[17]。
  繼續影響到後世關於“五哀詩”創作的則是“少陵體”的《八哀詩》,而不是魏晉時期的“七哀詩”。無論是宋代王禹偁的《五哀詩》以哀五代時人,或是司馬光《五哀詩》哀戰國時人,亦或清人以《五哀詩》抒發高朋友誼[18],皆仿“少陵體”以寫人物。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文學的中斷,因為有中斷,才有新的創作和標桿。而杜甫的《八哀詩》就是在“七哀詩”中斷後,繼而興起的新的詩歌創作範式。
  注釋:
  [1]《六臣注文選》卷第二十三,(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四部叢刊景宋本。
  [2]《韻語陽秋》卷四,(宋)葛立方,據古籍庫宋刻本。
  [3]同注釋1.
  [4]《義門讀書記》第二卷,(清)何焯,據古籍庫清乾隆刻本。
  [5]《竹林答問》,(清)陳僅,據古籍庫清鏡濱草堂鈔本。
  [6]《東泉詩話》卷一,(清)馬星翼,據古籍庫清刻本。
  [7]《“七體”的形成發展及其文體特征》,郭建勛,北京大學學報,第44卷第5期,2007年9月。
  [8]《六臣注文選》卷第二十八、三十一。
  [9]《六臣注文選》卷第二十八。
  [10]《古文苑》卷第九,(宋)章樵,據古籍庫四部叢刊景宋本。
  [11]《“七哀”新臆》,田漢雲,學術月刊,1983年06期。
  [12]《韻語陽秋》卷四,(宋)葛立方,據古籍庫宋刻本。
  [13]《雅倫》卷八,(清)費經虞,據古籍庫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14]同注釋13.
  [15]《杜工部草堂詩箋》卷二十四,(唐)杜甫著,據古籍庫古逸叢書覆宋麻沙本。
  [16]《集千家注杜詩》卷十三,(唐)杜甫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九家集注杜詩》卷十四古詩,(唐)杜甫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如清人梁煥奎、樓錡、趙翼等人的《五哀詩》。
  參考文獻:
  [1]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03.
  [2]田漢雲.“七哀”新臆[J].學術月刊,1983,06.
其他文献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位普通民众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以此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这一主要线索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向。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人下性的复杂。  关键词:血;意象;许三观  
摘 要:此篇论文在主要参考赵尊岳、蔡桢等词曲大家的注释的基础上,对张炎《词源》上卷音律论中《讴歌旨要》中关于停顿与过腔的歌诀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的歌诀有其二、其三、其四。文中指出了顿与住的区别,指出顿是一种延续音,二者停顿效果不一样。对“合六”“丁声”等音乐术语进行了辨析,指出“合六”应该表示的是调音的结束。分析了歌诀三中提到的不同情况下的停顿和节奏。指出歌诀四中的“抗声特起”应当指的是以高音起势
如今,由于世界各国大多数CATV系统尚未升级到数字式,广大的CATV观众还无法与他们的TV实现交互,即使已经升级,可供播放的交互式DTV(数字电视)节目也是寥寥无几。但对一些CATV
“说”新闻是一种用口语化、生活化、趣味性的语言播报新闻的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1)贴近性。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传播环境,唤起受众的心理共鸣,让人们在平等的氛围中获
摘 要:唐传奇中有大量作品是以婚恋故事为题材的,而这些婚恋故事的结局又各有不同。本文主要从内因的讨论出发,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唐传奇中的婚恋故事以结局的悲喜分类,再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来探析导致结局不同的原因,第二部分从唐传奇婚恋故事的结局看唐代士子们的婚恋观。  关键词:唐传奇;婚恋故事;结局  作者简介:陈若雯(199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
摘 要:寻根文学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标志着中国文学在朝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的现代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即使寻根文学在理论上没有过多的创新,基本依据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验启示,许多的论点流于形式和空洞,但是寻根作家的实践操作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则主要分析了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探讨了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学价值观的追求。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王静文(1989
摘 要: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到达湖北黄州,开始了他的贬谪生活,这期间他有意避开诗、文那些富有政治意味的文体,而更多用词、赋来抒情写意,这使得苏词在黄州时期达到了巅峰,他在词中既有现实生活的挫折感,也有生命无常的感叹,更有旷达人生的体悟,黄州词充分展现了苏轼逐步走出人生底谷,以通达的态度面对现实人生的思想历程。  关键词:黄州;惊悸;旷达;闲淡;自然  作者简介:刘夕源(1990-)
摘 要: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是研究李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更多地关注到了能体现李白豪壮情志的特殊意象,而对整体意象群有所忽视。植物意象作为其诗歌中极为常见的群体意象,体现了他对各种植物不同的情感倾向,能够很好地向我们展示李白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灵活自由、发想无端的意象运用,是研究李白诗歌风格的又一切入点。  关键词:植物意象;李白;诗歌  作者简介:高洋(1996-),女,汉族,江苏省镇江市人,江
摘 要:中韩两国是友好的近邻。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李白诗歌对韩国高丽朝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李奎报、李仁老、李齐贤高丽文坛“三李”为例,深入分析李白诗歌对这些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进而得出中华文化对韩国古代文化特别是高丽朝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韩国高丽朝;影响  作者简介:李祥(1981-),男,汉族,绵阳师范学院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韩国近现代史、朝鲜半岛
美国政府原先要求全部地面无线电视台在2002年5月1日以前,实现每台增加一个数字化频道的目标,但迄今只有四大地面无线电视网的95%联营台在美国30个地区分别增加了一个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