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课堂的优质教学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有效教学,大家不陌生,然而,有效教学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所谓优质教学,就是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语文课堂的优质教学呢?
  
  一、深入浅出,生出课堂的智慧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把教材看懂,而且要看穿、看透,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只有把教材钻研透了,才能悟得透彻,才能把课讲简单。
  
  案例1:低年级《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文第五小节的处理。
  (1)师:“我想变成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可是最后,我却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五小节边读边思考。”……“原来因为荷叶非常美丽,难怪我真想变成……”(点题、读题)(2)师:“还有什么原因让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原来大大的荷叶能为小鱼带来很多快乐,难怪我真想变成……”(点题、读题)(5)师:“还有谁来了?”……“是雨点来了,大大的荷叶为雨点提供了绿色的舞台,让雨点得到了快乐,难怪我真想……”(点题,读题)(4)师:“你们猜,除了雨点、小鱼,还会有谁也来了?”……“还有那么多小动物都来了,它们藏在哪里呢?”(5)师:“小鱼、雨点……它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得到了那么多的快乐,荷叶呀荷叶,你在想些什么?”(6)师:“大荷叶不仅外形美,而且心灵也美,所以我真想……”(点题,读课题)
  教师通过4次点题,升华主题;3次语言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仿佛变成了小鱼,变成了雨点,变成了荷花,说得有声有色,说出了课文的内在含义,轻易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这是因为教师遵循了思维跃升的阶梯性,设计了几个逐渐深入的问题,搭好阶梯,最终水到渠成;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形象促思维的原则,从表象走向理性。只有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
  
  二、独具慧眼,化出课堂的新奇
  
  平凡处见真功夫。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
  
  案例2:王崧舟老师《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片段。
  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师:“故事还没有结束,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尽量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生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生3:“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师:“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此片段就是教学中的第三回合:探“日”,也是课堂的与众不同之处。当听到王老师上到:“孰为汝多知平?”以为教学就要结束的时候,峰回路轉,王老师巧妙地从“知”引申到了“智”,使听者也茅塞顿开,豁然明朗。而对于空白处的练写,更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两小儿的智慧,学生的智慧和教师的智慧交相辉映,扰如在共编一则话剧,奏出一曲动人的智慧之歌。
  
  三、广阔博大,拓宽课堂的天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老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这样上起课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
  
  案例3:潘琰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宋庆龄的4幅照片):“看到这些照片,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师:“从照片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美丽、高贵、温柔。(再次出示4张照片及生平资料)此时,宋庆龄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师:“何香凝女士曾这样形容宋庆龄:唯菊与石,品质高洁;唯菊与石,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与石,品质高洁。在这里,何香凝女士把宋庆龄比作什么?”……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样写道:这是两棵樟树。作者用6个字单列一个自然段,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文章无一字在写宋庆龄,又无一字不在写宋庆龄。文中哪些词句让你看到了宋庆龄的身影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我已经听过许多老师上过了,每一位都关注了树与人的联系,但总觉得牵强,或者两者点到即止,缺少一定深度。而潘老师指导学生们在研究完两棵樟树的外在与内在特点后,出示了宋庆龄的照片,先让学生说说对宋庆龄的外在印象,再出示一段生平经典介绍,让学生了解了宋庆龄的内在魅力,接着用一首诗点出了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樟树与宋庆龄两者间的联系。一个来回,轻松自如。这得归功于潘老师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被她那充沛的情感,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所吸引;被她带来的精美图片、富有感染力的人物介绍、奇妙的小诗所震撼,思绪豁然开朗。这一看一听一读一谈,谈出了对樟树的喜爱,对宋庆龄的敬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对祖国的热爱。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语文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思想修养是基础,业务修养是关键,而广博的知识是一个合格语文教师所必备的业务修养。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充满乐趣,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达到优质高效。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教材简介:《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